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荡华尔街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有多少人值得等待 因我自横刀向天笑 故我自立马冷眼瞧
个人资料
正文

宁静以致远-一篇菜根谭读后感

(2006-10-05 16:16:49) 下一个
宁静以致远-一篇菜根谭读后感

有机缘阅读《菜根谭》。读后,觉其意旨深远,情趣盎然,实不愧是一部传世经典之作。兹有体会些许,仅仅是参悟一些肤浅的草根看法。

听世人讲,读<<菜根谭>>必须是中年以后的人,人生阅历丰富,经历过众多的波折,才开始品味生活带给他们的哲思。而我一个没什么阅历的小女子,也前来凑热闹,可笑乎!

尘世间,保留一份真确实是一件难事。对于在书中默默体会那份纯真,面对书中渗透出来的自然哲理,我仿佛感受到某种性相近的东西逐渐贴近我的心灵,恐怕这便是“性灵”在作祟。儒、释、道三家所向往的那种崇高深远的意境无怪乎此吧!“徜徉于山泉林石之间,而心渐息;夷犹于诗书图画之中,而俗气渐消。”我喜欢这种意境,在美妙如画的世界中,去感受自然,去领悟自然。

如果说“性灵”之说给<<菜根谭>>披上了美丽的外衣,那么“中庸之道”、“无为而有为”则让人体味到了“度”的作用。其实“度”是个很耐人寻味的东西,没有谁可以坦然地说他可以在最适宜的时刻去做好某件事情。“过犹不及”、“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很好地体现了这种思想。所以,我认为,做事时不要急功近利,也不要畏葸不前。从另一个方面讲,正是处处讲“度”,才使书中的瑕疵毕现。儒、释、道都讲求明哲保身,书中无为无争的思想让我们这些青年学子读后甚觉不爽。奔腾的血液里流着年青的血,正应该凭着这种冲劲奋斗拼搏,至于功成身退,那是以后的事了。 

《菜根潭 小窗幽记》是我个人很喜欢的一部作品,其思想颇有佛家万事看淡思想及老庄的无为之风。去 除糟粕提取精华,可习得为人处世之积极态度,内涵十分丰富。在此选取一篇与君共享。

“宠辱莫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生固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寻觅。”

这是在陈眉公辑录《幽窗小记》中记录的明人洪应明的对联 洪应明是《菜根谭》的作者,因此,《菜根谭》中录入了这句话 所以,最早的出处是:<菜根谭>。 其全句为: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

“好丑心太明,则物不契;贤愚心太明,则人不亲。须是内精明,而外浑厚,使好丑两得其平,贤愚共受其益,才是生成的德量。” 太过追求完美,那么世上也没有事情能使我们接受。。。。。。。对人太过苛求,也就难以使人亲近,难以结交朋友。为人处世之道,应该是遵循传统哲学所倡导的外圆内方,内心对人对事精明而不含糊,外在处世却要大度宽容,朴实浑厚,大巧若拙,大智若愚,使贤明和愚笨的人都能得到益处,这才真正是上天培育出来的雅量。

现在的人大多觉得活得很累,不堪重负。大家很是纳闷,为什么社会在不断进步,而人的负荷却更重,精神越发空虚,思想异常浮躁。的确,社会在不断前进,也更加文明了。然而文明社会的一个缺点就是造成人与自然的日益分离,人类以牺牲自然为代价,其结果便是陷于世俗的泥淖而无法自拔,追逐于外在的礼法与物欲而不知什么是真正的美。金钱的诱惑、权力的纷争、宦海的沉浮让人殚心竭虑。是非、成败、得失让人或喜、或悲、或惊、或诧、或忧、或惧,一旦所欲难以实现,一旦所想难以成功,一旦希望落空成了幻影,就会失落、失意乃至失志。

失落是一种心理失衡,自然要靠失落的精神现象来调节;失意是一种心理倾斜,是失落的情绪化与深刻化;失志则是一种心理失败,是彻底的颓废,是失落、失意的终极表现。而要克服这种失落、失意、失志就需要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寥寥数语,却深刻道出了人生对事对物、对名对利应有的态度: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样才可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一个看庭前三字,大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之意,而望天上三字则又显示了放大眼光,不与他人一般见识的博大情怀;一句云卷云舒更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崇高境界。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在是异曲同工,更颇有魏晋人物的旷达风流。

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十分困难。我辈俱是凡夫俗子,红尘的多姿、世界的多彩令大家怦然心动,名利皆你我所欲,又怎能不忧不惧、不喜不悲呢?否则也不会有那么的人穷尽一生追名逐利,更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失意落魄、心灰意冷了,我国古代的贬官文化即是此明证。这关键是一个你如何对待与处理的问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生存价值,由来功名输勋烈,心中无私天地宽。若心中无过多的私欲,又怎会患得患失呢?其次,认清自己所走的路,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不要过分在意得失,不要过分看重成败,不要过分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只要自己努力过,只要自己曾经奋斗过,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按自己的路去走,外界的评说又算得了什么呢?陶渊明式的魏晋人物之所以有如此豁达风流,就在于淡泊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可以用宁静平和的心境写出那洒脱飘逸的诗篇。这正可谓真正的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而我以为将这一精神发挥到极致的是唐朝的武则天。死后立一块无字碑,千秋功过,留与后人评说。一字不着,尽得风流。这正是另一种豁达,另一种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只有做到了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方能心态平和,恬然自得,方能达观进取,笑看人生。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赵朴初同志遗作中写道:生亦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牵挂。这正充分体现了一种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达观、崇高的精神境界。

一句话,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是真英雄自洒脱,是真名士自风流!

自然界并没有永恒的春天。于是,常人也就有了恨好花不常开的遗憾,有了怨美景不再来的叹喟……遗憾、叹喟,复遗憾、复叹喟,无穷尽。

洪应明则想到了另一方面。因为他看到了花卉柳木的艳丽、笙乐歌舞的喧闹,都是脆弱而又短暂的。倘若人们得意忘形地沉缅于其中,就会陷入自然的虑幻境象中,就会被放纵的念头所缠扰。因此,他主张人应学会摆脱诱惑,学会在树木败落、花草凋零之后,在宁静的环境中,从清淡的食物里,寻到一些有益的启示,以领悟宇宙发展的依据和做人的根本。 于是,在一系列冷艳的对句中,人们得以领略了洪应明在自然之中的冷眼观察、冷静思索和悠闲的身心佳境:

不再因受宠而惊喜,不再因受辱而惊惧,眼睛,只是看着庭院四时的花开花落,悠闲;不再因升迁而得意,不再因贬谪而失落,思绪,恰似天边那些卷舒聚散随缘的云朵一样,自在。 相比大地的宽广、云天的高远,方悟大鹏的行程尚属窄小;看看云的幽深、松的苍老,才知仙鹤之梦确实悠闲。 忽然看到天边彩云的散匿,就怀疑人间所谓的好事福音,尽属虚幻;再去观看山中被人遗忘的闲木,才信人间的悠闲者,确是有福之人……

为什么看到山中的闲木,就会想到人间的悠闲者确是有福之人呢? 老庄的思想意识在其中起了大作用。 如庄子就曾面对过惠施所提到的一个问题:我有一棵大樗树,它的树干木瘤盘结、小枝折扭弯曲,根本不可能被木匠们锯裁规矩,所以它就成为了闲置路边的无用闲木…… 庄子的回答是:你愁这棵大樗树无用,你为何不将它种在广阔的旷野?这样,人就可以随意地漫步在树旁,逍遥自在地躺在树下。想想,樗树正因无所可用,才不致于受到刀斧的砍伐侵害啊! 庄子就这样通过无用的闲树能长成参天大树,而有用的树则必遭砍伐的现象,多次说明了常识认为恶无用之材,实质所具有的大用处。

在这种认识基础上,洪应明之所以欣赏鹤梦的悠闲,推崇悠闲的人生,全是因闲木、闲鹤、闲人能全其天真,能远避祸害,从而也就得以尽享天年——所谓“死于安乐”之故。

因此,他就轻落自然中的那种种毁身害命的争斗、损性失趣的忙碌:

鹬啄蚌肉,蚌则合闭其壳,以钳鹬嘴,两者相争相持不下,终都被渔翁擒得。因兔被猎尽,再无用武之地的猎狗,就被猎人烹而食之。再闲看那因趋光而猛扑窗户纸的苍蝇,忙忙碌碌,却出不得窗外;静观那争逐巢窝的鸟鹊,彼此争强好胜,也只是徒费气力而已……

于是,反观自身,个人心中的那种种急功近利的勇猛气概,也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那种种机巧的心计,也就猛然地平息了。回眸人间,可笑那些无知人,往往自己堵塞自己的思路,自寻烦恼;可叹那些杰出者,往往逞强好胜,终归也是南柯一梦归于空。

褒扬闲与和,贬弃忙与争,突出地表明了洪应明的那种隐士的心态。

从此出发,他对杜甫的那种“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激烈情怀,也表示怀疑,因为这种情怀会妨碍人们领略那冷俏的清风明月的意趣。

因此,他只愿悠闲地看着鸥与凫(野鸭)相安无事,共同沐浴在碧水清波中,看着鹿与豕(猪)相睦无争,共同栖息在一个地方。他只愿在山水中流连,了悟人生的真相,不受虚幻假象的蒙蔽。他只愿在种植了芬芳花草的园圃,闲看蜜蜂的忙碌;在清静的茅屋,观看燕子的安卧,从而得以看破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得以产生缕缕丝丝的冷趣幽思。

他也就赢得了身心的闲适自在,即使是盖着填充着芦苇花絮的芦花被(为粗陋卧具),纯净的雪云依然在梦乡飘过,清明纯净的心境(夜气)在被窝中得以保存;拿着盛有竹叶青(酒名)的酒杯,以清风明月为题吟诗,悠闲自在地脱离了繁杂喧嚣的俗世凡尘。

自然中的鱼鸟花木,带给人的感受太多也太深了。所以,洪应明的这种认识或可视为归结——即使成为了坐轩车、穿冕服的士卿大夫,也不可抛弃与忘怀了山野林间的意趣意味。

人活世上,闲适与忙碌是其中的两极。在这方面,古人得益于闲适,从而在精神世界上有实在的领受——读读《老子》、《论语》、《庄子》和各种佛经……百十代过去了,我们还能领受着其中智慧清风的荫凉。而洪应明时代的“今人”,与我们不少的现代人,境遇却还是一样的,忙忙碌碌地过了一生,总是耽空逐妄,既对种种时过境迁的现象看不破,也在终极精神的追求上留下了空白,多少也就虚度了一世。

所以,在人生闲与忙、静与动、暗与明的两极中,洪应明提出的理想态是:在闲适中能不放纵,在忙碌中有受用;在宁静中心不落空,在运动中有受用;在暗室中不欺隐自我,在明堂大众中有受用。

面对木落草枯、花开花落、鹤梦悠闲……油然而生的是一种秋的思绪;人生的闲适、逍遥、豁达、超脱……则是一种秋的智慧。

这种思绪,这种智慧,具有浓厚的出世意识,偏于消极,此乃一方面。另一方面的启迪也是存在的,那就是说逍遥闲适,也是对人生的一种珍惜与肯定,它能使人更投入自然,所谓“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苏东坡语),能使人以自我之心去体悟自然,能使人在鱼跃鸟飞、花繁木盛中寻到自然的启示,从而得以超然物外,得以静观世界,进而参悟人生、逸远淡泊、悠然忘我……

法国雕塑家罗丹,挚爱自然美的,曾留下这样一句名言:大自然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乏能发现美的眼睛。依据此语的模式,再重温洪应明在鱼鸟花木前的颖悟认识:大自然中并不缺哲理,而是缺乏能发掘并颖悟大自然的哲理的心灵。

走入自然,拍拍脑袋,我们是否也能在自然界的鱼鸟花木前,不时灵机一动,进而有所颖悟呢?

《菜根潭》要静静地读,细细地品,菜根才会越嚼越香,心智才会越来越高。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还是很难深刻地理解书中的精华的。好茶只有经过数次冲泡后才能散发出浓郁的香味;人生阅历越深,坎坷与波折越多,对人生哲理体会也愈深。前人说的话再好,后人还是经常犯同样的错误,我们的责任,应是把曲折的路走直,然后返身来诠释前人的语言。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