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叶

贝叶是一种可以在上面写上字的叶子。
个人资料
.川晔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漫说知己

(2008-10-02 14:11:59) 下一个
漫说知己

说到知己,首先跳进我的脑海的词是红颜知己,然后是蓝颜知己。然后我就笑了。这个世界真的是个色欲横流的世界,我沐浴其中,思维方式也被色相迷惑了,所以联想到的知己都是彩色的。没有色彩的知己相形之下就显得黯然失色索然无味了。其实无论红颜还是蓝颜的彩色知己角色都是暧昧而且尴尬的。男女之情必须是上升到情欲的程度才会热烈持久,如果停留在精神上的知己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变成“君子之交淡如水”了。身为“红颜”或“蓝颜”的知己,局限在清白和色欲之间,说不清道不明剪不断理还乱,而且最后的命运终将是变成鸡肋甚至一杯白水,想想不是不可悲的。做红蓝知己还不如去做“小三”,真正上升到男女之间最本能最直接的肉体关系上。可惜红蓝知己或是由于精神的洁癖、或是由于肉体的障碍、或是彼此之间缺少足够的情欲吸引力而不得不停留在这不上不下的位置上,空余一缕玫瑰色彩弥漫在彼此的午夜残梦中。

与其说这是红蓝知己的悲哀,不如说是知己世俗和色情化的悲哀。知己最初的含义是无比的庄严沉重的。在<史记>和<战国策>的刺客游侠中大量流传着“君子死知己”的故事,如为报答太子丹而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去刺杀秦王的荆柯;高呼“士为知己者死”而斩衣三跃报君恩的豫让;因为受到诸候卿相严仲子礼遇而把自己的生命“将为知己者用”,自告奋勇去刺杀知己的仇人,为了不连累亲人而自己毁容的聂正。。。这里的知己已经上升到对生命意义的认可的高度,并且知己之恩要用生命才能报答。后来明代方孝儒在<豫让论>嘲讽豫让“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为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炫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却是把这些壮烈之举世俗化了。

聊斋志异中有一个能让人刻骨铭心的知己故事,说的是一个名叫“叶生”的书生,很有才华,但是一直都失意于考场。后来有一个名叫丁乘鹤的县令很欣赏他,并送钱谷去照顾他的家人。但是后来叶生还是没能榜上有名,不久愧疚而死。死了之后,灵魂还念念不忘丁承鹤的知己之恩,魂返回来附在了丁的儿子的身上,帮他扬名天下。叶生说的是要“借福泽为文章吐气,使天下人知半生沦落,非战之罪也,愿亦足矣。且士得一人知己可无憾,何必抛却白纻,乃谓之利市哉!”其凄凉悲切,令人难忘。所以蒲松龄感叹说:“魂从知己竟忘死耶?闻者疑之,余深信焉。同心倩女,至离枕上之魂;千里良朋,犹识梦中之路。而况茧丝蝇迹,吐学士之心肝;流水高山,通我曹之性命者哉!嗟乎!遇合难期,遭逢不偶。行踪落落,对影长愁;傲骨嶙嶙,搔头自爱。。。。古今痛哭之人,卞和惟尔;颠倒逸群之物,伯乐伊谁?”

相对于上面这些生死相与的壮烈知己故事来,比较随和但是同样感人肺腑的是<史记。管仲列传>里的鲍叔和管仲的故事。管仲家里穷,经常欺负鲍叔,但是鲍叔从不在意。鲍叔后来还向齐公推荐被公子纠囚禁的管仲,自愿位居管仲之下,只因为深知管仲有贤能。所以管仲说:“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叁仕叁见逐於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叁战叁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之知管仲,是真正超越了世俗价值观念的相知,绝不以世俗价值标准去衡量管仲的为人。

最广为流传的知己故事应该是<列子。汤问>里的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了。俞伯牙弹“高山流水”没有人听得懂,樵夫钟子期却能准确知道伯牙要表达的心意。所以伯牙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后来钟子期死,伯牙破琴断弦,因为世界上再没有人值得他再为之弹琴了。伯牙的破琴断弦是有着“士为知己者死”一样的精神的。

“高山流水”的故事说的是“知音”,与“知己”有微妙的差别。在我看来“知音”更偏重于对个体所表现的才能的欣赏,而“知己”则更偏重于对个体本身的认知和赏识。当我们说“遇到知音”的时候,我们指的是我们的诗歌、音乐或者其他艺术作品为对方所真正赏识了;而说“有了知己”的时候,是指对方真正地了解自己的性格、思想和行为等。所以酬谢知音通常只是感伤,最多是像伯牙摔琴那样,而不至于到付出生命来报答的地步。古诗十九首感叹“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杜甫哭李常侍峰“斯人不重见,将老失知音。”感叹知音难得和痛失知音。所以知己和知音都是指相知,意义和程度却有不同。

其实就算是在最庄严壮烈的知己故事中,“知己”都没有脱离恩德相报的性质,即使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本质上还是带着恩恩相报的功利性。而“知音”却是比较超越了功利性的,是知识修养的谐和和心气相通的表现,更接近于“心有灵犀一点通” 的境界。所以后来的“知己” 色情化为红蓝知己,应该是要在古风的“知己” 和“知音” 之间的取得平衡的结果。所以世俗意义的红蓝知己,没有了古代意义上的知己的沉重激烈,取而代之的是相互信任依靠的功利,加上一点知音之间惺惺相惜的温情脉脉。其实世事无不如此,凡是过于偏激沉重的,都终将要向中庸温和靠拢,“和”字乃大,怪不得自称要弘扬中国文化的张艺谋在奥运开幕式上大张旗鼓万人涌动地把个“和” 字高举半天。

古代壮怀激烈的知己故事都发生在男性之间。因为那是男性主宰天下的世界,女性地位很低。孔子一句“惟女子与小人难养”,把女人等同于小人。知己是对个人价值的认知和换起个人价值的觉醒过程,社会地位很低的女人自然说不上什么有知己。男女之间没有平等的关系,红蓝知己也就没有存在的基础,有的只是男女之间的色欲和尊卑森严的关系。红蓝知己的存在反应了女性地位的提高。但是异性之间难有知己,因为性别不同导致视觉差异,更因为所谓的知己多是情欲推动下产生的缤纷幻觉,爱情消逝之后,幻觉也消失了。而爱情通常是很短暂的,所以情人之间鲜有真正的知己。

知己虽然贵在“知”字,但是仅有“知之”是不够的,否则为什么没有人把“知子莫若母” 的母亲称做知己,也不见什么男人把跟自己相濡以沫的黄脸婆称为“红颜知己”?按说跟自己日夜相伴的妻子应该是最“知”自己的了。但是男人所谓的“红颜知己”往往都是另一个青春貌美的若即若离的女人,而不是对自己了如指掌的老婆。可见“知己”之知,不是平常意义的知,而是有讲究的。是要能透过庸常的表象而看透实质的“知”,而且这“实质”还得是本人最珍视的。在一般的男人看来,日夜相对的母亲或者妻子因为对自己太熟悉,或是为眼界所限,反而忽视了他身上的长处,所以他要去寻找“红颜知己”。又或者是像“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里的,邹忌认识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因为各有各的私心,并不能客观看待与自己亲近的人。

世人都知道知己可贵,都渴望有真正的知己。是因为人都有求认同被肯定的心态,快乐就是出自被肯定和认同的感觉。所以我们都希望能以最好的面目示人,并按照公认的标准来修正自己。但人心中真正珍视的,往往是俗务羁拌淹盖的东西,或者是因为现实的限制无法实现的理想,所以当某个人把这些东西挖掘出来,或是让理想有机会得到实现的时候,我们便有了“知遇”之感了。所以所谓的知己多是在不得志时遇之,诚亦可叹乎!

现代的所谓知己都带了太多求同和被认知的心理,未免有太多功利的性质,所以能真正做“诤友”的知己才更难能可贵。心中的知己在跟自己有不同看法或者做出内心无法认可的举动时,我们还真正能坚持自我,不因为知己而任意屈从吗?我们还敢直言不讳,即使可能会引起误会,甚至会失去友情也在所不惜吗?做诤友却又比做知己还要难,尤其是如果对方是自己非常珍惜的朋友的时候。

古语有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在。”所以其实做人的知己比寻求知己是更可珍贵的,也需要更高的情操和更广阔的胸襟的。正如在管鲍故事中,鲍叔才是那个永远地让人怀念敬仰,让人热泪盈眶的人。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jwangl 回复 悄悄话 hehe,我也曾经思考过这同一个问题。

但所谓,“心中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以前被所谓“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思想所限,明知心灵契合,却为了避嫌不敢畅谈理想人生。

现在随着年岁的增长,很多事也不像以前那么在意了。自己开心生活,看见帅哥夸两句开开玩笑一定是心存邪念么?非也。

个人修养越高,就越难找到思想高度一致的人。所谓曲高和寡,独孤求败。找到了就如同珍宝,还管它是男是女,是老是少。但这个境界很难达到,也强求不来。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