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鹜者。。。

其鸣无声,其飞不能高远,日沉浮於鸥鹭之间,而默以自容。
个人资料
正文

半塘社序

(2008-08-27 11:47:46) 下一个
甘肃  陈博伯淹 
 
 甘肃  陈博伯淹    

去年冬,书农与余谈及建半塘社一事,意颇喜之。
然一年以来,诸事纠缠,竟不知春夏,无论秋冬也。今应壮命余序半塘社,余虽知力所不胜,然为国学之发扬尽薄力,乃余夙愿,故欣然而应之。
    半塘,昔王鹏运之号也。
其于国学贡献尤多。廿前潜心金石,穷究其据,于今迹犹可寻;廿后转治诗词,所作风格高古,霍霍然有金石声。
加之以位望之尊,奖掖后学,渐成规模,故位列清季四家之首。今半塘已逝,止余其址。
吾众每望故址而思古人,未尝不有愧色。审之于心,乃余国古学之风于今大渐之故也。因合同志之力,齐建半塘社。图以恢复古人之风,高扬华夏之气。
    国学者,吾国之学问也。吾国之学,上起于黄帝开世之时,下讫于清风式微之日。虽门类繁复,难以数计。
而加以详审,亦可归而综之,盖有三类:抒情言志等创作之学;义理考证等研究之学;书法茶艺等修性之学。
其间无品格之高下,无地位之尊卑,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然事过境迁,此三类于今脉息之弱,几于不存。
究其因,概有二:一曰五四以降,倡白话、习西学之风炽,斥古文、抑国学之风盛。故古人之风渐逝,古人之学亦鲜有继者,尤以创作之学,鲜有传人。
其余二学,亦乏能者;一曰于今之世,吾国研究国学之人虽众,而或居于霄端,不见凡人;或穷一生于一隅,未能广被。
此其视野偏狭,未可兼习众学之故也!且其书既成,冷若冰霜者众,热若炽碳者稀。
且多借西方之理析吾国之学,若《马氏文通》之类是也。窃度之,其道初虽畅而可行,然终徒然无益,郁郁独返。
此皆由中西学间质不同、难以殊途而同归之故也。有此二者,国学之不兴,可知矣。
    有鉴于古风之衰颓,今有志同者数人,怀发扬国学之炽诚,传半塘老人之遗风。
欲反五四之逆流,正今时之邪气。每每道及,多有谙合,故建此一社。此社汲身具一艺或兼众艺者,欲使同志间技艺同谈、奇文共赏、相互砥砺、共同提高。实乃国学精义滋生承扬之所在也!
    余尝言于吾弟曰:“仲智有词,伯淹讵闻。圣道煌煌,勿言树桑。菩提在东,南无阿弥。老聃骑牛,函谷名扬。”此皆有感于国学之衰而未尽力之哀也。今同志数人,欲以己力习扬国学,实大幸事。且适逢开社之盛日,气清天朗,风惠而畅。诚望诸君子皆可仰观寰宇之阔而涵之于胸,俯察品类之盛而念之于心。携手共点江山、激扬文字、弘扬国艺;重树孔孟之德,志整衰颓之风。若此,则余之讷口亦当顺,枯笔亦可新也!
    余才能胜衣,甫就小学。今受命作序,惶惶捉笔,匆匆成文。实望勿忝半塘之誉。
    是为序。
                                                            伯淹写于桂林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