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真性一自在

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飞过。
正文

泰晤士河上的桥及其遐想

(2004-10-22 18:52:13) 下一个

  只要有一条河,城市似乎就显得再也不简单了。这条河的气韵和模样,加上周遭的风景,常常就能决定一个城市的面孔。河不仅给一个城市带来百舸争流的繁忙景象,也给一个城市带来温柔婉约的气度,它使一个城市的体量大了起来,风水格局生动了起来,甚至有了名垂青史的可能性。比如塞纳河(La Seine)之于巴黎,哈德逊河(Hudson River)之于纽约,黄浦江之于上海。。。

   泰晤士河(Thames River)是英国的母亲河,它自发源地英格兰西部的科茨沃尔德山(Cotswolds Mountain),流入伦敦市区,逶迤而去,最后经诺尔岛注入北海。虽然它并不算长,但它流经之处,都是英国文化精华所在,或许可以反过来说,泰晤士河哺育了灿烂的英格兰文明。

   有这样一则幽默:一个美国人与英国人谈话,前者拿密西西比河(Mississippi River,还被人们叫做“老人河”)与泰晤士河相比,对泰晤士河表现出明显的轻蔑,而英国人却回答道:"哦,先生,你错了,泰晤士河并不只是一条河,它还是一部流动的历史"。是的,泰晤士河不仅见证了英国昨天史页里的光荣与胜利,也见证了光荣里的耻辱和胜利中的失败。它也将继续见证着英国的今天和未来。

   泰晤士河北岸是以大本钟(Big Ben)议会大厦(Houses of Parliament)为标志的一幢幢政府办公大楼和商业街,它与南岸的超大型游乐场相辉映,一派这边风景独好的架势。南岸也是泰晤士河畔最繁华的景区,包括了莎士比亚环球剧场。人们可以沿着步行街,欣赏到根据莎翁不朽名著片段而制成舞台模型:《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哈姆雷特》(Hamlet)、《奥赛罗》(Othello)。除此以外,还有金碧辉煌的"二战"胜利纪念碑、美妙绝伦的狮身少女像,以及众多的伟人塑像,似乎向人们倾诉着伦敦的历史。

   泰晤士河上有28座桥,例如:伦敦桥(London Bridge)、千禧桥(Millennium Bridge)、塔桥(London Tower Bridge)、滑铁卢桥(Waterloo Bridge)、西敏寺桥(Westminster Bridge)、黑修道士桥、兰勃士桥等等,它们不仅以不同的风姿点缀着泰晤士河,也记载着许多让人不胜唏嘘的故事和传说。要么和这个伟大城市的历史息息相关,比如,有一座桥是为纪念二次大战时伦敦妇女所做出的贡献的,因为那时男人都上了战场。再间或和这个伟大城市的龌龊密不可分,比如,据说为数不少的人选择在这些桥上结束自己的生命的。

   这28座桥中,资格最老的是伦敦桥。提起它,就令人想起那首著名的民谣:"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falling down,falling down(伦敦桥要倒了,倒了,倒了)"。伦敦桥始建于公元963年至975年,原是一座木桥,后改为石桥,曾是沟通南北两岸的唯一通衢。岁月沧桑,它仍难逃苍老的命运,逐渐显露了颓败的迹象,对日益繁重的交通,已不胜重荷,也就是这首很多小孩子都会哼唱的童谣来历。本来,一座将坠的桥梁只能是社会的负担,可是,老谋深算的英国人,在广告宣传上强化了伦敦桥的历史华彩,把废桥作为古董出售,卖给了美国亚利桑那州(Arizona)的哈瓦苏湖(Lake Havasu)城地产商。商人把古董桥的构件逐一编号拆卸,用巨轮运至美国,然后,再按原样在哈瓦苏湖上把它重新砌筑起来,周围点缀些英式房舍,名日"小伦敦"。这宗买卖最终以皆大欢喜的双赢局面收场:英国人赚了钱,美国人也没吃亏。泰晤士河上的"悲剧",变成了哈瓦苏湖上的"喜剧"。

   全长320米的千禧桥是伦敦第一座专为行人设计的桥梁,也是自1894年伦敦塔桥建成以来第一座横跨泰晤士河的新桥。和以往敦厚方正的石桥,或是叠床架屋式的铁路桥孑然不同,千禧桥以三个蓝色”弹皮弓”牵架着,用轻盈的铝盖板为主体,一改往日泰晤士河上的沉重,飘逸轻巧,它让人们放下一切包袱,从北岸圣保罗教堂的穹顶下,走向南岸艺术的自由世界。

   有"伦敦正门"美誉的塔桥(London Tower Bridge),巍峨伟岸,建筑风格古朴凝重,气势磅薄。塔桥的桥身由四座塔状建筑联接,塔上有塔,颇有古堡风韵。它是一座人车两用的桥,其特殊之处在于桥面可以向上揭开,以利河上的船只通行。

   看过由好莱坞巨星费雯丽(Vivien Leigh)和罗伯特•泰勒(Robert Taylor)联袂主演的反映一战爱情的悲剧《魂断蓝桥》(Waterloo Bridge,1940年,米高梅公司出品的黑白电影)吧,它就是以滑铁卢大铁桥为背景的。舞女麦娜•蕾丝坦(Myra Lester)和陆军上尉洛伊•克罗宁(Col./Capt. Roy Cronin)在战争时期邂逅相爱,短暂相处后,男方奉令奔赴战场,不久传来战死的噩耗。女方在受爱情和生活的双重打击下,伤心欲绝,沦落风尘。然而男友阵亡的消息实为误传,当两人再遇,女方自惭形秽,并在痛苦煎熬下选择了第一次相遇的蓝桥上自杀之路。剧情凄美浪漫:一份圣洁的爱情,在那铭刻着战争痕迹的大桥上,滚落路边的"信物",定格了浓厚的文艺气息。这部传世之作,不仅成为荡气回肠的爱情片经典作之一,也召唤着和平的珍贵和战争的罪恶。而那首著名的电影插曲《友谊地久天长》(也译作《一路平安》,苏格兰民歌,Auld Lang Syns 相当于Old Long Since,意思是The good old days)也得以经久不衰地流传。

   时值2003年的3月,准确地说,就在我结束我的欧洲行回到新加坡的当天,爆发了伊拉克战争(Iraq War)。记得当飞机飞越中亚上空,俯瞰到一望无际的黄色丘壑,没有一点生命的绿色,直到现在,我还能回放出那种心中发紧,汗毛竖起来的感觉。难得凑巧的是,在那次的旅途中,我经历和见证了伊拉克战争爆发前,造访地爱好和平人们反战的平和理性的诉求(请参见我在海德公园:Hyde Park附近拍摄的相片),这也是我那次欧洲行烙印下的,充满人文光辉的最珍贵的亲身体悟。

   我认为,战争作为一种极端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其魅力的一面,但是它一定不能作为终极的解决方法。我是强烈谴责伊拉克战争的,因为它不仅给世界文明史开了一个恶劣的出师无名的先例,也是一场在错误的时间,发动的错误的战争!美国假借着狭隘的"爱国主义",抱着"美国至上"的宗旨发动的这场战争,第一,错误地选择伊拉克当作"阿拉伯街"反抗西方价值观的威力的"英雄用武之地",以至于到现在,美国也还没有拿到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力化学武器的证据;第二,无视在战前法国等西方国家的外交斡旋,拒绝考虑以外交途径解决问题的可能性;第三,过高地估计了伊拉克平民反对撒达姆(Saddam Hussein)统治,希望外国干涉伊拉克内政的意愿。战事发展至今,伊拉克人民的生活并没有因为撒达姆政权的被推翻而得以改善,普通的生命仍然在无辜地受到威胁甚至在充满仇恨的氛围下被夺走,美国与阿拉伯世界的矛盾越来越深,从而导致世界局势的动荡不安。自从9 11事件以来,"反恐"现已变成越来越多人生活的一部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