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转贴】Derek Scissors :《迷雾中的中国未来》(外一篇)

(2008-09-04 22:01:26) 下一个

迷雾中的中国未来

      
 今年12月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启动市场化经济改革30周年纪念日。回顾当日,中国仅是全球经济中不起眼的一份子。如今,几乎每一周都能听到有关中国发展能量的新预期。
         
        
中国巨人以过去三十年的发展为起点,把步伐稍稍放缓,再进一步向前,还将会创造优异的成绩。不过,这种势头还会持续另一个三十年么?
         
        
这个问题的答案要全看市场化改革的进展,而最近看来改革的未来有些玄。进一步改革的政策抉择并不是在真空中进行,很多关键变量都会对它形成限制。我们这里要说的就是:人口特征的影响。过去三十年来,中国的人口特征一直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强有力支撑。然而,这种支撑很快会减弱,引发经济增长减慢。
         
        
如果政策不当,声势浩大的中国经济领军时代恐怕尚未开锣,就已经落幕。



人口和发展

        
在中国,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而易见,无需多言。在改革之初的二十年,中国的资本有限,全靠劳动力的支持来度过艰难时段。哪怕到了今天,吸引外国投资的主要还是劳动力市场的特色。

        
中国成功的这一劳动力因素是以众所周之的人口爆炸为背景的。随着文革的高潮从1970年开始逐渐衰退,人口净出生数量极速增加,最终成了改革时代的能量源泉。在1979年,中共为了应付人口压力,实施了备受争议的计划生育政策。这个政策对城市家庭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引发的人口结构变化也许最终会对整个经济产生巨大影响。         



强弩之末

        
近二十年来,新劳动力不断加入劳动大军,数量之巨使得中共不得不维持高增长来消化他们。每年大约有一千万人从农村来到城市务工。不过,中国社科院观察到一些令人警觉的变化,并预测在2009年,劳动力过剩的情况将开始缓解。人口变化的第一波影响是有益的:每年新增劳动力减少,需要靠增长来解决就业的压力有所减轻。
         
        
然而,人口变化还带来了潜在的危险。随着人口结构变化在未来十年逐渐固定下来,提高劳动力效率的压力就会随之而来。市场改革是显而易见的解决办法,如果没有市场改革,中国会发现高增长率将益发难以为继。        



农村养老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进行真正的改革,也许还会带来严重的财政问题。截至2006年底,中国60岁以上人口的数目已经超过1.5亿,而在美国,这个数字只有5千万。当然,从比例来说,中国的老龄人口还是远小于美国。但是,从养老金支出的角度来说,绝对数目才是关键的。
         
       
 到2006年底,在8亿多的农村人口中,仅有5千5百万参加了国家养老保险计划,而这一数目还在不断减少。
         
        
不到5百万的人口正享有农村养老金,养老金平均数还不到本来就很低的农村人均现金收入的百分之四十。甚至,在1991年到2006年间,中央政府在农村养老上竟然一分钱都没投。
         
        
由于农村劳动力的涌入,财富在不少城镇地区积累起来。农村地区却依然穷困,而且很快就会进入劳动力供需平衡阶段。如果没有大刀阔斧的努力去拓展渠道来使资金回流到农村,人口特征的变化就意味着财富不会流向大多数人口。如果农村养老金计划还是名存实无的话,将会出现农村家庭收入增长全面停滞,因为劳动力变少了,虽然挣得多了些,但不得不负担越来越多的无劳动能力人口。中国奇迹或许就止步于城市边缘,而无法渗入农村。         



又一个日本?

        
中国社科院观察到的劳动人口变化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官方数据显示,在2005年,年龄在30到35岁之间的人口大约略多于1.35亿。等到这些公民进入老龄,劳动力资源储备就会出现不足。不说别的,出口竞争力就会降低,而出口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柱石,这一切都考验着中共的政策创新能力。
         
       
 除非退休年龄延迟,这1.35亿人口将会在2020年后开始退休,那时劳动力供需平衡的短暂时期即将终止,中国将会进入实实在在的劳动力短缺时代。国家老龄工作委员会将会看到,2030年后,由纯劳动力带来的增长将会为负值。
         
        
到那时,中国很可能已经成为中等收入国家,在城市地区甚至可能趋向富裕。劳动力短缺会怎样影响富裕经济体?中国可以参考一个清晰的样本:日本。日本曾经历了四十多年的年轻型人口,经济由出口带动迅速增长,也曾一度被很多人视为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挑战者。然而,如今日本经济持续低迷已经近二十年,与此同时发生的就是人口老龄化,以及比“奇迹”之初低得多的出生率。从韩国到俄罗斯,再到欧盟的最初成员,都有和日本类似的故事。         



别太快

        
人口是长期经济发展的核心。中国很快就会从人口模式支撑的持续经济增长,过渡到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模式,其间需要做出艰难的政策抉择。在一些广泛经济指标上(如GDP),中国仍有可能在未来某个时刻超越美国,但2009-2039的三十年却不能再简单地延续1979-2009这三十年的趋势。
         
        
*本文作者Derek Scissors博士系美国传统基金会(The Heritage Foundation)亚洲研究中心的研究员。




中国可能被自己的增长呛着

 
北京奥运期间的空气状况堪与菲尔普斯及博尔特争头条位置。几乎所有的报道都会包含这样的评论:随着工业活动全面恢复,空气质量很快再次恶化。感觉是清洁的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必须达成权衡。

  
然而,真实的情况是,中国要维持增长,就必须改善它的环境。中国经济比三十年前有效率多了,但它推崇的扩张给自然资源带来空前的紧张,而且如今开始危害公众健康。无论中国经济规模能否与美国匹敌或者超越美国,中国如今很可能赶上前苏联令人惊骇的环境恶化、本土产业效率低下、最终经济停滞的水平。

  
水并非到处都是

  
中国面临水危机。喜马拉雅冰川从顶部开始融化。长江冬季水位处于有纪录以来的最低水平,黄河的外流量是四十年前的10%。

  
水消耗量加大,而且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以及工业扩张,消耗量自然会继续加大。如果冰川再也无法提供充足的水,稻米的产出量将会直线下跌。中国粮食自给自足的目标将无法达成。

  
东部城市地下水水位下降,发生下陷。在农村地区,根据卫生部的数据,超过40%饮用水不安全。四分之一的地表水不能使用了,五分之三的水再也无法养鱼。卫生设施是一个关键的卫生指标,然而中国尽管财富日增,但在这方面却落后于全球平均水平。面对水位日益下降,水电大计将陷入绝境,对煤的需求加大,从而令空气质量更加恶化。

  
其他元素也不乐观

  
可耕种土地总量减少。在1996年,按照官方的数据,可耕种土地是1.3亿公顷多一点。到2007年,可耕种土地减少至1.22亿公顷以下,达到中央政府的1.2亿公顷红线,而且耕地正加速减少。

  
虽然举办奥运,但空气质量已经恶化到致命的地步。世界二十大空气污染环境,中国城市占了大部分,而且可能每年有75万人因空气污染而死。此外,在攀登全球收入阶梯的同时,中国的出生缺陷率也高于世界卫生组织的全球平均水平。这与空气污染的关系是很明显的:产煤大省山西的出生缺陷率最为严重。

  
中国的环保投入占GDP的比例是1%多一点。而根据世界银行2006年的评估,空气和水污染造成的直接损失占GDP的5.8%。

  
卫生困境

  
从水污染到出生缺陷,中国的公共健康受损。中央政府的卫生投入将增加25%,但也只有130亿美元,以人均来看少得可怜。

  
健康是经济发展的核心。例如,跟长期经济增长最相关的一个因素是预期寿命。不幸的是,危害中国公众健康的卫生环境显而易见。环境危害的效果要一代人时间才能在公共健康上体现出来,但初期的迹象已经明显。而且大型的公共健康项目要发挥作用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北京还没有领会到这个挑战的分量。

  
苏联:一个有益的对比

  
中国改革三十年了。在二战后的三十多年里,苏联以非常惊人的经济扩张为豪。然而,在增长的表面之下,生态破坏实际上已经开始缩减预期寿命,并最终导致长期的经济停滞。此外,俄罗斯联邦最近的复兴源于它的自然资源,而中国并没有那样的自然资源。可能往后的一代人时间里,中国工业兴旺境况将非常不同。


(作者 Derek Scissors,传统基金会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