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鹜者。。。

其鸣无声,其飞不能高远,日沉浮於鸥鹭之间,而默以自容。
个人资料
正文

血色风情

(2009-09-24 07:26:25) 下一个

外出度假,除了观光休息娱乐拍照尽情享受没有工作压力的生活以外,了解当地自然风光背后的人文历史,与我而言,更是旅途中的一大乐趣。尽管现在的资讯很发达,上网可以搜索到详尽的资料,但是没有身临其境的体会和感受,这些人文历史所带来的震撼和感动,恐怕也就稍纵即逝了。

因此陌生人到陌生地,请位熟悉当地的人来导游,很有必要,先不说这样做对于提高自己的人文历史知识,起了多大的作用,单说上岸就见到网上约定好的导游举着咱们的大名牌,用老朋友似的笑容来迎接,一扫咱先前两眼一抹黑的惶恐,这种”可找到组织了“的感觉,即使产生不了热泪盈眶的效果,也足以在心田里绽放出欢乐的花朵。写到这里,不由想起咱们老祖宗说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如果没有“惊魂处女岛”的经历,恐怕这一路都在“按既定方针办”,不知深浅地闯荡江湖吧?

在多米尼卡,导游奥兹,一边开车一边向我们讲述着沿途小镇的故事,从路过一个叫做“屠城”的小镇开始,我对加勒比海有了不同于以往的认识。如果说蔚蓝的海洋,翠绿的岛屿,金色的阳光,雪白的沙滩是万种风情中的欢快和轻柔,那么被加勒比海人的鲜血染红了的河流,用黑奴血汗滋养的甘蔗地,则是万种风情中最为厚重的悲壮和沧桑。

早在公元前五世纪,来自南美洲大陆的阿拉瓦克印第安人向北迁徙,登上了这些荒芜人烟的岛屿,捕鱼狩猎,耕种纺织,艰辛而平和地以岛为家,安居乐业世代繁衍。公元十世纪左右,生性好战的南美加勒比印第安人(caribs)也来到这里居住。1493年,哥伦布第二次远航,在加勒比海域,看到了这群风光无限的珊瑚岛。

1624年,英国人登陆加勒比海的岛屿,同样觊觎着加勒比海的法国人,也不甘落后,为了争夺占领这些美丽的海岛,开始了列强在加勒比海殖民的历史。在对加勒比海的侵略中,互相厮杀的英法帝国,在对原著民进行镇压的这一点上,取得了一致,联手对付反抗的加勒比人,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圣凯茨的“血河“,就是因着 加勒比人的流血牺牲而得名的。

从十七世纪开始,加勒比海地区黑奴遍地,这是因为哥伦布在发现这些岛国的同时,也成功地在岛上引进了甘蔗的种植。那个时候,蔗糖是十分珍贵的奢侈品,在欧洲只有王室、贵族和高级神职人员才配享用,餐桌上的糖成了炫耀财富的一种方式。欧洲人对糖的钟爱,使加勒比海地区的甘蔗种植园如雨后春笋般的遍布全地,以巴巴多斯岛为例,这个仅有430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竟有900多个甘蔗种植园。为了享用甜蜜,殖民者从非洲大举买进黑奴,从事十分艰苦的甘蔗种植,蔗田绵延到了哪里,哪里就有黑奴流洒的血泪。多美尼卡的小镇屠城,曾经是处决黑奴的刑场,位于安提瓜东部的那块海水冲刷成桥状的崖石下,不知吞噬了多少黑奴的冤魂?

十九世纪后半叶,英国废了奴,加勒比海地区的黑奴成为自由人,从上个世纪的中期开始,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的滚滚洪流,席卷全球,渴求独立自由的加勒比殖民地人民,踏上坎坷艰辛的建国之路,终于摆脱了宗主国的统治,宣布主权独立,被剥削被压榨的黑奴后裔们,带着历史的烙印,成为新兴国家的主人。



如今原著民加勒比人在整個加勒比海地区不足千人,大多居住在依山傍海的多美尼卡东部Salibia,在政府设立的保留区内,过着渔牧生活,用祖传的手艺扎茅草屋,挖空树干做独木舟,采草制药,编织工艺品,高兴时,则打起小鼓唱起歌,男女老少来跳舞。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