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淮海战场:杜聿明被俘记

(2007-03-12 14:34:38) 下一个

1949年1月10日早晨,淮海战场上的枪炮声已经稀疏了,国民党军杜聿明集团彻底完蛋了。
  
  陈官庄东北七八公里有一个已忘掉名字的小庄子,在庄尾,有一间未被蒋军飞机轰炸倒塌的农家屋,这便是华野第四纵队(司令员陶勇、政委郭化若)俘虏收容所所长办公室。收容所所长由纵队政治部主任陈茂辉(20世纪60年代中期为江苏省军区政委)临时兼任。
  
  太阳刚刚升起,成千上万的俘虏像大堤崩溃了的水流,从前方漫无边际地涌过来,收容所门前的空场和田地上都被人流塞满了,一眼望不到边。
  
  陈茂辉主任正在跟俘虏谈话,电话铃响了,是纵队卫生处赵云宏处长打来的。赵处长说,又抓到一个国民党军官,有记者和司机跟随,还有卫士,身份不明,估计是个将官。
  
  俘虏收容所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清查隐瞒身份的被俘国民党军高级军官,尤其是高级将领。陈主任要赵处长赶快将人送来,可是电话上催了几次,足足等了两个小时,才见负责押送的干部进来报告,陈主任不免发火责问。那个负责押送的干部说:“这几个家伙特别怕飞机,一路上总是走走趴趴,磨磨蹭蹭,好容易才弄来。”说着便向门外喊道:“进来!”
  
  陈主任一看,进来的人中间有一个40多岁的人,只见他穿一身士兵棉服,披一件破军大衣,缩着脖颈,耷拉着脑袋。乍一看像个老伙夫,但仔细端详,便不难发现此人有种特别稳重而干练的气质。
  
  陈主任让他坐下,递给他一支“飞马牌”香烟。他接过来放在桌上,连忙从衣袋里掏出一包玻璃纸包装的香烟,撕去烟盒上封口的红条条,先抽出一支很礼貌地递给陈主任,然后才送一支到自己的嘴上。
  
  坐在一旁自称“记者”的那个人,竟忘记了这是什么场合,连忙掏出打火机,咔嚓一下打着了火,恭恭敬敬地给他点烟,被他瞪了一眼。“记者”恍然大悟,赶忙转过手将火送到陈主任面前。他们这些动作,使陈主任警觉起来,面前这个俘虏绝不是一般的人物。再仔细一看,发现他鼻子底下有一些没刮干净的胡髭,很明显,此人本来是留有颇为威严的唇髭的,只是因为临时剃得匆忙,没刮干净。
  
  陈主任开始审问。
  
  那个“记者”首先介绍自己的身份:“我叫尹东生,是《徐州日报》随军记者。”他指指那个40多岁的军官对陈主任说:“这位是第13兵团的高军需。”另一个接着也自报家门:“我叫张印国,在徐州开商车,被他们拉去的。”陈主任一听,便知这全是瞎编的。他们也发现陈主任对他们产生了怀疑,于是各人便掏出证件。
  
  陈主任看了证件,便单刀直入,问那个高军需:“你是哪个部分的?”
  
  “第13兵团的。”
  
  “干什么的?”
  
  “军需。”
  
  “不对!”陈主任口气严厉,断然否定。
  
  “军需处长。”那个“记者”赶忙替他补充道。
  
  陈主任瞪了那个“记者”一眼,没有理睬,仍在追问高军需:“叫什么名字?”
  
  “我叫高文明。”
  
  “‘高文明’,这个名字起得不坏啊!你们第13兵团有几大处?”
  
  “六大处。”
  
  “你把六大处处长的名字写出来。”陈主任顺手递给他一个写字本子。他伸手到大衣口袋里去掏笔,掏了半天,掏出一包美国香烟;再掏,是一袋美国牛肉干;又掏,掏了好一会,才从大衣下边的夹层里掏出一包高级水果糖,最后才在棉衣口袋里掏出一支派克金笔。
  
  这位“军需处长”活像一个蹩脚的魔术师,目睹着他那拙劣的表演,实在令人喷饭。陈主任和工作人员忍俊不禁,都想发笑,但还是强忍住了。陈主任当然知道,摆在他面前的这些美国产的香烟、牛肉干、水果糖,为包围圈内的一般蒋军军官所享受不到的,就连这支地道的美国货——派克金笔也不是一般下级军官所能玩的。
  
  再说那个“军需处长”之所以装疯卖傻,一股脑儿地掏出这么多东西,这可是他的良苦用心,意在迷惑、转移审问者的视线,把他当作一个名副其实的军需官。要不是搞军需的,在几乎无法生存的包围圈内,哪能拥有这么多好东西?而这些东西又都是他“近水楼台先得月”——经其手而三分肥,利用职务之便攫为己有的。造成他仅是个十分贪婪的卑劣小人的假象,掩盖其高级将领的真相。
  
  “高文明”握着金笔只写了几个字就写不下去了。
  
  “写啊!”陈主任催道,“难道你连一起共事的几个处长的名字都不知道吗?”
  
  “我知道,我知道。”他边说边在本子上写,可是写了半天,还是描着原来的那几个字:“军需处长高文明。”
  
  那个“记者”见状,非常着急,忙作揖打拱地对陈主任说:“长官,高处长的头脑被炮弹震坏了,由我替他写吧!”说着便伸手要笔,被陈主任制止。
  
  陈主任对那个表面上还显得沉着的“军需处长”说:“你还是老老实实讲吧,你到底是什么人,干什么的,不必顾虑。”说着,陈主任拿起桌子上那份《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念给他听。从头念到“总归你们是要被解决的”那一句,然后对他说:“看吧,你们的部队不是已经被解决了吗?我们的俘虏政策,不论大官、小官,只要放下武器,是一律宽待的,除了战犯以外。”说到这里,陈主任见他将头埋到衣领里,一时难以看出他的表情,便又对他说:“蒋介石是彻底失败了。黄伯韬被击毙,黄维兵团被歼灭,黄维和他的副司令官吴绍周想混走呢,结果还是被活捉!”
  
  
  他忽然一怔,忙问:“黄维在哪里?”
  
  “你们一定很熟悉吧,很快你就可以见到他。”
  
  当陈主任将常为杜聿明一伙演戏的京剧团琴师叫来问话时,那个“军需处长”竟被吓得不敢抬头,只见他一个劲地向火塘里添加高粱秸,搞得满屋青烟缭绕。直到陈主任让人把琴师领走,“军需处长”这才抬起头来。这一切都没有逃脱陈主任那锐利的目光。
  
  “军需处长”听工作人员叫“陈主任”,赶忙问:“你是陈毅将军吗?”
  
  陈主任说:“我不是。”随即对他说:“你只要彻底坦白,对我说也是一样。”
  
  这时,敌机在附近丢了几颗炸弹,屋子被震动了,门外一匹战马因受惊在嘶叫。陈主任推门一看,只听敌机发出怪叫,在咕咕地胡乱扫射。
  
  “军需处长”脸色阴沉,对陈主任说:“这个地方谈话不方便吧?”
  
  陈主任不屑地对他说:“不要紧,对你们的空军,我们有经验,吓不了我们。你们只要坦白交待,我们一律宽大,除了战犯杜聿明。”")   1949年1月10日早晨,淮海战场上的枪炮声已经稀疏了,国民党军杜聿明集团彻底完蛋了。
  
  陈官庄东北七八公里有一个已忘掉名字的小庄子,在庄尾,有一间未被蒋军飞机轰炸倒塌的农家屋,这便是华野第四纵队(司令员陶勇、政委郭化若)俘虏收容所所长办公室。收容所所长由纵队政治部主任陈茂辉(20世纪60年代中期为江苏省军区政委)临时兼任。
  
  太阳刚刚升起,成千上万的俘虏像大堤崩溃了的水流,从前方漫无边际地涌过来,收容所门前的空场和田地上都被人流塞满了,一眼望不到边。
  
  陈茂辉主任正在跟俘虏谈话,电话铃响了,是纵队卫生处赵云宏处长打来的。赵处长说,又抓到一个国民党军官,有记者和司机跟随,还有卫士,身份不明,估计是个将官。
  
  俘虏收容所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清查隐瞒身份的被俘国民党军高级军官,尤其是高级将领。陈主任要赵处长赶快将人送来,可是电话上催了几次,足足等了两个小时,才见负责押送的干部进来报告,陈主任不免发火责问。那个负责押送的干部说:“这几个家伙特别怕飞机,一路上总是走走趴趴,磨磨蹭蹭,好容易才弄来。”说着便向门外喊道:“进来!”
  
  陈主任一看,进来的人中间有一个40多岁的人,只见他穿一身士兵棉服,披一件破军大衣,缩着脖颈,耷拉着脑袋。乍一看像个老伙夫,但仔细端详,便不难发现此人有种特别稳重而干练的气质。
  
  陈主任让他坐下,递给他一支“飞马牌”香烟。他接过来放在桌上,连忙从衣袋里掏出一包玻璃纸包装的香烟,撕去烟盒上封口的红条条,先抽出一支很礼貌地递给陈主任,然后才送一支到自己的嘴上。
  
  坐在一旁自称“记者”的那个人,竟忘记了这是什么场合,连忙掏出打火机,咔嚓一下打着了火,恭恭敬敬地给他点烟,被他瞪了一眼。“记者”恍然大悟,赶忙转过手将火送到陈主任面前。他们这些动作,使陈主任警觉起来,面前这个俘虏绝不是一般的人物。再仔细一看,发现他鼻子底下有一些没刮干净的胡髭,很明显,此人本来是留有颇为威严的唇髭的,只是因为临时剃得匆忙,没刮干净。
  
  陈主任开始审问。
  
  那个“记者”首先介绍自己的身份:“我叫尹东生,是《徐州日报》随军记者。”他指指那个40多岁的军官对陈主任说:“这位是第13兵团的高军需。”另一个接着也自报家门:“我叫张印国,在徐州开商车,被他们拉去的。”陈主任一听,便知这全是瞎编的。他们也发现陈主任对他们产生了怀疑,于是各人便掏出证件。
  
  陈主任看了证件,便单刀直入,问那个高军需:“你是哪个部分的?”
  
  “第13兵团的。”
  
  “干什么的?”
  
  “军需。”
  
  “不对!”陈主任口气严厉,断然否定。
  
  “军需处长。”那个“记者”赶忙替他补充道。
  
  陈主任瞪了那个“记者”一眼,没有理睬,仍在追问高军需:“叫什么名字?”
  
  “我叫高文明。”
  
  “‘高文明’,这个名字起得不坏啊!你们第13兵团有几大处?”
  
  “六大处。”
  
  “你把六大处处长的名字写出来。”陈主任顺手递给他一个写字本子。他伸手到大衣口袋里去掏笔,掏了半天,掏出一包美国香烟;再掏,是一袋美国牛肉干;又掏,掏了好一会,才从大衣下边的夹层里掏出一包高级水果糖,最后才在棉衣口袋里掏出一支派克金笔。
  
  这位“军需处长”活像一个蹩脚的魔术师,目睹着他那拙劣的表演,实在令人喷饭。陈主任和工作人员忍俊不禁,都想发笑,但还是强忍住了。陈主任当然知道,摆在他面前的这些美国产的香烟、牛肉干、水果糖,为包围圈内的一般蒋军军官所享受不到的,就连这支地道的美国货——派克金笔也不是一般下级军官所能玩的。
  
  再说那个“军需处长”之所以装疯卖傻,一股脑儿地掏出这么多东西,这可是他的良苦用心,意在迷惑、转移审问者的视线,把他当作一个名副其实的军需官。要不是搞军需的,在几乎无法生存的包围圈内,哪能拥有这么多好东西?而这些东西又都是他“近水楼台先得月”——经其手而三分肥,利用职务之便攫为己有的。造成他仅是个十分贪婪的卑劣小人的假象,掩盖其高级将领的真相。
  
  “高文明”握着金笔只写了几个字就写不下去了。
  
  “写啊!”陈主任催道,“难道你连一起共事的几个处长的名字都不知道吗?”
  
  “我知道,我知道。”他边说边在本子上写,可是写了半天,还是描着原来的那几个字:“军需处长高文明。”
  
  那个“记者”见状,非常着急,忙作揖打拱地对陈主任说:“长官,高处长的头脑被炮弹震坏了,由我替他写吧!”说着便伸手要笔,被陈主任制止。
  
  陈主任对那个表面上还显得沉着的“军需处长”说:“你还是老老实实讲吧,你到底是什么人,干什么的,不必顾虑。”说着,陈主任拿起桌子上那份《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念给他听。从头念到“总归你们是要被解决的”那一句,然后对他说:“看吧,你们的部队不是已经被解决了吗?我们的俘虏政策,不论大官、小官,只要放下武器,是一律宽待的,除了战犯以外。”说到这里,陈主任见他将头埋到衣领里,一时难以看出他的表情,便又对他说:“蒋介石是彻底失败了。黄伯韬被击毙,黄维兵团被歼灭,黄维和他的副司令官吴绍周想混走呢,结果还是被活捉!”
  
  
  他忽然一怔,忙问:“黄维在哪里?”
  
  “你们一定很熟悉吧,很快你就可以见到他。”
  
  当陈主任将常为杜聿明一伙演戏的京剧团琴师叫来问话时,那个“军需处长”竟被吓得不敢抬头,只见他一个劲地向火塘里添加高粱秸,搞得满屋青烟缭绕。直到陈主任让人把琴师领走,“军需处长”这才抬起头来。这一切都没有逃脱陈主任那锐利的目光。
  
  “军需处长”听工作人员叫“陈主任”,赶忙问:“你是陈毅将军吗?”
  
  陈主任说:“我不是。”随即对他说:“你只要彻底坦白,对我说也是一样。”
  
  这时,敌机在附近丢了几颗炸弹,屋子被震动了,门外一匹战马因受惊在嘶叫。陈主任推门一看,只听敌机发出怪叫,在咕咕地胡乱扫射。
  
  “军需处长”脸色阴沉,对陈主任说:“这个地方谈话不方便吧?”
  
  陈主任不屑地对他说:“不要紧,对你们的空军,我们有经验,吓不了我们。你们只要坦白交待,我们一律宽大,除了战犯杜聿明。”


 对于这句话的本意,笔者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看过杜聿明先生所著的《淮海战役始末》一文。在那篇文章中杜聿明本人有一个解释,当时他也想到,随从人员跟自己一道已全部被俘,解放军已对他们进行分别审讯了,看来是瞒不住了。与其瞒不住,还不如早些老老实实坦白自己的身份。但见室内人员很杂,不但有看俘虏的士兵,而且还有不断被叫进来谈话的俘虏,怕将自己被生俘的消息走漏出去,连累其家庭,想换一个地方单独跟陈主任谈话。而陈主任却误会了他的意思,以为他是怕飞机。
  
  也是在多年之后,已为江苏省军区政治委员的陈茂辉将军,跟人谈及这段经历时,不免哈哈大笑,说当时出于对国民党战犯的痛恨,以致在跟“军需处长”谈话时原则性有余,灵活性不足。应该这样说:“即便是战犯杜聿明,只要他放下武器,我们也一律宽大!”
  
  果然,那个“军需处长”听了陈主任那句话之后,心里“咯噔”一下,“我就是,只不过还未被你们发现,你们***是不会轻饶过我的。”于是,头脑里顿时又冒出了一层顽抗到底的念头。
  
  开饭了,陈主任叫人端来小米饭、大蒜炒马肝、辣椒炒马肉。“记者”和司机见到饭菜便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军需处长”只略略吃了一点,便埋头抽起美国骆驼牌香烟。
  
  种种迹象表明,眼前这个“军需处长”是一条大鱼。陈主任见一时间问不出结果,为了给他一个坦白的机会,便让人将他跟司机一道押到庄头上一所独立的小磨房去休息。
  
  当这个“军需处长”被押解从第13兵团大批俘虏面前经过时,押送人员看到俘虏群里有的军官显得十分惊诧,还听到有人窃窃议论,“总司令……”押送人员将所见所闻报告陈主任,这就更加引起陈主任的高度重视。
  
  “军需处长”乘警戒人员不注意,顺手操起半截砖头,在自己脑袋上乱砸,一时头破血流。当陈主任闻讯赶到磨房时,只见“军需处长”躺在地上,满脸是血。叫来医务人员检查,伤口不大,只是敲破了额角。陈主任眉头一皱,一思索,什么都明白了:这个“军需处长”在毁容,意在蒙混过关。便派人用担架将他抬到卫生所去包扎,特别吩咐监管人员严密监控他的一切行动。
  
  回到所长办公室,陈主任立即让人将那个“记者”带来,严令他交待“高文明”是谁。经过一番强大的政治攻势,只见那个“记者”扑通一声跪在地上,浑身颤抖,哭丧着脸说:“我交待,我交待!他……他……他是杜……杜长官,我……我是他的随从副官。”
  
  就在这个时候,敌工部派人送来一张杜聿明的照片,陈主任持着照片到卫生所一对照,那个“军需处长”除了唇上没有一撮小胡子,头上扎了一圈纱布之外,人和照片完全一致。陈主任笑着问他:“你是不是军需处长高文明?”
  
  他垂着头,说:“你们都知道了,还问什么。”
  
  原来这个“军需处长”,便是解放军总部正式宣布的43名头等战犯之一、国民党中央委员、徐州“剿总”中将副总司令兼前线指挥部主任、大名鼎鼎的杜聿明。")   对于这句话的本意,笔者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看过杜聿明先生所著的《淮海战役始末》一文。在那篇文章中杜聿明本人有一个解释,当时他也想到,随从人员跟自己一道已全部被俘,解放军已对他们进行分别审讯了,看来是瞒不住了。与其瞒不住,还不如早些老老实实坦白自己的身份。但见室内人员很杂,不但有看俘虏的士兵,而且还有不断被叫进来谈话的俘虏,怕将自己被生俘的消息走漏出去,连累其家庭,想换一个地方单独跟陈主任谈话。而陈主任却误会了他的意思,以为他是怕飞机。
  
  也是在多年之后,已为江苏省军区政治委员的陈茂辉将军,跟人谈及这段经历时,不免哈哈大笑,说当时出于对国民党战犯的痛恨,以致在跟“军需处长”谈话时原则性有余,灵活性不足。应该这样说:“即便是战犯杜聿明,只要他放下武器,我们也一律宽大!”
  
  果然,那个“军需处长”听了陈主任那句话之后,心里“咯噔”一下,“我就是,只不过还未被你们发现,你们***是不会轻饶过我的。”于是,头脑里顿时又冒出了一层顽抗到底的念头。
  
  开饭了,陈主任叫人端来小米饭、大蒜炒马肝、辣椒炒马肉。“记者”和司机见到饭菜便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军需处长”只略略吃了一点,便埋头抽起美国骆驼牌香烟。
  
  种种迹象表明,眼前这个“军需处长”是一条大鱼。陈主任见一时间问不出结果,为了给他一个坦白的机会,便让人将他跟司机一道押到庄头上一所独立的小磨房去休息。
  
  当这个“军需处长”被押解从第13兵团大批俘虏面前经过时,押送人员看到俘虏群里有的军官显得十分惊诧,还听到有人窃窃议论,“总司令……”押送人员将所见所闻报告陈主任,这就更加引起陈主任的高度重视。
  
  “军需处长”乘警戒人员不注意,顺手操起半截砖头,在自己脑袋上乱砸,一时头破血流。当陈主任闻讯赶到磨房时,只见“军需处长”躺在地上,满脸是血。叫来医务人员检查,伤口不大,只是敲破了额角。陈主任眉头一皱,一思索,什么都明白了:这个“军需处长”在毁容,意在蒙混过关。便派人用担架将他抬到卫生所去包扎,特别吩咐监管人员严密监控他的一切行动。
  
  回到所长办公室,陈主任立即让人将那个“记者”带来,严令他交待“高文明”是谁。经过一番强大的政治攻势,只见那个“记者”扑通一声跪在地上,浑身颤抖,哭丧着脸说:“我交待,我交待!他……他……他是杜……杜长官,我……我是他的随从副官。”
  
  就在这个时候,敌工部派人送来一张杜聿明的照片,陈主任持着照片到卫生所一对照,那个“军需处长”除了唇上没有一撮小胡子,头上扎了一圈纱布之外,人和照片完全一致。陈主任笑着问他:“你是不是军需处长高文明?”
  
  他垂着头,说:“你们都知道了,还问什么。”
  
  原来这个“军需处长”,便是解放军总部正式宣布的43名头等战犯之一、国民党中央委员、徐州“剿总”中将副总司令兼前线指挥部主任、大名鼎鼎的杜聿明。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