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wu622

讨论时事中的数字和逻辑问题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谈邓小平的功劳。

(2013-02-08 10:21:37) 下一个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水平,生产力发展才快。
完全私有制和完全公有制都不适应世界现在的生产力水平。
完全市场经济和完全计划经济都不适应世界现在的生产力水平。
当前最佳的生产关系应当是私有制和公有制按一定比例的结合,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按一定比例的结合。

改开前,中国的完全计划经济、完全公有经济并不适应当时中国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认识到了这一点,但不是从理论上认识,而是从实践中得到的认识。
1962年的三自一包,有助于中国经济的恢复。邓小平1975年复出时推行的一些政策也对经济有帮助。邓看到在生产关系中增加市场经济和私有制的成分更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改开的第一步就是联产承包、恢复奖金、增加企业自主权。接下去的各种改革措施都是沿续增加市场经济和私有制的成分这条主线。

私有制和公有制结合的最佳比例是多少?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结合的最佳比例是多少?没有人知道。所以邓小平要“摸着石头过河”,逐步摸索最佳比例。
这种私有制和公有制结合,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结合的生产关系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没有人知道,没有人给出过严格定义。所以邓小平提出“不争论姓社姓资”。
尽管邓小平没有深入分析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但他知道改革(生产关系)有利于经济(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是硬道理”。

从这点来看,邓小平是有功的。

当然,邓小平的改革是对的,并不等于说毛时代的生产关系是错的。二者的国内外环境不同。
改革前的30年中,国内生产落后,外国经济封锁、军事施压。那时发展经济的主要目标是“国需”。而完全计划经济、完全公有制对这一目标最有利。换句话说,那时中国的经济制度类似于“军事共产主义”的供给制,一般的经济理论不适用。
到了1978年,中国已建立了完善的工业体系,外国停止了经济封锁,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从“国需”转为“民需”。这时一般的经济理论有效,生产关系自然需要相应地调整。

在经济中增加市场经济和私有制的成分,会不会导致和平演变,使人民“吃二遍苦、受二茬罪”?我们是否已经达到最佳比例,甚至超过最佳比例改过头了?不能指望邓小平解决所有问题,有些问题是要以后的领导层解决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