正文

听觉系统自动加工汉语声调和辅音时的大脑半球优势

(2009-11-09 04:27:46) 下一个
听觉系统自动加工汉语声调和辅音时的大脑半球优势

-

中文名称: 听觉系统自动加工汉语声调和辅音时的大脑半球优势
全文提供: 购买充值卡,就可下载本篇论文全文  
论文编号: 3109370【收藏本论文】【我的收藏】【我要投稿】
英文名称: 无英文名称
学位类型: 博士毕业论文
作者: 涉及隐私,隐去***  作者本人请参看权力声明>>
导师: 涉及隐私,隐去***
毕业学校: 涉及隐私,隐去***
专业: 生物物理学
毕业年份: 涉及隐私,隐去***
关键字:
简介和目录: 点击此处 免费索取本论文简介和目录>>
全文提供: 购买充值卡,就可下载本篇论文全文  【收藏本论文】【我的收藏】【我要投稿】
        强烈推荐:快速发表论文通道>>
-

中文摘要: 语言是人类进化的产物,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与沟通的重要工具。对于大脑是如何感知并且加工处理随着时间快速变化且具有复杂成分的语言信号的机制,一直是科学界关于人脑研究的重要问题,但是迄今为止,还有很多问题没有弄清楚。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它是一种声音信息的集合,不同种族的人具用不同的语言。语言的基本单位是音素,由音素形成音节,再组合形成语言。但是作为声调语言例如汉语普通话的声调却有着不同的特性,每个音节会伴随着基频(f0)的变化而产生声调。在功能上,声调可以用来反映不同说话者的声音、用于情绪的表达(这种现象主要出现在大多数西方语言的语句表达上,如疑问句)以及表意的功能(在声调语言中语意的表达)。 声调语言中的声调成分是随着音节变化时,伴随着基频的改变而出现的。并且对于相同的音节,不同的声调可以表达出不同的语意。例如第一声调ma1表示“妈”;第二声调ma2表示“麻”。声调是如何在大脑中加工处理的,一直是神经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人们特别感兴趣究竟哪个大脑半球在处理声调的优势半球。目前,有关声调加工的优势脑半球存在着两种假说。一种是功能假说(functional hypothesis...
英文摘要: Language is the product of human evolution and an important tool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The mechanisms through which the human brain perceives and discriminates complex and rapidly changing components of human speech are not well understood and remain as an important question for brain research. Although speech is a compound sound and there exists a variety of speech in the world, it is built with syllables composed of the phonemes. Variations in fundamental frequency (f0) form pitch patterns of spe...
目录:中文摘要 4-6
Abstract 6-7
文献综述 10-89
第1章 中枢听觉系统语言功能的研究 10-32
1.1 概述 10-12
1.2 汉语声调的声学属性和语言功能 12-14
1.3 人类大脑形态和功能的不对称 14-17
1.4 听觉皮层左右两侧半球的解剖不对称 17-18
1.5 听觉皮层左右两侧半球的功能不对称 18-25
1.6 语言中调成分在大脑中处理的左右分工研究 25-32
第2章 现代脑研究技术 32-40
2.1 fMRI技术与应用 34-36
2.2 fMRI的局限性 36
2.3 MEG与脑功能检测 36-37
2.4 MEG存在的问题 37-38
2.5 正电子放射断层扫描(PET) 38
2.6 脑诱发电位技术(EP) 38-40
第3章 事件相关脑电位 40-56
3.1 ERP的基本特点 40-42
3.2 ERP在认知与脑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价值 42-43
3.3 ERP的基本方法 43-44
3.4 偶极子 44-46
3.5 偶极子定位的原理 46-48
3.6 偶极子定位在ERP中的应用 48-49
3.7 非匹配负波(MMN) 49-50
3.8 MMN的产生原 50-53
3.9 MMN在大脑左右半球功能研究中的应用 53-56
第4章 本研究所要回答的问题 56-58
参考文献 58-69
第5章 实验部分 69-87
5.1 实验结果简介 69-70
5.2 引言 70-71
5.3 材料和方法 71-76
5.3.1 受试者 71
5.3.2 刺激材料 71-73
5.3.3 实验过程 73-74
5.3.4 多导脑电记录过程 74-75
5.3.5 数据分析 75-76
5.4 结果 76-81
5.5 讨论 81-83
参考文献 83-87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87-89
全文总结 87
展望 87-89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89-90
致谢 90-92
个人简历 92-9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著章节 93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