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毛泽东字体变化解密(ZT)

(2012-01-28 19:41:02) 下一个

 




 图为:1939年8月26日,毛泽东写给儿子毛岸英和毛岸青的信。信中写道“岸英岸青二儿:你们上次信收到了,十分欢喜!你们近来好否?有进步否?我还好,也看了一点书,但不多,心里觉得很不满足,不如你们是专门学习的时候。为你们及所有小同志,托林伯渠老同志买了一批书,寄给你们,不知收到否?来信告我,下次再写。祝你们发展,向上,愉快!毛泽东 一九三八年八月廿六日”。

  编者按:中央档案馆研究馆员、毛泽东手稿鉴定专家齐得平老师,做客党史频道进行访谈。齐老在访谈中指出,毛主席的书体,从学生时代到中年、老年,有很大的变化。一般来说,年代相隔越远,变化越明显;时间相隔越近,其变化越不明显。但是,毛主席书体的变化是逐步的,细心观察还是可以看出它的变化规律。

  从中央档案馆收藏的毛主席1920年以前的手迹,特别是1916年以前的手迹看,他青年时代主要是习魏碑,欧阳询等人。1949年进城后他收集阅览了历代名家字帖,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可称之为“毛体”。到了上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毛主席的书体发生了最明显的变化。不了解毛泽东青年时代书体的人,如果与他五、六十年代的手迹相比,很难看出是出自主席一人之手。

  另外,毛主席写东西也要看对象。不论是书法、诗词,还是家书、书信,都要看对象。如果对方文化程度高,属于高级知识分子,例如大学教授、科学家或知名人士,他写给他们的字就很草、很飘逸,注重传达一种意境,这是一种写法。如果对方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比如是普通群众,或他家乡的一些亲属,他又是一种写法,有些书信就是这样。


毛泽东青年时代20岁时(一九一三年十月至十二月)写的讲堂录。


一九零八年前后,毛泽东的还书便签。(从中央档案馆收藏的毛主席1920年以前的手迹,特别是1916年以前的手迹看,他青年时代主要是习魏碑,欧阳询等人。到了上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毛主席的书体发生了最明显的变化。不了解毛泽东青年时代书体的人,与他五、六十年代的手迹相比,很难看出是出自主席一人之手。)


 毛泽东写的李白的诗《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中的句子: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毛泽东写给两个舅舅文玉瑞、文玉卿的信。(毛主席写东西也要看对象。如果对方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比如是普通群众,或他家乡的一些亲属,他写得就会工整些,方便他们识别,与我们常看到的草书有很大区别。)


1949年6月19日,毛泽东写给宋庆龄的信。(如果对方文化程度高,属于高级知识分子,例如大学教授、科学家或知名人士,他写给他们的字就很草、很飘逸,注重传达一种意境。)(供图:齐得平 文字:孙琳)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mineeginee 回复 悄悄话 什么狗屁字,以字看人,绝对奸人!
前后左右 回复 悄悄话 我觉得给两个舅舅文玉瑞、文玉卿的信是别人代笔。
杂家 回复 悄悄话 毛泽东的字写得洒脱、霸气,1949年之后,众多帮闲文奴,献媚取宠,溜须拍马,一时说他的书法脱胎于晋朝王羲之,一时说他得益于唐代的怀素,众说纷纭,不一而足,总之都是天下无双,世界第一的不得了,现在资讯发达,科技进步,已经知道了所谓王羲之的书法是后世人的伪托,(晋朝的字是蝌蚪型的笔画拼凑而成的,完全不可能突然出现了像“兰亭序”那种跌宕有致的写法,就如同在恐龙时期不可能出现一个穿西装的现代人一样),怀素的字也被证实了是后世作伪者的双钩填描,而且毛泽东的字体和这些人的风格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大家不妨在网上查看台湾故宫收藏的明代宋璲(1344—1380,字仲珩,洪武年浦江人)的字,看看是不是一模一样,因为从解放初期,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就专门为他收集明人书法与尺读(书信),无一漏网,直至失宠上吊身亡,这是北京琉璃厂文物部门的老人众所周知的事情,全中国的人都无缘看到宋璲的原创(台湾的藏品他当时不可能收集),他后学者当然就是天下第一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