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的水稻田---写在上山下乡30周年 (二十八. 临阵磨枪)
(2006-11-21 21:49:31)
下一个
二十八. 临阵磨枪
没过两天,辽宁日报刊登出了1977年高考招生简章,考试时间定在12月1日和2日两天。这次高考共有五门课程考试四张考卷,其中物理化学为一张卷,分数比例为60:40。同时,整整的几个版面刊登着可以报考的全部学校和专业。这年的高考不是全国统一的,而是由各省分别进行,因此各省的考试时间不同。城里和乡下就是不一样,反映也是异常迅速,一夜之间上上下下人人议论,整整十届的高中毕业生生都要报名参加高考,整个社会顿时形成了空前的高考热。
已经十年没有进行高考了,不仅如此,连除了课本以外的文化学习方面的书籍资料也没有出版过。突然间恢复高考,别的不说,找相关的复习资料就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文革以前出版过种类数量都不多的学习辅导资料,文革中能偷着留下来的极其有限。柱子在家里是老大,没有前人给留下任何相关资料,这个时候谁有复习资料都是宝贝,没有人会往外借的,图书馆也根本找不到相关书籍。没有门路只能因地制宜,重新翻出已经落满灰尘的九年一贯制课本,还有那一套上海出版的中学数理化自学丛书。这个时候,沈阳师范学院急众人所急想众人所想,迅速编排出一本高考复习资料。八开纸装订,寥寥一百多页,囊括了数理化语文政治所有内容。这可真是准备高考考生的救命稻草,芸芸众考生几乎人手一本,还没有资格参加的学生也买,为下年的高考做准备,柱子也毫无例外的买了一本。所有这些就构成了柱子赖以参加高考复习的全部资料。
在家里停留几天之后还要立刻返回青年点,参加高考毕竟需要两个充要条件。一个是要报名,知青只能在所在地方报名,也就是说要在农场大队报名。另一个是贫下中农是否允许报名,在政策尚未搞清的情况下,如果因为表现不好没能报上名,一切都归零,还要尽快回去好好表现。一个星期之后,柱子带上所有的复习资料踏上了返回乡下之路。
虽然只离开了一个星期,这个时候的青年点与走之前面貌比发生了很大变化,高考是中央的通知,现在知青们都在公开的议论这件事情,复习功课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没有必要偷偷摸摸的进行了。带队干部们这时候也与大队进行了充分协商,尽量照顾知青们复习功课,争取复习生产两不误。大队在尽量满足知青们的要求的同时也满足了当地青年的要求。
柱子要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制定复习策略。不管怎么讲高考目前还处于虚拟的准备阶段,真正能否考好,考好了能否按成绩录取等都是未知因素,这些年来各种政治因素影响太多,目前真是说不准。那几年有一部结合反击右倾翻案风形势的电影:反击。电影里有一个特写镜头,一个农村青年伸出双手高声喊道:凭什么上大学,就凭我这长满老茧的双手。柱子双手也有老茧,十个手指已和柴禾棍差不多少了,这里的知青人人都这样,也从未见哪个去上大学。宣传和实际是两回事,不能报有太大希望,最现实的是已经插队两年具备了招工回城的条件,今年不行明年也有很大机会被招工回城,这可是看得见摸的着的事情。现在不能不顾一切的复习功课,如果因为旷工在社员中造成恶劣影响,招工回城的机会就会远走高飞了。因此只能见机行事,尽量的少上工多看书。这个时候也分不清哪个是西瓜哪个是芝麻,干脆西瓜芝麻一起抓了。
从现在起到高考那一天还有整整一个月时间,这一个月除去必要的上工之外,需要进行五门课程的复习,时间极其有限,必须有效的利用。自中学的最后一堂课到现在为至已经近三年,除了去年底看场院时翻看过三角这本书算是捡着的,柱子没有再翻过书本,所有内容全部需要复习。显然短短的时间内根本没有将应该看的内容全部看完的可能性,况且很多课程根本没有学过,更不能花时间学习新内容,学习新内容的复习效率极低不能考虑。比较现实的做法就是争取最大限度的把已经学过的内容过目一遍,其实这也是不可能的,只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分清轻重缓急,舍去初中部分不看,专门复习高中部分。
首先是数学和物理。这两门课程在中学时期已经基本学过了一遍,部分高中课程就是由那套自学丛书中自学而来,如果能够将那套自学丛书的高中数学物理内容简单的全部翻阅一遍,将已经学过的内容捡回一部分来,这两门考试共160分还是有一定信心尽量多拿的。化学在中学时只学到有机化学的基本部分,没有自学别的内容,那就复习到此为止,剩下内容全部舍去不要,反正化学只占40分,还有一多半的分数有机会拿,还没有上阵先自己割肉了。语文内容最为困难,基础知识部分依靠中学已经学过的书本尽量翻看一遍,能捡回来多少算多少。作文部分只能靠中学的那点底子,据传说作文以类似最难忘的一天为题目的可能很大,那就事先打一个草稿压题。题材好办,不要说难忘的一天,这两年难忘的事情多了去了,就是写难忘的一年也能找到题材。最摸不着的就是政治。包括基础部分在内,政治本来就是随形势变化的东东,中学时候一学期学的内容不多,为了应付考试可以死记硬背。几年过去,死记硬背的东西百分之百还给了老师,况且这些年形势不知变化多少了,大海捞针根本不知道该看些什么内容。这些天广播电台不是天天讨论领袖和天才问题吗?那就将领袖和天才问题的论述作为重点复习内容,其它就只能依靠那本薄薄的统一复习提纲的政治部分,听天由命了。总之,就当高考是从前的期末考试,有枣没枣三竿子,也许能捡一个意外的惊喜。
这个时候,那些一直坚持学习文化的知青就显示出了绝对的优势。在政治挂帅的年代里,在如此艰苦的劳动环境下,在一片悲观沉闷的生活环境中,真正能够坚持学习文化的人绝对是凤毛麟角,柱子所在的生产大队就有这么一位。个头不高白白净净,戴着一副普通的黑框眼镜,说话吴音侬语,总是面带笑容待人和善,谁一眼看上去都能判定出是位有墨水的能人。人们便称其为大学先生,与现在满街大学生的情况不一样,在那个年代年用来形容大学生的词汇是天之骄子,哪怕是没经考试的学员。。。。。。
先生比柱子晚插队一年。同样是每天下地干活,先生必定坚持看书学习文化知识,在这个时候看来就是棋先一招。周围的人自然是刮目相看羡慕不已,别人遇到疑难问题纷纷找先生请教,先生也是不厌其烦谆谆指导。在周围人眼里,先生确实已经是大学生了,只是暂时还没跨入大学校门而已。
为了本单位子女的前途,带队干部们这时候也在尽最大的努力,借用大队的小学校教室开办高考复习补习班。每到周日,几个教室同时开课,数门课程齐头并进,教室里面人头熙攘,人们的复习热情空前高涨,每个教室都坐满了求知若渴的人。柱子不能错过这个好机会,首先来到数学教室听课。听了一会便坐不住了,讲授的内容固然是好,可是讲课的人必须照顾全体,人们的程度参次不齐,授课程度太浅进度太慢,补习班实际上变成了文化普及班。这样下去根本无法起到高考补习作用,反而会占用宝贵时间,打乱自己制定的复习计划。听了一次之后,柱子就决定不再去补习班听课了。这些补习班一直延续到高考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