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星星的博客

★一颗美丽的亮晶晶的星星★
正文

秦可卿何来什么神秘背景

(2007-09-30 13:51:49) 下一个
周思源批驳刘心武续:秦可卿何来什么神秘背景

来源: 新闻午报 作者:周思源

  有说不尽的《红楼梦》,就有层出不穷的红学热点。最近这个时期的红学热点是什么呢?毫无疑问是所谓“秦可卿之谜”。秦可卿真的有那么多“秘密”需要揭示么?真的有那么多“谜”需要人们如此费劲地去破解么?是我们落入了曹雪芹精心设置的阅读陷阱,还是我们为自己挖了陷阱,抑或二者兼而有之?周思源说:“不遵守学术规范必定出错,许多文史常识需要澄清。”读者可以发现,他实际上是在一一反驳刘心武解读红楼的“一家之言”。



  秦可卿无神秘背景

  有读者问,如果秦可卿没有特殊来头,那么她死了怎么会惊动皇帝、惊动皇宫呢?大明宫掌权太监戴权不是宫里的太监总管么?是权力最大的太监,如果没有皇帝批准,他能来宁国府上祭么?如果皇帝不批准,他敢鸣锣开道么?他这样做,不是生怕别人不知道么?

  这样我们就遇到了最大的一个悖论。这里有四个问题需要澄清:

  第一,皇帝究竟知道不知道秦可卿的真实身份?

  只有两种可能,知道或是不知道。

  连焦大都知道秦可卿藏匿在宁国府是负有神圣使命的,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皇帝也肯定知道。这样,紧接着就产生了第二个问题:

  第二,皇帝对废太子即所谓秦可卿之“父”的态度究竟怎么样?

  也只有两种可能,好或者坏。

  如果皇帝对废太子老亲王好,那么废太子就可以复爵,复不了亲王,复个贝勒、贝子也比国公强得多,那么秦可卿的真实身份早就可以公开而且受封了,根本不必掩盖,甚至根本不必送养生堂,藏匿在贾府十几年,更不必自杀。

  反过来,如果皇帝对秦可卿的所谓“父亲”废太子老亲王不满,他能够容忍贾府私自收养罪人之女么?能够让他们那么大张旗鼓地大办丧事么?决不可能。尤其是清朝的密折制度那么厉害,犯了罪被圈禁的废太子老亲王的女儿藏在贾府,死后如此兴师动众地给她大办丧事,朝廷会轻饶贾府么?根据史料,曹想“乱跑门路”求人帮忙都因有人密报而受到雍正的严厉警告,他家怎么敢收留或娶那个父亲是皇帝死敌的废太子之女?而且居然养大到将近二十岁!所以秦可卿不可能有什么来头。

  第三,皇帝知道不知道废太子反对皇帝?

  据说皇帝每一次出去行猎的时候,反对皇帝的政治集团都曾经派人勘察地形,准备行刺,多次策划推翻皇帝的活动,都被皇帝挫败了。这么说,皇帝不但非常清楚地了解这个阴谋集团的存在,而且每次都挫败了他们反对自己的阴谋。斗争之激烈,之频繁,可见一斑。但是从清史记载中找不到这样的根据。还有,既然形势已经紧迫到了废太子即坏了事的老亲

  王要秘密传口信让女儿秦可卿自杀的地步,那么皇帝就不会不察觉他们的动静,早就秘密监视一切可疑之人,甚至早就采取断然措施,这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严厉处置政敌(他们只是不大听话,远远没有到行刺的地步)的史实中都不难得到证明。

  第四,从清史来看,允的太子之位第二次被废之后,已经彻底失势了,这次是毁灭性打击,朝野谁都清楚废太子永远不会再有出头之日。于是以八阿哥与四阿哥为首的两个集团才或明或暗地结党,准备成为储君,有朝一日即位为帝。但是这些皇子在康熙面前无不极度顺从,没有一点反对皇帝的迹象。因为康熙稍有察觉,他们就会受到严厉训斥甚至惩处。这种情况持续了十多年,直到始终牢牢控制着局势的康熙去世。雍正更不必说了,他对以同胞手足为首领的政敌处置之严厉,之无情,历史上也不多见。雍正在位13年,加上康熙晚年,那个废太子集团的包括准备行刺在内的阴谋活动居然能够持续长达25年以上而不被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发现,实在令人难以相信。而且康熙最后十几年势力最大的应该是八阿哥为首的集团,在雍正时期他们遭到毁灭性打击,怎么废太子集团或其残余却始终非常活跃?因此,要么还有一个比它势力更大更活跃的八阿哥集团余部在反对雍正和乾隆,要么那个所谓废太子集团在他第二次被废后就根本不存在了。

  有一个问题我们不能忽视,就是秦可卿的所谓亲生父亲废太子老亲王为什么要让自己的女儿自杀?

  从生活逻辑来说,做父母的要作出这样的决定是多么痛苦,多么残酷,多么困难,那肯定是万不得已才会出此下下之策。这里必须有足够的理由才行。首先是秦可卿在这场未遂政变中一定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极其关键的角色,她重要到关键到了非死不可的地步。那么她扮演的是什么重要角色呢?这个“藏匿”在宁国府十多年的女人,在“有可能把皇帝杀掉”这样严重到无以复加的政治斗争中究竟起着什么重要作用?从政治斗争的规律来说,既然秦可卿的死能够为自己父兄的反帝阴谋取得“喘息的机会”,能够“延缓(废太子老亲王与皇帝)双方的大搏斗”,那么这种斗争肯定已经非常公开与白热化,皇帝怎么会不采取相应措施?从情节逻辑来看,既然问题严重到了父亲要女儿自杀的地步,小说中不可能没有与这个事件相关的上下游情节。所以从生活(事实)逻辑和情节逻辑来说,那些猜测都是不可能成立的。

  秦可卿符合贾府标准

  在排除了秦可卿有什么特殊出身和神秘背景的所有可能性之后,我们还是回到小说文本自身上来。

  秦可卿是被秦业从养生堂抱来的弃婴,但是却不能简单地说秦可卿就是出身于养生堂,因而这样的出身就不可能成为宁国府的重孙媳妇。我们要注意这样三点:

  第一,我们首先来看看,秦可卿多大时候被秦业从养生堂抱回家的?

  第八回写道:“秦业现任营缮郎,年近七十,夫人早亡。因当年无儿女,便向养生堂抱了一个儿子并一个女儿。谁知儿子又死了,只剩女儿,小名唤可儿。长大时,生得形容袅娜,性格风流。因素与贾家有些瓜葛,故结了亲,许与贾蓉为妻。那秦业至五旬之上方得了秦钟。”

  我们来推算一下:既然现在秦业年近七十,那么应当是六十八或六十九岁,绝对不会小于六十七岁。而他是在抱来秦可卿之后年已五旬以赴家宴宝玉会秦钟上才得的秦钟。很明显,秦业的岁数减去秦钟的岁数,就应当和秦可卿被抱来的时间十分接近。那么应当是什么时候呢?

  我们来看看秦钟的岁数。第五回秦可卿说过,她弟弟和贾宝玉同年,所以应当也是十二三岁。这样六十七至六十九减去十二三,如果我们取中,那么秦业应当在五十五岁左右才得的秦钟。秦可卿死的时候多大岁数呢?十三回交代贾蓉二十岁,因此秦可卿死时应当是十七至二十岁。她的岁数不可能比贾蓉大。在这里我们不能忽略一个关键的字眼“抱”,而不是“领”。也就是说,秦业将她从养生堂抱回家时,她可能是个只有几个月大的婴儿,不会超过一周岁。如果秦可卿已经好几岁了,那就不叫“抱”养而叫“领养”。

  第二,是秦可卿出身不算寒微,她在秦业家受到良好教育。

红研所校注本第八回在关于“秦业现任营缮郎”一句下有一条注释:“营缮郎———官名,明清时工部有营缮司,设郎中、员外郎等职。”按说这个注释已经可以证明秦业不是很小的官了。郎中相当于现在的司局长,这还是很小的官?

  还有读者怀疑,人们对秦可卿的普遍好感似乎也有些不可思议,尤其是尤氏对秦可卿的评价之高,似乎不正常。其实这是很正常的,因为秦可卿出身官宦之家,并不寒微,她没有必要自卑。经过曹雪芹修改后的秦可卿,是一个性格温和,善解人意,很有教养,近乎完美的少妇。所以“可卿”是“可爱而亲切的女人”,“卿”是“亲近、亲切、亲热、亲爱、亲密”的那个“亲”。



  秦业是个清官,他对子女教育是会比较严格的。秦可卿死后,“那长一辈的想他素日孝顺,平一辈的想他素日和睦亲密,下一辈的想他素日慈爱,以及家中仆从老小想他素日怜贫惜贱、慈老爱幼之恩,莫不悲嚎痛哭者”。由此可见秦可卿很有教养,为人和善,人际关系极好。因此前面写到的秦可卿长大以后性格“风流”,不会是轻浮浪荡的意思,应该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那个“风流”,是能干、出色之意。对照晴雯判词中的“风流灵巧”,也可以肯定这里的“风流”没有淫荡之意。

  第三,秦可卿完全符合贾府择媳标准。

  二十九回张道士在对贾母说起要给贾宝玉提亲时道:“前日在一个人家看见一位小姐,今年十五岁了,生得倒也好个模样儿。我想着哥儿也该寻亲事了。若论这个小姐模样儿,聪明智慧,根基家当,倒也配得过……”贾母明确地表示了两条择媳标准:“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模样儿好,性格儿好,这两条秦可卿显然都具备,因此她成为贾蓉之妻是合理的,没有问题的。我们还可以注意到,虽然张道士的话中已经强调这户人家“根基家当,倒也配得过”,但是贾母对所谓“根基家当”毫不在意,根本没有问家里做什么官,是否有钱,可见包括“血统”什么的“根基家当”,确实不是贾府看重的。

  那么秦可卿在与贾珍的关系中究竟有没有什么责任呢?

  秦可卿责任的两个关键

  对秦可卿评价的关键在于,她在和贾珍的关系中扮演什么角色。她是自愿的呢,还是被勾引堕落的呢,或是完全被迫屈从的呢?

  从小说来看,很明显,秦可卿不可能自愿,也不会是被勾引与贾珍相爱。最有力的证据就是,秦可卿是突然病倒,精神负担极重。因此一定是发生了突然事故。在排除了所谓政治阴谋等等原因后,那么会不会是由于被丫鬟发现而变得紧张、害怕呢?也不会。因为这种贴身丫鬟对女主人是会忠心耿耿的,而且这种事情,不论秦可卿是自愿还是被迫,都不可能瞒过贴身丫鬟。这两个丫鬟也绝对不敢得罪贾珍这样的主子,秦可卿死后两个丫鬟的表现,瑞珠自杀,宝珠愿为义女,可以证明。所以只剩下唯一的可能,那就是秦可卿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被迫屈从贾珍的淫威,实际上贾珍等于是强奸了秦可卿。而这个情形被两个丫鬟得知了。

  可是就在张友士已经给她正确诊断开出药方之后,只吃了一剂药,头晕就略好些,可见药是对路的。王熙凤说她可以不怕了,秦可卿却说:“任凭神仙也罢,治得病治不得命。婶子,我知道我这病不过是挨日子。”隔两行,凤姐提到“如今才九月半”。也就是说,从事情发生到现在不过一个月,秦可卿的精神状态怎么就变化那么大,对自己痊愈彻底失去信心而且形容消瘦得如此厉害了呢?

  秦可卿之所以完全失去信心,说自己的这病没法治好,不是因为“病”,而是因为“命”。

  正是这个命运决定了她的“病”好不了。

  是不是被尤氏发现了呢?不是。之所以说不是,是指尤氏不但在焦大醉骂时根本不信,而且在秦可卿突然病倒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还毫不察觉。那么会不会是被贴身丫鬟发现了呢?更大的可能性是,贾珍迫使秦可卿就范时,瑞珠和宝珠就在秦可卿身边或附近,因此她们清楚发生了什么。贾珍根本不用担心丫鬟,让她们走开就是了,他不怕她们会泄露出去。因为贾珍这种事情不可能瞒过一刻不离女主人的贴身侍婢,这就是为什么秦可卿自尽后瑞珠紧跟着自杀的原因。

  当我们排除了这几个可能之后,合理的解释只能是:贾珍自那次以后没完没了地继续纠缠秦可卿。秦可卿明白,其实自己根本没有通常意义上的病,得的是严重的心病。可这心病根本就治不好,也没法治。为了家族和自己的名誉,她不但不能揭露,也不能向任何人求助。更为严重的是,她无法摆脱被贾珍继续纠缠的“命”即命运。

  现在我们来用第二把钥匙,就是贾珍在秦可卿自杀后令人费解的悲伤。贾珍的这种极不正常的态度,除了反映他内心的丑恶以外,是不是还有一些别的心理?

  在女方突然自尽而人们一片怀疑声中,处于贾珍这种情况下的男子,通常会尽量避嫌,但是贾珍却恰恰相反,他不但没有努力避嫌,而且竟然悲痛得病了,不是装病,真的是病了,病到走路都要拄拐的程度,甚至“恨不能代秦氏之死”!他不惜一切代价为秦可卿大办丧事,甚至事必躬亲,亲自张罗。除了公开承认他与秦可卿有染外,他的所有言行一点都不忌讳,这实在太不寻常。他之所以这样做,会不会是因为内心深处感到有些对不起秦可卿?他是不是要通过大操大办来减轻自己心里的压力,用大大提高丧事的规格来对死者做一点弥补?这个推论是可以成立的,否则无法解释贾珍表现反常到如此的程度。

  那么,曹雪芹对秦可卿的态度究竟怎么样?曹雪芹对她的基本态度显然是同情的,是把她作为一个有补天之才却无补天之命的少妇来惋惜的,因此将她置于太虚幻境“薄命司”的金陵十二钗正册之中,属于“省中十二冠首女子”之一。其次,她和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中的那个乳名兼美字可卿的少女虽非一人,但是在艺术上具有同一性。这个可卿“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表明曹雪芹认为秦可卿在某种程度上兼有黛玉和宝钗之美,是一个值得宝玉喜欢的女人。曹雪芹从对秦可卿这个人物的好感,对她的遭遇感到真切的同情,还通过作品中贾府上下各色人等对可卿的真诚怀念、痛惜之情和高度赞扬显示出来。至于说,对秦可卿的批评,也不奇怪。

  秦可卿出场的时间不长,所用文字不多,生命短暂,但是给读者留下的印象之深,令人回味的东西之多,值得进一步去琢磨的魅力之强,都是整个作品中极为罕见的。这种模糊美与不确定因素的广泛存在,是《红楼梦》禁得起反复琢磨令人回味无穷的重要原因。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