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原创】驳《谁造出了“三年自然灾害”这个假话?》

(2007-02-27 23:16:34) 下一个

这是butdie你的旧贴,还是别人的?反正这是你赞成的。

有人企图否认59~61自然灾害?可以理解,但是历史不容篡改。50年~65年中国统计年鉴等资料有发言权,能揭示了中国的实情。

1、『“三年自然灾害”真相』

【三年“zhiran灾害”事实真相:06-05-08 作者:黎津平,关于三年zhiran灾害,兹根据95年国家统计局、民政部编《49─95中国灾情报告》(中国统计出版社95年版。以下简称《灾情报告》)所记载的材料逐年作一介绍:59年全国出现了“受灾范围之大,在五十年代是前所未有的”严重zhiran灾害,受灾面积达4463万公顷(每公顷等于1万平方米,合15市亩,计6.8650亿亩),成灾(收成减产80%以上为成灾)面积1373万公顷(《灾情报告》第378页)。其中成灾占受灾面积比例30.8%,与历年比并不高,但集中在主要产粮区,河南、山东、四川、安徽、湖北、湖南、黑龙江等省区的旱灾,占全国成灾面积的82.9%,而且各种灾害交替出现,对粮食生长影响十分严重,本年1─4月,河北、黑龙江出现严重春旱,影响300万公顷农作物,黑龙江受旱达4─5寸深,为历史罕见。4─5月的霜冻造成华北、黑龙江50多万公顷农田受灾。与此相反从2──6月,南方三次出现洪涝灾害,珠江、长江、淮河流域洪水泛滥,造成200多万公顷农田被淹。3─6月,东部沿海和华北地区又发生风雹灾害。

进入夏季,旱灾、洪涝情况开始对移。6─8月出现江淮流域的大旱灾,到7月下旬受灾面积达82.2万公顷,持续到8月上旬扩大到黄河以北和西南内陆,受灾面积达2276万公顷。7月下旬,河北、北京、黑龙江地区突降暴雨,山洪骤发,200多万公顷农田被淹。7─9月,东南沿海遭到5次台风侵袭,最高达12级,使120万公顷农田受灾。

本年灾害从受灾面积看已是建国以来前所未有,更重要的是灾害种类繁多,在部分地区轮番发生。除旱灾、霜冻、洪涝、风雹外,还出现了建国以来不多见的蝗灾、粘虫灾、鼠灾。本年全年成灾人口为8043万,超过1949─1958年平均数80%以上,其中山东、湖北、四川各占1000万。本年春荒人口达9770万人(主要指缺粮人口,包括外流逃荒、营养病、破产度荒、卖送儿女、非正常死亡人口),相当于49──58年各年平均值的2.87倍。】

【60年,继59年大灾害后,全国大陆除西zhang外又发生了建国后严重的,也是近百年少有的特大灾害,受灾面积达6546万公顷,成灾面积2498万公顷,受灾面积居建国五十年首位(《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第35页,国家统计局综合司编,中国统计出版社 99年版。以下简称《五十年汇编》)。

主要灾害是北方为主的持续特大旱灾和东部沿海省区的严重台风洪水灾害。l─9月,从去年秋天开始就缺少雨水的山东、河南、河北、山西、内mg、甘肃、陕西等华北、西北地区持续大旱,有些地区甚至300─400天未下雨,受灾面积达2319.1万公顷,成灾1420万公顷。其中山东、河南、河北三个主要产粮区合计受灾 1598.6万公顷,成灾808.5万公顷,分别达整个旱灾地区的 68.9%和 56.9%。山东、河南境内的黄河等河流都长期断流,济南地区的800万人生活用水告急。

进入夏秋,旱灾扩展到江苏、湖北、湖南、广东、四川、云南等南方地区。整个大陆省区除西藏外旱灾面积达38.46万公顷,是建国五十年来最高记录。6─10月,东部地区发生严重的台风和洪水灾害。5个月里台风登陆11次,高于以往平均数近两倍。台风过境时间高达10─20小时,高于往年平均数三倍以上(《灾情报告》第379页)。台风造成暴雨频繁,洪水泛滥,广东、福建、浙江、安徽、河南、江苏、山东、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11省受灾993.3万公顷,直接死亡5000余人。山东部分地区30多天里降暴雨19次,平地积水3─4米。东北辽河、太子河泛滥,流量为有史以来最大,淹没辽宁、吉林等143.7万公顷,“鞍山、木溪等地区农田、村庄受到毁灭性打击”(《灾情报告》第378、379页)。本年3─5、9月,东部和西北部发生严重霜冻灾害,波及21省区,受灾面积 138.1万公顷。3─9月,还发生了由南向北推进、波及,21省区的风雹灾害,受灾面积达392.26万公顷。

本年大灾害不仅面积超过以往,而且是在59年灾害基础上连续发生,危害极大,成灾地区人口达9230万人,春荒人口高达12980万,相当于49──58年各年平均值的3.8倍。另一个特点是旱、洪灾同时发生,反差极大,一个省内,部分地区暴雨洪水泛滥,另部分地区持续干旱,给救灾带来复杂困难。】

【61年,全国连续第三年发生特大自然灾害,受灾面积6175万公顷,仅次于上年,为建国五十年来第二位。而成灾面积2883万公顷,为94年以前最高(《五十年汇编》第35页),其中四分之一绝收(减产80%以上为绝收)。成灾人口 16300万,也超过了上年。本年春荒人口高达21800万,相当于49──58年各年平均值的6.4倍,占全国人口三分之一以上。从去年冬季持续到本年3月下旬,黄河、淮河流域1300万公顷农田遭受大旱,4─6月,旱情扩大到长江流域广大地区,年内全国旱区受灾面积达3784.6万公顷,成灾面积1865.4万公顷。其中河北、山东、河南三个主要产粮区小
麦比去年低水平又减产50%,湖北有67万公顷农田受灾。倒塌损坏房屋504万间。

4─6月,江南珠江、湘江、赣江、闽江流域两次普降暴雨,洪水决口,泛滥成灾,水淹10个县市城7─8月,海河、黄河平原连降暴雨,发生严重水涝灾害,其中河北、山东部分地区灾情是百年未遇的,受灾面积达160万公顷,占播种面积54%,近100万公顷无收成。到9月,灾区有60万公顷仍积水未退,聊城、沧州有3500个村庄被水包围,280万人断粮,沧州专区死亡人数占总人口 4.9%,7月下旬至8月,东北局部地区遭受暴雨侵袭,山洪暴发,冲入伊春市,交通、电讯中断,工厂停工。松花江流域7万公顷绝收。

8─10月,东南地区的广东、福建、浙江、江西、安徽遭受台风袭击11次,其中12级以上占9次,是建国五十年里最多的(《灾情报告》第82页)。淹没 180万公顷农田,造成损坏渔船、倒塌房屋、冲毁海堤、死亡人数的损失都超过往年。“三年自然灾害”在建国五十年以来自然灾害史上是最严重的一次,高于任何一个时期。】

小结:综上所述,59年─61年“三年自然灾害”,确实是建国五十年来范围最大、程度最深、持续时间最长的最大自然灾害,确实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一个直接因素。


引述公认的数据:1958年粮食总产量20,000(万吨)、59年17,000(万吨)、60年14,350(万吨)、61年14,750(万吨)、62年16,000(万吨)、……66年21,400(万吨)……,等回到58年的粮食总产量2亿公斤,已是66年了。那么造成59年粮食产量下降15%、60年下降30%、61年连续达30%是事实,这点没有疑义。

有争议的是结论。你的结论是:『减产的因素不是自然灾害,而是耕地抛荒和弃收。』

耕地抛荒和弃收?在50年代末的中国?(不得不问,说这样话的人有农村生活的经历吗?)

哈哈,一看就知道,这个说法根本“不着谱”,哗众取宠有余,涉及减产不足。如果当年真发生过,能使粮食产量连续三年下降的“不种地(抛荒)”、和“弃收(庄稼成熟了不去收,这更荒唐了)”,那么等不到你来敲计算机键盘写文章啦,文革当中必定早就吵闹过!!

大概是城里人吧,这么不懂得中国的农民。50年代的农民,你让他们抛荒、弃收,除了个别小例子也许会发生,大规模地这样做,绝无可能。因为这件事,决不比“成立人民公社”小(对社会的震动)。除了出动军队“阻挡”,谁也甭想让中国农民不种自己的地、自己种出了庄稼不去收!当年日本鬼子的炮楼周围,农民都种庄稼、收割庄稼(夜里,冒生命危险),现在新社会了,庄稼种出来了,不收,天方夜谭吧!

至于金辉的文章,成了你否定自然灾害的依据,完全在预料之中。各位网友,这个金辉就是发明把旱的严重程度分为+1、+2、+3……涝的严重程度分为-1、-2、-3……的主,然后他居然把这些数字相加,产生了“A地旱”抵消“B地涝”的“妙”用……。在金辉笔下,59~61那三年,整个中国特别地“风调雨顺”,而且根本没法不“风调雨顺”啊,呵呵……。如此极端拙劣的办法和文字,你看不出来?还是意气相投了?

BTW,金辉的文字,是否认“自然灾害”的“噪声”源头之一,不少人引用,他们引用后,自己是什么货也就暴露出来了。好笑么,走极端、反共、反华,都走这路子。


2、『三年期间粮食减产、饥馑和饿死人的原因』

三年期间粮食减产、饥馑和饿死人的原因:基本上就是自然灾害造成减产。很简单,除了老天爷,没有任何人的行为,能连续三年地让面积达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一个国家,它的粮食总产量下降30%!!!只有巨大的减产才能造成饥荒,顺理成章。

饥荒严重的地区,加上有工作失误,就会出现饿死人的事情了。尤其在办食堂特“起劲”的省份,饥荒就严重,因为食堂把农民手里抵御灾年的唯一手段━━》家里的存余粮,给“夺”走了,这不能不说是“人祸”和悲哀。

外援、粮食贸易(出口大于进口)、还债、造原子弹、中南海跳舞游泳、茅台酒、……统统加一起,不超过粮食总产量的1%、2%、3%,……56、57、58、……就有这些,……62、63、64、……继续,所以,人们数学常识还是有的,这些内容的说法,除了“宣传”作用,绝对解释不了59~61三年的减产、饥荒……。

3、『谁造出了“三年自然灾害”这个假话?』

呵呵,“三年自然灾害”是事实呀,说“三年自然灾害”为假话的,才是假话。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