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天寺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妈妈是最初的老师】亲子共读

(2012-03-07 11:25:51) 下一个


当下很多妈妈在胎教时采用亲子共读,每天轻声念书十五至三十分钟,不仅可以稳定胎宝宝的情绪,培养宝宝安静好学的性格。这样的共读方式还会很好地延续到宝宝出生以后,亲子共读,不仅仅是妈妈和宝宝之间的互动,更好地为宝宝学龄后的阅读之路做好了“铺垫”----天寺

小朋友识字以后还需要和爸妈一起亲子共读吗?


作者:陈安仪

「亲子共读」是这两年很流行的「教养守则」之一,有很多家长都知道,要跟孩子培养亲密的情感、要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亲子共读」是很好的方法之一。可是,很多家长却不知道,「亲子共读」不应该、也不能够只有在「学龄前」进行。对于已经能够识字、自行阅读、小学阶段的小朋友,家长仍然要维持「亲子共读」的习惯------因为陪伴学龄后的孩子阅读,才是培养阅读习惯最重要的关键! 

很多家长听到我这么说,都惊讶的张大了嘴:「不会吧!都自己会看书了,还需要我一个字、一个字的念给他听吗?」 

没错!很--需--要。当然,跟大小孩的共读,并不光只是一个字一个字的念出来而已。跟大小孩的共读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与技巧,下面我们可以一一细谈。但是,我要强调,即使是已经识字的低、中年级小孩,仍然非常需要爸爸、妈妈陪伴阅读,很多时候,他们仍然需要父母将书的开头一个字、一个字的读给他们听。因为,唯有你的陪伴阅读,才是引领孩子跨越绘本、漫画,迈入文字书籍的关键。 

老实说,我早就记不得我幼稚园时期,爸爸妈妈读过些什么图画书给我听;但我印象深刻的却是,一直到我国中一年级,爸爸到台北来陪我複习功课的晚上,都还经常陪我读书。有时候他读文言的「幼学琼林」给我听,有时候他会跟我谈谈他自己最近读的书;还有一次,一见面他就丢了一本跟字典一样厚、有着红布封面、烫金字体的「莫伯桑短篇小说选」给我:「这本书很好看,是我刚在火车站旁边的地摊上买的。你先看看,不懂得地方我再给妳解释!」 

我傻傻的接过爸爸丢给我的小说,隔天开始就沉迷在莫伯桑笔下的残酷世界。这本爸爸丢给我的书,从此成为开启我阅读世界文学的钥匙,至此之后,我迷上毛姆、契柯夫、左拉、史坦贝克……..,这一连串的阅读经验,全都从这一本法国短篇小说之王-----莫伯桑的选集开始。 

为什么要陪伴孩子读书?除了当他们看不懂字的时候,我们需要把书的内容讲给他们听之外,家长的「读」,还有「推荐、引导」的作用。 

语言,是先由听、讲,再进展至读、写的。因此,「听」是第一个接触的感官。孩子的「听觉理解」,一定远超过他们的「阅读理解」。因此,孩子需要「跟父母共读」,让理解力比较好的成人,把那些程度高一些的书籍,读给他们听,他们的阅读能力,才能够跟着往上提升。 

也就是说,已经会识字的孩子们,他们需要情节丰富、字彙多样、书写多元的书籍内容去吸引他们阅读,但他们自行阅读的能力却远不及此。因此,这个时候,家长带领阅读,往往是吸引他们进入阅读世界的一个重要钥匙! 

另外,很多孩子识字之后之所以对阅读失去兴趣,往往是因为小学所教授的课本,是以识字为基础而编写的,而上课内容也仅偏重于生词、语法的背、写,让孩子误以为这类机械式的「练习」就是「阅读」,而无法领略阅读的快乐。 

这时,也需要家长引领孩子去体会阅读的乐趣,选择一些真正适合孩子心智年龄的作品(台湾的课外选读通常都太浅,无法吸引孩子兴趣),读给他们听,让他知道书中有另一番不同光景的世界,让孩子重新找回阅读乐趣。 

举例来说,我女儿现在三年级了,但我依然常常读书给她听。通常,她看她自己选的书,我读我选的书。因此,当她在看「安徒生童话」故事的时候,我读的可能是「汤姆历险记」。等她发现我读的「汤姆历险记」比较有趣、抢过去一口气看完了之后,我下一本读的可能是「小妇人」。当她也把「小妇人」也看完之后,我便换读「孤雏泪」。 

我们之间的对话往往是这样的: 

「妈,妳今天要读什么?」

「鲁宾逊漂流记。」 

「啊!妈,那本不好看啦,我昨天翻过了。妳读别的好不好?」

「没关係啊!妈妈还是先读一点给妳听。这本书是我小时候很喜欢的一本书喔!你听听看好不好?」

通常,她会勉为其难的接受。然后第一天,可能会在很无聊的状况下睡着,因为这类小说的第一章,通常因为要描述故事发生背景、或是人物介绍,因此都会有一些冗长的叙述,对孩子来说,欠缺剧情刺激。 

第二天,她照例会哀求:「妈,这本真的不好看啦!我们换一本好不好?」

我通常都会回答:「快了!快了!精彩的地方就快要到了,妳再忍耐一下好不好?」 

然后,我会努力加快速度,一口气读到剧情开始变得精彩的地方。比方说,鲁宾逊漂流到荒岛上之后,首要事情就是要找东西吃。....有一天,运气不错,他挖到六十个海龟蛋!……然后,眼看她的眼神亮起来时,我就会故做可惜的阖起书:「唉!时间到了,要睡觉了。这本书看样子妳不喜欢,那我们明天换一本好了!」 

这时女儿就会改口:「不用啦!妈,我们明天继续念这本就行了!」 

每次她这样一说,我心裡就会偷笑,因为我知道,我明天可以不用读啦!保证她放学回来,就会自己把这本书继续看下去,一直到看完为止。我的「陪读陷阱」,通常都十分有效,我建议过学生家长回家照做之后,成效也十分让人满意。 

有一次,我有一个小五学生,妈妈一直烦恼他很不爱阅读。我第一次提议让他寒假试读犹太女孩的真实故事----「安妮的日记」时,他妈妈真的把书买回来了,但是却对着我频频摇头叹气:「没有用啦!我儿子怎么可能看这么多字的书!而且这本书很深耶!」 

我向她建议:「妳试着每天抽十分钟,读十页给他听。或是妳一边煮饭的时候,让他读给妳听也可以。」 

他妈妈很有心,回家真的照做。结果,寒假过完之后,这位妈妈惊喜的对我说:「你知道吗?真是太神奇了!我读了大概四、五天之后,有一天我回家,居然发现我儿子在看那本书!而且,后来在寒假中,好几个下午,他都自己在看,一看看很久喔!看完之后,他还会告诉我那个女孩怎样怎样……」最后,寒假还没过一半,这个孩子已经把整本「安妮的日记」看完了。 

为什么?他妈妈很不解:「为什么我买的书他都不看,妳推荐的这一本他却看完了?」我解释:「因为这本书真的非常好看!只是,刚开始阅读时需要度过前几章的『过渡期』!而妳陪伴他度过了,所以他对内文产生好奇,发生了兴趣,就会有动力想要看到结局!」 

接着,这个孩子又看了好几本相当「有份量」的小说,最近,他迷上了看水浒传。而孩子一旦开始爱上阅读,影响的层面很大。我本来教这个男孩教了很久,他的作文一直没有什么进展,上课态度也不佳。但是经过去年寒假,他不但作文程度大幅度提升,上课态度明显好转,而且也变成了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 

不过,「共读」到这边,通常还没完喔! 

通常,进行一本书的共读时,估量孩子看得差不多了,不妨随口问问他书中的剧情,好确定他究竟看懂了多少。不过,注意问的时候要有点技巧,不要让孩子觉得你在考问她。 

比方有一次我们在读「苦儿流浪记」。女儿宣称她已经整本都看完了,于是我便随口问她:「喔!妳看完了啊?那猴子死的时候妳有没有觉得很难过?」 

结果她突然一愣:「ㄟ,猴子死了啊?」 

我说:「对啊!妳怎么没看到?那你有看到狗狗死掉那幕吗?」她更是一脸愕然:「啊?狗狗也死了啊?」 

我笑了笑,原来她为了想要知道结局,所以跳过剧情的大部分,直接从后面开始看起,所以当然中间精彩剧情都没看到。不过,我虽然拆穿了她的谎言,却也没责备她,只说:「啊!那本故事很长,妳可以慢慢看。」 

很多家长对于孩子「跳跃性」的看书很不理解,甚至会生气,指责孩子根本就没有「好好看书」,其实这真的不需要。因为孩子在挑选阅读题材时,一定会先阅读他最有兴趣的片段,对于冗长的描述、看不太懂得剧情,就会暂时先跳过。尤其是如果该本书的程度比较深,孩子很容易出现这种情形。 

但是,同时细心的家长几乎也会发现,孩子经常会不停的重複看一本书。这时候家长又会生气了:「干嘛一直看同一本?浪费时间!」其实,这也是孩子的另一个重要的文字学习模式,因为他必须经由不断重複的阅读,把书裡的成语、名词、语彙,铭印在脑海裡,顺道不断的多看上一次阅读时没看懂、或是跳过的地方,这就是更深一层的学习。 

依我自己的经验,「格列佛游记」是我很喜欢的一本书,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我大概看了不下四十遍之多。每一次阅读,体会更多,直到现在,我才能领略到「格列佛游记」中对于死亡的描述、人类昏昧的比喻,是多么的讽刺而传神。 

因此,孩子们重複不停的看一本书时,不需要阻止他。跳跃的看一本书时,也不必责骂他。不过,家长有必要介绍孩子更深、更广的书籍,直到他能够自行开发新书、学习去寻找新的阅读领域为止。 

有家长问我:「那,究竟要共读到孩子多大,才可以放他自己去看书,不用再理会他呢?」我的认知是,要「帮忙唸一点」书的时间,至少拉长到十岁左右;但一起「讨论」书的年龄,却可以延长到无限期。 

书,是亲子之间聊天的一个好题材。有时候,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忽然套用一句书裡的台词,然后彼此会心一笑,因为,这是一个旁人听不懂的秘密,只属于我们母女。女儿也会经常兴高采烈的跟我聊起某一本书的剧情,或是她的看法,甚至我们可以互相推荐好看的书。 

「妈,『猫战士』真的这么好看吗?我看妳最近都在看这本书,好像很好看的样子!」

「妈!妳一定要看这本『魔法灰姑娘』,实在是太有趣了!」

「妈,妳小时候也很喜欢『小妇人』吗?」

「妈,这本『婴儿岛』裡面煮的东西,都好好吃的样子,看得我垂涎三尺!」 

书看得多了,女儿不必背诵成语、看成语故事,成语自然用得呱呱叫;书看得多了,自然出口成章、下笔如行云流水。但是,除此之外,最珍贵的,是我知道我们之间将永远不缺话题。 

小时候,我只要在厕所待五分钟,就知道我爸最近在看「白话史记」;最近回娘家,厕所裡放的是「儒林外史」。我的父亲今年已经七十多岁了,仍然保持大量的阅读,每个星期固定去图书馆翻阅报纸、期刊、借书回来阅读。 

我从小就喜欢和爸爸聊天,因为我跟爸爸聊天,永远可以有新的收穫-----他脑袋中总有新东西。他从来不喜欢东家长、西家短,也从不翻旧帐、重複唠叨。他心情好、愿意聊天的时候,幽默风趣的言谈裡,总有我不知道的东西----因为他阅读。 

我多么希望,我和女儿也可以这样。当我老得不能动的时候,都还有新鲜话题可聊----只要我们持续保持阅读。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