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档案中的清朝皇族十二家铁帽子王

(2010-02-12 04:18:30) 下一个
        铁帽子王,是指清朝时皇族中世袭原封爵位的王爷,人们用“铁帽子”这三个字来形象地比喻这些王爷头顶上王冠的牢固、名声的显赫和身份的高贵。要想说清这些铁帽子王的来历,必须从清朝皇族的封爵谈起。

        清王朝建立后,为了适应其封建统治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封爵制度,用来确定统治阶级成员的等级与身份,皇族爵位即是这个制度的组成部分之一。当时确定的皇族爵位共有十二等,依次为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和奉恩将军。封爵的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因在战争中立下军功而封爵,这称为军功封;另一种是因属于皇帝的直系子孙而封爵,这叫做恩封。这些爵位,受封者的后代是可以承袭的。袭爵的方式也分为两种:一种是降等承袭,这是一般的惯例,即逢子孙袭爵时,每代要递降一个等级来承袭。但由亲王递降至镇国公、郡王递降至辅国公、贝勒递降至不入八分镇国公、贝子递降至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公递降至镇国将军、辅国公递降至辅国将军之后,就不再递降了,以该爵一直承袭下去。另一种是原等承袭,这属于特殊的皇恩浩荡了,即由皇帝颁诏允许,某些爵位逢子孙袭爵时,可以按其父、祖的原等级来承袭,世代相承不变。若是没有子嗣后代时,则以旁支后代奉始封祖先祀,并承袭该爵。这就叫做世袭罔替。

        既然世袭罔替是属于特殊的皇恩,那么在清朝皇族的众多成员中,可就不是人人都能享受到的了。在众多的亲王郡王之中,只有礼亲王、郑亲王、睿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克勤郡王、顺承郡王、怡亲王、恭亲王、醇亲王、庆亲王这十二家有此殊荣,于是他们就被人们俗称为清朝皇族中的十二家铁帽子王。这十二家中,前八家都是因其祖先在清朝开基创业统一全国的战火硝烟刀光剑影中,军功卓著而受封,属于军功封,而且都受封于清朝的初年。而后四家则是因始封者与当时的皇帝有着特殊的关系而受封,属于恩封,并都产生于清朝中后期。这十二家铁帽子王的始封、传袭贯穿于清王朝的始末,这一过程构成了清朝皇族兴衰的部分缩影。

        一是礼亲王。始封者名为代善。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次子。曾因勇敢善战的军功,被赐号为古英巴图鲁。初封为贝勒,崇德元年(1636年),他的弟弟皇太极称帝,封他为兄礼亲王,后病逝。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念其在开国定鼎时的特殊功勋,给予他在皇家太庙世代供奉祭祀的崇高礼遇,这被称为配享太庙。

        礼亲王爵位在代善家族中世袭罔替,到清末共传了十代,共有过十二位亲王。其中第二位满达海在袭礼亲王二年后,被顺治帝赐号巽,于是礼亲王变成了巽亲王。其后又传了二位,杰书袭巽亲王时,改号为康,这样巽亲王又变成了康亲王。再传了四位,永恩袭康亲王后,乾隆帝在给代善配享太庙的同时,复改康亲王为代善的原封号礼亲王,之后直到清末未改。这十二位亲王之中,曾有第三位常阿岱、第九位昭槤,都因犯罪而被降爵或夺爵。在这十二位亲王之外,另有二位代善的子孙,在死后因他们的儿子承袭了礼亲王爵,而追封为礼亲王。

        二是郑亲王。始封者名为济尔哈朗。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的第六个儿子。幼年时曾由努尔哈赤抚养,与代善是叔伯兄弟。最初封为贝勒,在崇德元年,因军功卓著,被皇太极封为郑亲王。顺治帝继位后,他与睿亲王多尔衮等人共同辅政。曾加封信义辅政叔王、叔和硕郑亲王,后去世。在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

        郑亲王爵在济尔哈朗家族中世袭罔替,至清末共传了十代,共有过十七位亲王。其中第二位济度在袭爵时,改号为简亲王。又传了九位,积哈纳袭简亲王后,乾隆帝在给济尔哈朗配享太庙的同时,复改简亲王为原封号郑亲王,之后一直传至清末。这十七位亲王中,曾有第六位雅尔江阿、第七位神保住、第十三位端华、第十四位承志,皆因罪革去爵位;另有第四位喇布,在去世后查出生前之罪追削王爵。这十七位亲王之外,另有一位费扬武,在去世多年后,因其曾孙得沛承袭了简亲王,而被追封为简亲王。

        三是睿亲王。始封者名为多尔衮。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儿子。年幼即从征军旅,勇敢善战,最初封为贝勒,赐号墨尔根代青。崇德元年,皇太极晋封他为睿亲王。顺治帝继位后,多尔衮与济尔哈朗等人共同辅政。他自恃功高,大权独揽,飞扬跋扈,排斥异己,制造冤案。将“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层层升级的顶顶耀眼桂冠,陆续加在自己头上,几乎成了凌驾于顺治帝之上的太上皇。在顺治七年(1650年)打猎时暴死。翌年,被朝廷宣布了十大罪状,将其掘墓鞭尸,削夺生前睿亲王爵位,并逐出皇族。

        多尔衮没有儿子,生前过继了他的弟弟豫亲王多铎第五个儿子多尔博为后代。多尔博原承袭了睿亲王爵。但好景不长,随着多尔衮被追削爵位,多尔博也归回了自己原来的宗族,封为贝勒。睿亲王爵位的承袭由此中断。直到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帝感念多尔衮在清王朝开国时的累累战功,同时也反思他当初并无谋反之心,于是复还他睿亲王的爵位,配享太庙祭祀。又将早己做古的那位多尔博仍算作多尔衮的后代,让多尔博的第五世孙淳颖承袭了睿亲王爵,并将淳颖去世多年的父亲、祖父、曾祖父、太祖父一并追封为睿亲王。从此该爵一直传到清末,共十一代,有过八位亲王。其中,多尔衮属死后追夺爵位后又复还,多尔博当时亦受株连丢了亲王爵。这八位亲王之外,另有四位因子孙袭爵而获得了追封的睿亲王爵。

        四是豫亲王。始封者名为多铎。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五个儿子,多尔衮的同母之弟。先以军功封为贝勒,赐号为额尔克楚呼尔。崇德元年,皇太极封他为豫亲王,掌管朝廷的礼部。顺治年间,又封为德豫亲王、辅政叔德豫亲王,后病逝。逢多尔衮削爵时,多铎已死,但亦受株连,被追降为郡王。直到乾隆四十三年,才因生前在战争中立下的功勋,被乾隆帝下诏复还豫亲王爵,并配享太庙祀奉。

        多铎去世时所遗豫亲王爵,由其子多尼承袭,成为第二位豫亲王,但又被顺治帝赐号信,于是豫亲王变成了信亲王。后来因多铎死后被追降郡王,所以多尼也降为郡王。这个郡王爵位又往下传了五次,到修龄袭爵后,正赶上多铎被追还豫亲王爵,于是修龄也从信郡王变成了第三位豫亲王。此爵直至清末未改。豫亲王爵共传了九代,共有过九位亲王。其中除上述多铎和多尼外,还有第四位裕丰和第五位裕兴都因犯罪而革爵。在这九位亲王之外,第三位修龄的父亲德昭,因儿子承袭了亲王,而在去世十六年后被追封为豫亲王。

        五是肃亲王。始封者名为豪格。他是清太宗皇太极的长子,顺治帝同母异父的长兄。他自幼浴血沙场,与叔伯代善、多尔衮、多铎一样,为打下大清的江山立下过汗马功劳。最初封为贝勒,在崇德元年,其父皇太极封他为肃亲王,掌管朝廷的户部。顺治初期,曾因与多尔衮不和,被削去爵位。虽又恢复,但后来终因多尔衮等人的迫害,而被投入狱中幽禁而死。到顺治帝亲政后才为其平反昭雪,复封肃亲王爵号。至乾隆四十三年,得以配享太庙。

        肃亲王爵传至清末共九代,共有过十位亲王。其中,第二位富绶袭爵时,顺治帝赐号为显,于是肃亲王改成了显亲王。到第五位蕴著袭爵后,乾隆帝念豪格生前之功,复改显亲王为豪格的原封号,于是显亲王又复为肃亲王,此后一直未改。除了始封者豪格的命运多舛外,余者都未因获罪革爵而得以善终。

        六是庄亲王。始封者名为硕塞。他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第五个儿子,豪格的弟弟,顺治帝的兄长。顺治年间,初封为承泽郡王,又以南征北战的军功晋承泽亲王。曾掌管过清朝的兵部、宗人府,后去世。

        硕塞之子博果铎袭爵后,改号为庄亲王。但博果铎又去世后,却没有儿子来承袭爵位。于是雍正帝决定,以自己的十六弟允禄作为博果铎的后代来承袭庄亲王。此爵在允禄家族中世袭罔替直至清末,前后相加,共传了八代,共计十一位亲王。其中第五位奕  因吸食鸦片而革除了爵位,第十位载勋在清末因与八国联军议和之罪而夺爵。

        七是克勤郡王。始封者名为岳托。他是首位礼亲王代善的长子。岳托自幼即随父祖出征,在崇德元年,被其叔父皇太极封为亲王。后因少年得志,据功自傲,致成两度获罪降爵,成为贝子。崇德三年(1638年)复爵为贝勒,封为扬武大将军,率军讨明,攻入济南,翌年逝于军中。皇太极追封其为克勤郡王。到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祭祀。

        克勤郡王爵位在岳托家族中传至清末共十三代,有过十七位郡王。其中第二位罗洛浑,以功晋衍禧郡王。第三位罗科铎袭该爵三年后改号平郡王。这样克勤郡王爵改为衍禧郡王后,又改成了平郡王。直到第九位庆恒袭平郡王后,在乾隆四十三年才复号为克勤郡王,直至清末。这十七位郡王中,首位岳托属于死后追封;第四位讷尔图、第六位讷尔苏、第十一位恒谨都因获罪削去郡王爵位。这十七位郡王之外,另有讷清额和恒元二位,曾被追封为克勤郡王。

        八是顺承郡王。始封者名为勒克德浑。他是礼亲王代善第三个儿子萨哈璘的次子。顺治年间,多次率师讨伐明朝残余势力,立勋功,得赏赐,在顺治五年(1648年)晋封顺承郡王,后来掌刑部之事,直至去世。

        顺承郡王之爵在勒克德浑家族中传至清末共十代,共十五位郡王,而且爵号始终未改。除第二位勒尔锦和第六位布穆巴都在承袭爵位后,因获罪而削爵外,余者都得以善终。

        九是怡亲王。始封者名为允祥。他是清圣祖康熙帝的第十三个儿子。因与皇四子雍亲王关系极为密切,雍亲王继位为雍正帝后,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加封他为怡亲王。后来他总理户部,雍正帝赐他御书的《忠敬诚直勤慎廉明》榜。他去世后,雍正帝诏令配享太庙祭祀,王爵世袭罔替。

        该爵传至清末共八代,共九位亲王。其中第六位载垣是咸丰帝遗诏所定的顾命八大臣之一,但在宫庭斗争中失败,被削夺爵职,赐自尽而死。第八位溥静去世不久,即发现其生前有纵容包庇义和团启衅闹事之罪,而追革爵位。在这九位亲王之外,有一位绵标,在死后因其子奕勋承袭了怡亲王之爵,子贵父荣,得以追封为怡亲王。

        十是恭亲王。始封者名为奕訢。他是清宣宗道光帝的第六个儿子,咸丰帝同父异母的弟弟。道光三十年(1850年)封为恭亲王。他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同英法列强谈判签约。同治帝继位后,伙同慈禧太后发动北京政变,将肃顺等辅政八大臣赶下政治舞台。前面所述的第十三位郑亲王端华和第六位怡亲王载垣都属肃顺一伙,而被削夺爵职,并赐自尽。后来以议政王任军机处领班大臣,兼管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曾剿捻军、办洋务、反对维新变法。几度宦海沉浮后,逝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爵位世袭罔替,配享太庙。

        虽是显赫的王爵,但因时值清末,恭亲王爵只传了三代,仅有二位亲王。奕訢的孙子溥伟承袭了亲王爵,直到清朝灭亡。

        十一是醇亲王。始封者名为奕譞。他是清宣宗道光帝的第七个儿子,咸丰帝和恭亲王奕訢的弟弟。初封为醇郡王。同治十一年(1872年)晋封醇亲王。他娶了慈禧太后的妹妹为妻,其子载湉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承袭了同治帝的皇位,成为光绪帝。奕譞去世后,定称号为皇帝本生考,配享太庙,王爵世袭罔替。

        与他的六哥奕訢一样,奕譞的亲王爵虽然由其儿子世袭,但却不能继续相传,到清末仅传了二代,有二王。袭爵的载沣,是光绪帝的弟弟,宣统帝的父亲。在宣统帝继位后,任监国摄政王。但他也难固皇权,1911年在辛亥革命的浪潮冲击下,被迫辞去摄政王职务。不过他倒是一直活到了1951年,见到了中国的新生。

        十二是庆亲王。最后一位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名为奕劻。他是清高宗乾隆帝的第十七个儿子永璘的孙子。从辅国将军、贝子、贝勒、郡王,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晋为庆亲王,之后命以亲王世袭罔替。他先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又兼管过外务、财政和练兵等事,还担任过总理大臣和弼德院院长。他大权在手后,想使清王朝得以苟延残喘,但历史潮流却不可逆转,他的庆亲王爵位还没有来得及传给后代,清王朝就倾覆了。所以这个名为世袭罔替的庆亲王爵,只有一代一王。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七十余年的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延续达二千余年的封建帝制。这十二家铁帽子王头顶上的耀眼王冠也被打落在地。到今朝,九十余年已经过去了,神洲大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那些铁帽子王的后代子孙,今天虽然早己失去了祖先传留的显赫爵位,但作为中国公民,他们也一定会为祖国的强盛和民族的繁荣而倍感自豪的。

        说明:写作此文依据的是《清史稿》等资料。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