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鹜者。。。

其鸣无声,其飞不能高远,日沉浮於鸥鹭之间,而默以自容。
个人资料
正文

从当代读者的角度去感悟圣人孔子和圣子耶稣

(2007-12-30 20:01:24) 下一个
试论圣人孔子与圣子耶稣 金玉成

去年圣诞节前,北大、清华、人大、政法等几所中国著名学府的10名哲学或教育学博士联合署名发表了“抵制圣诞节的联合署名倡议书”。作为一个事件,引起了网上一片热议和争论。该倡议书表面是郑重呼吁国人慎对“圣诞节”,背后是想通过排斥基督教文化,来达到复兴儒学和重建儒教的目的。正如该事件的发起人所宣称的:“拒斥耶教成为复兴儒学和重建儒教的必然命题。”



当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如果有老学者打着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旗号,还好理解;但是当代人文社科年轻学子,尤其是哲学或教育学博士,特别是中国前几所著名学府的博士,居然打着“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的旗号联合署名发表排斥早已属于世界文明的基督文化,不禁让我费解。本来并不擅长写历史人物评论的我,也不得不思考并写点什么,以促进文明的开化与融合。



  正如提到儒学儒教,世人会推崇创始人孔子一样;提到基督教,世人也会推崇创始人耶稣。孔子是世界东方春秋战国鲁国人,约诞辰于距今2557年前的9月28日;耶稣是世界中东古罗马帝国犹太人,约诞辰于距今2006年前的12月25日。



  我不是考古学家,也不是历史学家。因此,我不从精确角度去研究,我愿意从一个当代读者的角度去感悟圣人孔子和圣子耶稣,算是抛砖引玉吧。



  我的手头上现有两部分别记载孔子和耶稣的书,一部是《四书》,一部是《圣经》。通过净心读书,我们不难知道孔子与耶稣的“同”与“不同”。



  从收徒施教角度看,孔子与耶稣都是没有老师的老师,可称原创性导师。《四书·论语》中与孔子直接对话的弟子约有14人,《圣经·新约》中与耶稣直接对话的门徒有12人。两位老师当年施教都是巡游口传,没有亲自著书和立教,著书和立教皆是弟子或门徒后人所为。两位老师,头脑中似乎蕴藏了无限的智慧,面对弟子或门徒的提问,不仅对答如流,而且言之在理。无论是弟子还是门徒,几乎没有人能够难住或是问倒他们的老师。



  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等。



  耶稣说过:“大凡先知,除了本地本家之外,没有不被人尊敬的。”、“听上帝之道而遵行的人有福”、“夫妻连合,乃是一体。上帝配合的,人不可分开。”、“不要为生命忧虑吃什么,为身体忧虑穿什么,因为生命胜于饮食,身体胜于衣裳”等等。



  孔子常用格言,讲“道”、讲“仁”、讲“义”、讲“恕”、讲“礼”、讲“政治”,讲“君子”等等,主张“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耶稣常用比喻,讲“道”、讲“爱”、讲“义”、讲“恕”、讲“信”、讲“感恩”、讲“预言”等等,主张“不与恶人作对,不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尽可能与对头和解。”、“拒绝一切罪的诱惑,遵行上帝之道,一切荣耀归于神。”他一边讲道,一边还常常给患难之中的疑难病人治病,显示了一些“大能”或者“神迹”。



  孔子与耶稣生活在相互隔绝的不同地域不同年代,自然会有一些不同。其中一个显著不同是两位老师的人生事业使命感不同。孔子主要以实现个人政治理想和教训政治人才为使命;耶稣则主要以传授上帝旨意和拯救普世人类为使命。由于使命感不同,所以当孔子自己的政治仕途坎坷无望后转而意识到自己虽老还可教育弟子;而耶稣则从年轻传道开始即选收和教训门徒,不仅没有热衷政治的意图,还挑战了当时的政治和宗教权威们,当面对权威们的迫害时,不胆怯、不怨恨、视死如归,忍受了被活活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折磨和刑罚,献出了生命。



  当今世界正朝一体化方向发展。科技革命正在促进经济的融合,经济的融合正在促进文化的融合,文化的融合正在促进政治的融合。作为2000年后的人们,面对这样两位近乎完美的古代老师,若能兼而好之,接受各自的优点,最好;退而求其次,偏好一方也未尝不可;但是排斥任何一方,肯定是不妥的。


  孔子已是世界的孔子;耶稣也已是世界的耶稣。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