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老根多:老别不老客

此博克里的文章,除注明为转载外,全部为原创.如要转用,留下过路钱:)
正文

太极拳说十要

(2007-03-17 07:18:18) 下一个
太极拳说十要
作者:杨澄甫
 一、虚灵顶劲. 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二、含胸拔背. 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涌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三、松腰. 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隙”,有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   

四、分虚实. 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五、沉肩坠肘. 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坠肘者,肘往下松坠之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于外家之断劲矣。   

六、用意不用力. 太极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洫。沟洫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则气通。如浑身僵劲充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拳论所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也。太极拳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绵裹铁,分量极沉。练外家拳者,用力则显有力,不用力时,则甚轻浮。可见其力乃外劲浮面之劲也。不用意而用力,最易引动,不足尚也。   

七、上下相随. 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下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乱也。   

八、内外相合. 太极拳所练在神。故云“神为主帅,身为驱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举动轻灵。架子不外虚实开合。所谓开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与之俱开;所谓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能内外合为一气,则浑然无间矣。   

九、相连不断. 外家拳术,其劲乃后天之拙劲。故有起有止,有续有断,旧力已尽,新力未生,此时最易为人所乘。太极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终,绵绵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原论所谓“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运劲如抽丝”,皆言其贯串一气也。   

十、动中求静. 外家拳术,以跳郾为能,用尽气力,故练习之后,无不喘气者。太极拳以静御动,虽动优静,故练架子愈慢愈好。慢则呼吸深长,气沉丹田,自无血脉偾张之弊。学者细心体会,庶可得其意焉。太极拳精论---李雅轩  未随出势,先将脑筋静下来,摒除杂念,身心放松,去掉拘束,如这样子才能恢复人在未被事物缠绕之前的自然稳静及天生具有的灵感。稳静之后而后出动,并要在动时仍保持其稳静,不可因动将身心的稳静分散了,这是需要注意的。按人身体,本有天然赋予的健康功能,所以未能人人健康者,是因未能锻炼身体,以培养这种天生的健康,而且被些事物的缠绕,将这些自然健康功能给摧毁了,所以不能人人身体健康,今要达到健康,就必须先将身心放松,静下脑筋来,以恢复身心的自然,恢复自然之后,也自然会有天生的健康功能,不能只是一味的操练身体的外形,也不能像和尚道士之只修炼内部静坐养神,必须动静参半,身心兼修、内外并练而后可。太极拳的练法,其最重要的是身势放松,稳静心性,修养脑力,清醒智慧,深长呼吸,气沉丹田等。这些规矩,每练时要想着这些,日久才能起到健康身体和治养疾病的作用。假如练时动作散慢,气意上浮,那就对身体无甚补益,所以太极拳的功夫,对气沉丹田这一规则是很重要的。然而太极之气沉丹田怎样可以作到呢?那就必须先松心,后松身,心身俱松之后,其意气便可自然的沉到丹田了,而不是使硬力将气意压到丹田去的。如是用硬力将气意压下去,那就会弄得周身不舒服,甚至身体发生疾病,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学者应当多加注意。  此外,尚须平时注意精神上的修养,以作功夫的辅助则更好。 在练时,先将全身放松,尤其是两臂,要松得如绳拴在肩上的一样,不可稍有拘束之力。如此当稍待,以俟身心稳静下来而后出动。出动时,仍用一点点思想上的意思松松的将两臂棚挑起来,以腰脊之力牵动两臂,稳静地出动,将一趟拳演变出来,非四肢之自动也。每见练者,不知本此意思用功,混身扭扭娜娜,零零断断,浮浮漂漂的局部乱动,以为这是太极拳。这是大错,以致长时间练不出一点太极拳味来,未免可惜。练拳时当细细体会,找它的要领。找着要领之后,经常练习,不数月便用两臂有松沉的感觉,两肩有些酸痛的情形,这到是很自然的,以后拳意就会达到手上来了。如再有明师指点,对太极拳的道理也就会一点一点的领悟,身上的灵觉也将会慢慢地充实,如此则不但在修身方面有显著的功效,即在应用方面也会有巧妙的动作,这全是由于在松软的基础上着手练功作出来的。如果只是散漫飘浮的练法是不行的。  太极拳在初练时,是感觉不出什么味道来的。但是只要有耐心,有恒心,细细地体会,时间久了,便会感觉趣味浓厚,使人百练不厌,愈研究愈有味道,愈体会愈有兴趣甚至形成一种癖好,一辈子离不开它,其终身健康也就在不知不觉之中得到了。为了功夫的增进,要经常不断的思悟其中的道理。每练功进,如何虚无的气势,如何才有松软沉稳的情形,如何才有丹田之沉劲,如何才能有绵绵不断的味道,如何用意不用力,如何身势经常保持中正,如何有满身轻利顶头悬的意思,如何才有入里透内之劲道,如何打松净之劲,如何以心意之去,如何以神经之动,如何能来之不知,去之不觉,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如这样练下去,以后就有好的进步了。平时要在出动时,心里应如何作想,如何形态,如何神气,如何出手若无所为而又有包罗万象无所不为之气势,这也是很要紧的。假若是出手有所为,心里先有一个主观的定见,那就恐顾此失彼,挂一漏万,流于外功之明劲,成了多着多法之硬功拳的情形了,此理不可不知。在练时,稳静安舒,心神泰然,反听观内以审身心之合,这才是练太极拳功夫的态度,否则虽表面似太极拳,实则非太极拳功夫也。 太极拳功夫,不外乎是动静开合而已,但一切要在稳静的基础上作,不可有慌张冒失的现象。它虽是静,但静中藏动机。虽是动,但动中存静意,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此太极拳之道理也。其健身方面,全凭呼吸深长,气血畅通,头脑安闲,心神稳静。其应用方面,全凭虚无的气势,沾粘跟随,在几跟几随之中,我之身势早已吃进彼身,一切的机会自送上手来,在这个时候,我的神气一动,早已如触电样将其打出矣。   

在练功时,要以神走,以气化,以腰领,以意去,内外一体,心神合一,神气贯串,上下一致,久而久之,便会养出非常的灵觉来,以这种灵觉用之于推手,体会对方之来劲,是百无一疾的,既已知道对方之来劲,便可顺其来势,随其方向,而作跟随沾粘之动作,他身上之缺点,便会自然的发现出来,我趁势击之,则自无不中之理也。练体以固精,练精以化气,练气以化神,练神以还虚,这是太极拳的四步功夫。学者宜本此方向细细体会,才能练到妙处。 人身之灵机,最为宝贵。凡一切处事接物,皆全赖于此,不独打拳推手也。但灵机是出于大脑神经,所乙太极拳的功夫,首要在稳静的基础上练功,以养其大脑中枢神经。但所谓稳静者,是心神泰然之后,自然之中出来的真稳静,而不是强制着不动作出来的表面上的稳静,这种强制着身体不动,表面上是稳静,而心性方面仍是不静的。如果这样,就不是真静,不是真静,就不能养大脑中枢神经,也就出不来特殊的灵感,此理又不可不知。
 
  练太极拳的功夫,在预备势时,就一定要使身心稳静下来,真稳静下来之后再行出动。尤须注意的,是在动的时候,更要保持其稳静,不要将稳静的情形分散了,这更是最重要的一回事。切记切记。   在动时,要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腰脊率领,牵动四肢,绵绵软软,松松沉沉,势如行云流水,抽丝挂线,绵绵不断,又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的。将一趟太极拳形容出来,不是四肢局部之动,练后有甜液生于口中,便是练之得法处,身心已感泰然。如此可坚持日日按时练功,不要间断,以后就会有显著的进步。假如练后口中没有甜液发现,这便是练之不得法,心神未静下来,在这种情形下,就不必按时练功了,当速请太极拳明师指正了,否则毛病暗出,则更不易改正。
 
  在呼吸方面,务须深长,使呼吸趁着缓和的动作鼓荡,又要使缓和的动作,趁着呼吸的鼓荡开合,并须要作得自然而顺随,这才是正确的练法。稳静安舒可以蓄神,呼吸深长可以养气,久而久之,则神气自能充实,身体健康也自然增进。太极拳所讲的柔软,是指的周身均匀,配合一致合度。在生理上、在健康上、在技击上所需要的柔软,而不是脚翘得特别高,腰折得特别弯,这样失掉了灵感性,不合生理的局部的特殊的柔软。因为这些不合生理的柔软,只是好看而已,但在技击和健身方面,都没有什么好处的。
 
  在太极拳的功夫方面,只是有些软活柔动还是不够的,需要在这些软活柔动中作到均匀有沉着的心劲和雄伟的气势才够味。以上这情况,是要在练拳日子久了,功夫有了基础之后,再经老师详细的口传面授,说些比喻,作些示范,形容其气势,慢慢地悟会才会有的,而不是一言两语可以了事的,也非笔墨所能描绘。这种雄伟的气势及沉拳的心劲,是在身势气魄之内含而不露的,不是摆在外面的。以上这些情况,要有真的太极拳传授而又有功夫的人,才能鉴别出来的,如哪些毛手毛脚的太极拳家,是看不出来的。如他们看了,反以为是不好,或出些反对的言语,如说什么太慢了,或说架子太大了,或说太神化,太迷信了云云。所以说,凡是对某一项学识设有研究的人,就会发言不当。
 
  练刚柔不如练柔劲,练柔劲不如练松软,练松软不如练轻灵,练轻灵又不如虚无。虚无的气势,才是太极拳最上层的功夫。其主要的练法,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意贯指,日积月累,内劲自通,拳意主能上手。四肢是外梢,不可自动,胯为底盘,务须中正,以思想命令于腰脊,以腰脊领动于四肢,尚须以神气相配,上下相随,完整一气,否则非太极拳功夫。松软沉稳的形势,如载重之船,沉沉稳稳地荡于江河之中,既有沉重而又有软弹之力。
 
  凡是一举一动,是以意为主使,以气来牵引,无论伸缩开合,或收放来去,吞吐含化,皆是由意气的牵引为主动,由腰脊来领动,此是太极拳与他种拳不同之处。如一势之开,不但四肢开,而心意胸脊必先为之开;如一势之合,不但四肢合,而心意胸部必先为之合,凡一切动作必须由内达外,所以称为内功。   找上下相随,是初步之练法。找轻灵绵软,是中乘之功夫。找虚无所有,才是最后的研究。盖轻灵仍有物也,如到虚无则无物也,则一切无不从心所欲,以达通玄通妙之境界。太极拳之虚无气势,在技击方面,其变化作用,其妙无穷。如遇刚劲来犯,可以使其捕风捉影;遇柔劲来犯,可以化之于无形,使对方找不着实地,摸不着重心,英雄无用武之地。
 
  太极拳在前清咸丰时代,有些人称它为神拳。余以为这个名称很有道理。称神拳者,并非指神怪之神,而是神经之神,神气之神。一者是因在练功时不是用力,而是用意,用神用气;二者是在对手时,其动不是专靠肌肉的伸缩为主,而是以神经之动为主,其变化运用巧妙神奇,有令人不可测度之处,故称之为神拳。每练功夫,要细细的体会功夫中的精微奥妙。这种精微奥妙,是在思想之内心而不在手势之外面,所乙太极拳的功夫,只靠操练还不行,需要用悟。用悟就必须缓慢,必须稳静,如不缓慢稳静,就悟不出去,悟不进去,就找不着太极拳的味道。学者须特别注意。
 
  澄甫先师每作推手发劲时,只见其眼神一看,对方便觉惊心动魄,有顷刻生死之感,此乃体态与精神合一,能在极短之时,将全身之力量集中而发,能起在突然之间,迅雷不及掩耳,令人不可抵御,亦无从抵御故耳。平时练功所以稳静缓慢者,正为蓄养此精气神,即内外各部配合之妙用也。如练时太快,非但不能蓄神养气,即内外各部之配合亦必难作到恰到好处,故发劲不充实,气势亦不惊人。 周身松开,上下完整,是太极拳必须之条件。我过去练功夫的经验,只要周身松开了,气自会沉下去,日久则内劲自生,脚下也会沉稳,如动作不整,整而不松,或只两肩松而腰腹胯背不知如何为松,或肘腕指节等处不知如何为松,或练后掌心无鼓胀之意。此皆因无正宗老师传授,内劲则永远不会有,愈练愈离太极拳远矣。
 
  太极拳的功夫是走轻灵虚无、稳静松软的劲,其它拳门多是讲神气活现、刚柔相济的劲,太极拳是神意内敛,外家拳是精神外露,内外功之区别也就在于此。

    “刚柔相济”并不是说他不对,而是要看他怎么一个刚柔相济法,太极拳之刚柔相济是说在技击中有忽刚忽柔,要轻则百无所有,要重则可以无坚不摧,这是虚实变化、刚柔轻重互化的意思。

    吾辈练拳,以全心全意地去想松而尚不能将身势松得干净。如在练功时,心中先存着一个刚柔相济的思想,哪还能将身势松得干净,而没有一点拘滞别扭之力呢?如这样子的刚柔相济的练法,我相信一辈子也将身体松不纯粹了。如这样又刚又柔的刚柔相济的练法,日子久了,会将身体练成为一种僵肉力,在筋骨肌肉之间也起了一种僵肉的”胚胎”,有了这种“胚胎”,就一辈子去不掉了。有了这种情形,他的神经感应也必然非常迟钝。练大极拳全凭神经感应灵敏,如灵机性少了,那太极拳还练什么!灵机是出于神经,神经的灵敏是人身上之至宝,所以太极拳练法在未出势之前,预备式中就先要松身心、静思想,以养神经上的虚灵为第一要着。
 
    练拳应本王宗岳拳论用功,又要本着我教你们的情形去思悟,就不会走错了路,如心下时常思想些他们的功夫,违背太极拳的原理,那与功夫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要联络些有真太极拳功夫的人为友,互相切磋,对提高功夫很有益处,否则是不会进步的。在过去把太极拳称为“神拳”,意义有二:其一是太极拳在练时是用神用意,于藏而不露之中,其主要是用神,所以称为神拳;其二是大极拳在对手时变化神奇,冷快绝伦,能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有时神气一动对方就惊心动魄不知所措,所以称之为神拳。早先,杨禄禅称神拳“杨无敌”,就是这个道理。一般学术家多在筋骨肌肉上练些刚柔伸缩的动作,而不是以神、以气、以意为主。如练太极拳只是用这种筋骨伸缩动作为主,那功夫就练不好。如定要兼练些其他的功夫,那势必将身体弄成混浊僵肉的劲道,那在轻重虚实变化上就感应不灵了。练太极拳亦如学习马列主义差不多,要时时刻刻保持它的纯洁性,如不注意就会变成太极拳的修正主义,此不可不慎也极门中拳、刀;枪、剑皆有,可以健身,亦可以有技击上的作用,将太极拳的东西练好就不容易了,如再兼练他门的功夫,难免艺多了不精。太极拳是聪明人练的拳,一要有真功的太极拳老师传授,又要舍得下苦功学习,尤须是要有聪明智慧,不然就成不了好手,王宗岳拳论云:非有夙慧不能悟也。又云:先师不肯妄传,非独择人,亦恐枉费功夫耳,有练太极拳的天才,正好以求,但必须专门研究太极拳的道理,如兼练些杂门的东西那就练不好了。
 
    “揣思摩像”,我当先也常有之,要想起杨老师打拳推手的神气,便觉功夫有进步,如长久不见老师了,练拳就找不到味道了。近有人竟不知思念教者的意思,肯定是不对的。对太极拳的体会:松腰塌胯、虚实分明,一吐随起,一纳即伏,手领神到,意气布满,一动全身随,真气内鼓盈,身如轻舟走,脚与地面通等等皆对。不过在练架子时,身势应如载重之船行于江河之中,是又有动荡之形势;又是非常的沉稳。起,不离水的托力,下沉,不能触到河底,船身始终是由水的浮力托着的,亦就是说人练拳的身体,是在脚腿上之弹动力托着的,既不能浮起,又不能生到硬根上。如只说如轻舟走,怕是不懂悟解的入,把意思错解,将身体气势练浮起来,胯以下应以气使其下沉,腰以上、背项、顶部分应是以神往上提起的,往下去的是全身重量落于脚底,与地面过电打通。如这样子一沉一拔,、将胯以上拉成一个整体,再与脚腿通,然后以神领动,并且以气鼓荡着、来使身体作拳势的一些动作,这叫作用神、用意不用力。如专用筋骨肌肉有形之体做动作,那就恐怕忽略了神、意与气势在练拳上的作用,只是一个肉体在涌动,那有什么味道之可言呢?关于这点要注意,切切。
 
    在练拳时,身体如火车的车箱,脚腿如火车箱下之大盘丝簧,车厢是托在盘簧上的,不使车厢上起离开盘簧,也不使车厢下触着硬地铁轮,如这样我以为才对;功夫之锻炼因个人之身心性格不同,所以所找的道理也不一样。

    我练功夫的方向,是找大松大软,是找虚无的气势,是找神明的感应;是找莫测的变化,不停留于筋骨肌肉的初步锻炼过程中。我以为,这种大松大软、神明感应、莫测变化妙处无穷,我不以为它大松大软了就不能敌抗对方之来手 .推手初步 尝见公园里有人推手,胳膊撑得甭儿圆,用着吃奶的力气,更有甚者,脸红矣,脖子粗矣。其中稍有些擒拿、懂得直来横拨之技巧者,即是高手,手法熟练者,更是游刃有余。作者曾见到某位颇有名气的推手专家,号称40年无敌手,亦是这个味,还教了上千号的徒弟,真奇谈也。太极拳其实不难,难在明师难觅,太极拳到底是个什么味,什么是化劲、什么是掤劲?松柔了怎么还能打人?后发怎么会先至?没有明师给你指路,或者有机会在明师身上感受一下,理解起来的确有些困难。即便如此,有兴趣学推手的学者也不可乱拜师傅,不要认为打赢了是大爷,你打不过他他就有资格做你师傅,泰森你也打不过,你能跟他学推手吗?打拳打个理,所谓明师是拳理清楚,味道纯正,能把你引到正确的太极拳道路上的人,不见得他的名气有多大,多么凶巴巴。否则,路走错了,即便是以后遇见杨澄甫也没法再教你了。真正的太极拳明师身上是柔的,是空的,是个影子,你看漂在水上的气球,你用拳去把它打破,泰森都难,这就是化劲,这就是轻灵;当明师堵你的劲的时候,就象你自己用双手使劲推墙的感觉,记住这个滋味,以后碰到这样的明师不要错过了。杨澄甫说:“世间练太极拳者亦不在少数,宜知分别纯杂,以其味不同也。纯粹太极其臂如棉裹铁,柔软沉重,推手之时可以分辨。其拿人之时,手极轻而人不能过,其放人之时,如脱弹丸,迅疾干脆毫不费力。被跌者但觉一动,而并不觉痛,已跌于丈外矣。其粘人之时,并不抓擒,轻轻粘住即如胶而不能脱,使人两臂酸麻不可耐,此乃真太极拳也。若用大力按人、推人,虽亦可以制人,将人打出,然自己终未免吃力,受者亦觉得甚痛,虽打出亦不能干脆。反之,吾欲以力擒制太极拳能手,则如捕风捉影,处处落空。又如水上踩葫芦,终不得力,此乃真太极意也。”推手初步,不是先去盘手转圈,而是思想上先做好准备,暂时做不到,但我练习的方向在哪里,这点先要有个基本的轮廓。推手推什么?推手不是为了争胜负,对于动不动就想把人制一下,或红脖子粗脸的人可不与他做拳伴。推手推个理,不是斗力。先学化,先学吃亏,对方来力,我用松柔之法给他找出路,过不去也不要顶、不要拨、不要抗,慢慢体会,看是哪里卡住了,在拳里找方法,用同样的方法去推高手,看他怎么化。永远记住,过不去在松柔上找原因,在拳架子上找原因,不要顶,顶可能能顶过去,那是对方拿的不是匕首,是匕首你还顶吗?千万不要先想着打人,从化入手,才是推手训练的正途,以后的成就才会大。两个人也可以互相推身上,练习化劲,一个人推,一个人化,不要动步,不要硬顶,想办法给来力寻找出路。有些造诣的,你这样推他会感觉象推棉花包,推着感觉越轻越软,还不能使对方动步,说明对方的太极拳水平越高。当化劲有了体会,可以学堵,不见得这会儿学发劲。懂得了化,就懂得了堵,堵要堵住对方劲变动的方向,使其欲走不能,身体发僵。打与不打,只是看我愿意,打轻打重,均在我的掌握。来让他摸不着实处,去让他找不着去处。最后,再学发劲。这样看似迂缓,实是捷径。只要思想上先明确方向,暂时没有高明老师,也可以获得相应的进步,不至离题太远。悟性好的依然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武禹襄与陈清平研究月余返回故里,尝招乡中团练与其陪练,与其外甥李亦畲相互研究,两人的太极拳艺都达到了惊人的高度。武禹襄一个月能学到什么?关键是搞清了拳理。打拳打个理,推手推个理,只要拳理明白,功夫暂时不到,也不要紧。在推手中牢记不丢不顶,给对方的来力找出路,找不到出路,就在拳里去找、去悟,弄懂了化劲,其他的都容易理解,这样进步就快了。古人云:发之不出,是因为拿之不起拿之不起,是因为化之不开化之不开,是因为听之不清听,化,拿,发 顺序而作,循序渐进,太极之道.现在许多人都在怀疑太极拳的技击性,甚至一些正在练拳的朋友也有这样的疑问:太极拳那么慢,怎么打人? 就这一点我的看法如下: 在太极推手和散手中,使用的是劲而不是力,这一点大家都知道!这里说的劲实际上是内意、内气、内劲的组合!人体的动作变化都是由意念引导的(部分因病而不能控制身体的除外)。对敌时,别人身体的微小变化都反映出别人意念的变化,一旦洞察道(到)这一点就需要自己的意念抢先一步,虽然动作后发,可以达到先致的效果。先致哪儿呢?点很重要,正所谓发落点对既成功,能够抢到点就能破坏别人的整体性,也就是让别人的身架散开,进而就能达到制伏别人的目模?br>再就是太极拳要不要练力呢?在普通人看来,力打(大)就能胜力小,但是太极拳能打破这一点!还是抢点的问题! 初学太极的人会有这样的感受:和老师搭手时,猛地用力一推,结果大致有三:推空---好象掉进陷阱;被打回---好像推到一堵墙;自己摔倒---力被借走!实际上这都是因为点被别人抓住,自己身架散了的原因! 反过头来不难看出太极的技击原理了!习练太极拳的一点心得太极拳的特性:整体性(整体的运动)、变化性(变化的运动)、渐变性(逐渐的变化)、连续性(不断的变化)、稳健性(下盘的稳健)、保守性(力道不用老)、全面性(支撑八面)、非均衡性(分虚实)、相对性(虚实同时存在)。太极拳的核心思想是整体虚实(阴阳)变换。人的身体是一个整体,运劲讲究集全身之力于一点,所谓力发于足,主宰于腰,形之于四肢。运劲的过程中又强调虚实变换,有一处虚,必有一处实,虚则变为实,实则变为虚。以实对虚,以虚对实。虚而变为实,则击实变虚之处。实而变为虚,则是对方无可及我变换不灵之处。练太极拳的体会 傅钟文 太极拳具有高度艺术性和科学内容:精奥细致、理论深切。如能根据理论的要求来锻炼,有了实际功夫,便更能领会太极拳的个中旨趣。要练好太极拳,除了遵照先哲的理论指导和要领提示之外,我认为必须注意几个方面。  首先,要领会“劲”的涵义。太极拳认真练习到了适当的阶段,就会练出劲来。这股劲是一种“浑劲”,也就是太极拳入门的基础。所谓“懂劲后愈练愈精。”据我个人的体会,这股劲好象秋天的成片芦苇在湖中被大风吹得俯而复起,坚韧不折,柔而有弹性的意思。又好象海洋中的滚滚波涛,水质虽软而含有非常雄厚的力量。浑劲练出以后,继续再进一步要从浑劲中练出“轻灵劲”来。浑劲是藏而不露的浑厚实力,从而达到柔而有刚。轻灵劲是既有轻灵感觉而又能园活运转的意思。将这两种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相互为用,才能刚柔相济,棉里裹针,再能变化分出朋、捋、挤、按诸劲而灵活应用之,始可达到融会贯通,得心应手的目的,方能进入具有高度艺术的境界。

  太极拳要练出劲来,仅凭一般勇气蛮练,不去体味它的涵义,钻研它的架势,这是办不到的。必须靠自己苦练之外,又要练得处处符合原则和要求切合实际。这就要在平日练习时必须注意到下面四个要点。  

一、眼神平视,要贯注而活泼,当每式的变化,视线要随身法而转移,切忌目光呆板或野顾。

二、腰是一身的主宰,练拳时要顶腰,歌诀有云:“身形腰顶岂可无”。如云手,搂膝拗步,斜飞式,海底针,高探马等式,都须腰部挺拔,像立之运转,转时总不离轴心。又好比指南针一样,针动而针轴不离原位。武术家所谓:“守中土”就是指中土不离原位的意思。引证力学来说,就是重心作用。所以练拳必须讲究“尾闾中正”。神贯顶,尾闾中正才能保持重心,而无姿势偏侧,架势过与不及之病,练拳如果低头耸臀,腰部不挺,失了重心,就是所谓“冒腰”。常言道“低头冒腰把式不高。”因为冒腰则呼吸不畅,气不能下沉,顶头不能悬虚,虚实不清,上下不能一气贯通,终练不到高明的程度。

  三、四肢:练太极拳对四肢的运动,有一句话叫做:“如意胳膊、箩圈腿。”就是说,手臂与腿都要微有弯曲含蓄之意而不可伸得过直。“劲以曲蓄而有余”,就是指此。如单鞭、野马分鬃式,后腿微曲向外 ,就能做到前弓后蹬,力从脚跟而发,像树生根于地全身稳固,而不是向后挺得过直。总的来说,四肢要圆润、灵活、稳实、切忌强直。

  兹再就各关节分述如下:
  (1)、要坐腕竖掌,但掌心要微凹而不可平,这是要着。
  (2)、手指不宜太直,手指与手指之间不宜并紧,要似开非开,练久劲自生。
  (3)、肩要松活下沉,不可用强劲或有耸抬之意。
  (4)、肘要下垂,如白鹤亮翅式,手臂虽向上提,而肘尖意须向下。
  (5)、要以肩顶肘,以肘领腕,又要以指领掌,以掌带臂而沉肘松肩,又要以腰腿之意配合手、肘、肩,上下联贯,虽略有先后而动作协调节节贯串,不可过劲,过劲则僵硬。
  (6)、迈步时,脚跟须先着地,然后徐徐踏实,即所谓“迈步如猫行”。猫行的形象很妙,脚步既轻灵又稳实,而其身躯又活泼。同时膝随之向前,但弓步不可过劲(指膝部不过脚尖)。进退即能灵活。后脚要着劲,切不可偃侧。
  (7)、脚的起落,如云手式,跨步时须先提起脚跟,继之提起脚尖。跨步后,脚下落时要以脚尖先着地,而后徐徐踏实。能这样做,左右虚实自然分清。
  (8)、要含胸。含胸与冒腰,陷胸不同。而是两臂骨节均须松开,肘部下垂,呼吸自然。
  (9)、开裆。开裆不是指步宽,实系松胯,胯松则裆自开。
  (10)、裆要平,裆平则下盘稳固。同时在裆平的基础上意还要上提,提裆贯顶,必须做得自然,则头自中正,呼吸舒畅,气度安适,从而能上下相随,式式均匀,自可领会周身轻灵园活之趣。

  四、意境。
  (1)、心要静而精神要振作,忌低眉垂目,委靡不振,缺少生气。但也要忌怒目攒睛,挺胸露齿。周身要节节贯通,勿使有丝毫间断。
  (2)、重视前辈积累的经验,遵照典型的架势来认真锻炼。但要练得自然松静,使举动周身轻灵。必须“依规矩熟规矩,化规矩,不离规矩”。本此坚毅精神,才能练得得机得势。

  总之,太极拳每一架势都有它的精义,必须悉心揣摩,仔细领会。举手投足,不可太拙,太拙则腰腿不随,全身易于强硬。要步随身换,进退须有摺叠。姿势必须先求开展,后求紧凑。随时留意,着着用功,式式须要清楚,不可含糊,而又要连贯,一气呵成,日积月累,功到自成。

太极拳的练法之太极拳的手型,步法和眼神 关于太极拳对拳掌的手型要求及眼神面部步法情形的要求 (一)握拳:太极拳的握拳是松软的,掌心虚空不可握紧,此谓自然拳, 其意义是为了感觉灵敏,便于变化。 (二)出掌:太极拳的出掌,掌心也是空的,五指略舒不可挺直,掌意含虚,以有灵机性为宜,其意义是为了便于变动,此谓之自然掌。
 
(三)肩背胸腹,头顶面部,各处之情形:肩宜塌,脊背拔,胸略含,腹部要自然舒适的放松,头部虚灵上顶,面部肌肉放松,不可有拧眉瞪眼的情形o
 
(四)舌部:舌宜舒适自然的附于上腭,不可以舌尖用力抵上腭,否则不自然,影响身心的舒适,如不舒适口中甜液不生。

(五)眼的情形:眼的情形是在练习的时候,眼要随着动作的情形而示意,假如动作的开展时,眼神要随着动作而前望示意,假如动作收回时,眼神也要随动作而回顾,但是这不过是稍微有一点的意思而已,不可使神气锋芒外露,因为太极拳是修心养性的功夫,一切的意思要有含藏,又因为太极拳的功夫是浑然一气的,要使神气普照全身,不能专注意那一部分,但也不忽略那一部分,以免有挂一漏万,顾此失彼之情形。 有的人说:练太极拳的规矩要 ” 眼观食指虎口圆 ” 云云,但我以为这是练其它拳的一些规则 ,如安在太极拳上是不合宜的,因为眼神要是专看在食指上,对其他部位就难免忽略,那就与太极拳浑然一气的道理不相合了,又如虎口撑开的太圆了,就不免手上要用上劲,用上了劲,就又与太极拳要周身放松的道理不相合了,故我以为以这些规矩安在太极拳上是不相宜的。
 
(六)按太极拳来说,它是一种身心兼修的运动,有与其它运动不同之处,它的每动是先由思想为主,由思想命令于腰身,由腰身来牵动四肢,这样整体而动的,没有那一部分单独的自动,它是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全身相配,神气相随,心平气和稳静安舒,心情非常愉快,这种运动不能有专注意身上那一部分的情形,也不可有冒冒失失,楞楞坷坷的动作才为正理。
 
(七)太极拳步法的情形:假如出右脚时,必先将全身之重量徐徐栘于左脚,然后徐徐提右脚,在提右脚的用劲,是如脚腿在水里泥里抽出来的情形一样,如这样子的将右脚右腿提了起来,而后虚虚落地,慢慢踏实,其落地踏实用劲的情形,是如将脚腿徐徐插在地下去的一样。如这样子的练法日子久了脚步才来的柔弹而稳固有力。身体才能经得起冲撞,不至被人推出或打倒。如想提左脚时的情形就又如提右脚时的情形同。在身势与步法动作的形式上,是要有龙行虎步,身形相配的神气,这就是说身心内外要全部完整,全身力通,气通的道理。否则就不是练太极拳的意思了.大松大软的练法……为太极拳技击之必需 ……                         陈龙骧 挚友《武林》杂志总编粱伟明先生来电话和我探讨一些有关太极拳方面的问题,叫我抽空写一些文章。现在社会上练太极挚的人数真是越来越多,特别是中老年人为健康的需要,更是喜爱这项运动。可以说是风行海内外,形势喜人。对于太极拳运动,它的健身作用已不容置疑,但是它的武术价值,它的练法和技击作用的关系,尚不是所有练太极者都能了解或了解不深,对于太极拳讲大松大软的练法有何作用尚心存疑虑,认为大松大软的练法能技击,仅就此点,我想谈谈我的感受。
 
 太极拳本是一种武术,是武术就必然要讲技击就必然要求快、准、狠。太极拳的技击原则是以静制动,后发先至,引进落空,以柔克刚,避实需,四两拨千斤,而太极拳的特点是举动轻灵,运行和缓,连绵不断如行云流水,往复转折用意下用力,如此练法使很多人对太极拳的技击功能就产生疑惑,以为太极挚的松柔练法只能健身,不能技击,要不是杨露禅在北京赢得了杨无敌的美誉,杨健侯,杨班侯,杨澄甫以及其高徒李雅轩、田兆麟、董英杰、郑曼青等等前辈在武林中留下的轶事,太极举的技击作用就很难让人信服。在先师李雅轩给我们留下的他一生心血总结的《太极拳随笔》中提出“松软是太极拳的宝贝”。练太极串要“大松大软”的练法,使很多人都要想知道它与太极拳的因果关系的究竟,而且要想知道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大松大软的正确练法,并且怎样做才能获得入里透内的冷快绝伦的内劲。  我们知道,人身之灵机,最为宝贵,凡一切处事接物,皆全赖于此,非独打拳推手也,太极举的技击,离不开快,纵有万千手法,苟妩神明的感应,没有灵性,也是毫无作用,练太极拳时心存静养,蓄神养气,澄心定性,稳静安舒,缓缓出动,松柔沈稳,大松大软的练法正是为了培养和训练这种灵机,有了这种灵机即所谓『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神明的感应后,在技击中才能有『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的反应,才能生出莫测的变化,才能应付突然之来手。先师总结提出大松大软的练法,是稳静心性修养脑力,清醒智慧感觉灵敏增长内劲最佳的手段方法,练太极拳要松,而且要大松,要松透。所谓一松百松,松得周身毫无拘滞之力,松得两臂如绳儿吊着重物一样,经常有沈甸甸重砣砣的感觉“身势松得软若无骨的样子”但是这种大松大软,不是软塌塌、不是松懈懈'不足松得软得如一滩稀泥'先师告诫说:“然而它不是死的软,而是以神气将身势鼓励起来,使它动荡起来,有强大而又灵敏的柔弹力”又说:“在太极拳功夫方面,只是作些软活柔动还是不够的,需要在这些软活柔动中作到均匀有心劲和雄伟的气势才够味”也就是要有虚无的气势来指导大松大软,当然,以上这些情况,是要在练拳日子久了,功夫有了基础以后,再经老师详细的口传面授'说些比喻,作些示范,形容其气势,慢慢地悟会才会有的,这种大松大软的练法,练习日久,两臂如棉裹铁异常松沈,有如软节刚鞭又软又重,内劲则自然增长'发出动去入里透内'伤人内脏'惊心动魄。
 
  拳论所谓极柔软而后极坚刚的无坚不摧的内劲就是这样长期以大松大软的思想为指导,再加之老师口傅心授而逐渐积累转化而成的,由于这种大松大软的练法是持以虚妩的气势,是以神以意以气来率领,感觉异常灵敏,身势练得柔若百折若无骨样,故在推手中,能作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我先动,我意在先敌来势时能不先不后化之于无形,在攻敌发劲时出其不意,劲起陡然,冷冶快绝伦,入里透内,所谓撒去全身皆是手也,老师曾形容此劲时说'火烧神经动'急雷响午中,打丹田雄壮之劲,又沈、又玲、又狠,机警万变,露觉无比,毛发毕竖,如烈马之发威,身势矫捷如怪蟒之钻腾,其节短'其势险'力如强弩急如发机,使其不能抵抗,也无从抵抗。对于太极拳这种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英雄所向无敞的技击功用总结说:拳来不知'脚去不晓,打人于下知不觉之中方为太极举。
 
  我从小随先师学艺至先师一九七六年逝世.二十年中,未尝离其左右,深知先师傅授的“大松大软”练法所言不虚。且深信不疑。先师气宇轩昂,体格雄壮,但出手轻妙无比,两臂松软如绵,与其较技者都深服其技.没有一个说先师散手或推手足凭力大手硬而胜的,在五十年代中期,先师在北京参加全国武术比赛任裁判时与某人推手,轻轻一去劲,此人则腾空跌出,倒于床上,此人起来后说:先生真杨家所传也,恰另一人在旁也与此人推手,此人也处劣势被推在床上,但此人起来生气的说:“你这那里是推手,我是输于气力不济'被你用硬力强行推出的,你哪里像李先生的手,松软如绵轻轻灵异常,和李先生推手有一种舒服感觉,我是在不知不觉中就跌出去了,真正是灵妙无比……”先师在教我们推手时,我们也有同样感觉,先师的手轻轻地往我们臂上一放,我则感觉毫无办法,感觉周身全被控制,抵抗不行,不抗也不行,东倒西歪,不能自主,弄得满头大汗但先师却神态安详,好像一点都没有用力。每次与先师推一回手,两臂感觉自己挚劲全消,一二周内打拳却感觉两臂松沈,气血贯通,十分舒服。
 
  每次与先师见面'先师总是反复叮嘱:“功夫多在拳上找,大松大软是太极拳的宝贝。”先师说:“当先有人问杨澄甫老师曰:未见您用多大劲,何以将人打出去那么远,打得那么脆呢 ? ”杨老师答曰:“我足松着劲打的云云。”有人间杨少侯先生曰:“你发劲时看着是很松软的,如这样子松软还能有力吗 ? ”少侯先生答曰:“就是因为是松着劲、软软的,打出劲去,才大得很咧”。以上两位老先生的答复,证明练太极拳的功夫,无论是打拳或者推手,都必需将身势松开才行,这是千真万确,定而不移之理,入不专心练功,则无益也。坚信大松大软的练法是太极拳技击之必需,坚信大松大软的练法,成就了一批真正的太极拳高手,而真正的太极拳师才能传授真正的大松大软的练法。“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不息发自修”名师的言传身教是悟学太极拳至关重要的,如果对太极拳的松软心有疑惑,不知练太极拳从松软入手,练推手时又心存坚刚硬力的念头,心神意气不能真正的放松,而只是外形上的柔柔扭扭,矫揉造作做些假姿态,追求所谓太极拳处从护处走弧,而不知太极拳的动作之所以会处处走弧的道理,这种练法和思想必误以漂浮为轻灵,误以僵滞为稳沈,如此练法而想真正求的太极拳技击功夫,可谓缘木求鱼不可得也 .杨澄甫论推手   太极拳以练习推手为致用。学推手则即是学觉劲,有觉劲则懂劲便不难矣。故总论所谓由懂劲而阶及神明。此言即根於推手无疑矣。 棚。捋。挤。按。四式,即黏。连。贴。随。舍己从人之定步推手。此图即兆清与大儿振铭合摄。 棚法向外。驾御敌人之按手。使不得按至胸腹贴近。故曰棚。此棚字取意。与说人释义稍升。棚之方式。如图。左右同其用法。最忌板滞。又忌迟重。板者。不知自己之运动。滞者。不知敌人之取舍。既不知己,又不知彼。则不成其为推手矣。迟重者。必以力御人。便成死手。非太极家之所取也。必曰棚者。黏也非抗也。手向外棚。意欲黏回。又不使己之棚手与胸部贴近。得化劲全赖转腰。一转腰则我之棚势已成矣。 捋者。连著彼之肘与腕。不抗不采。因彼伸臂袭我。我顺其势而取之。是收回意谓之捋。此字义又与说文不同。乃拳术家之专用名词也。其方式。即捋法转腰加上一手连著彼之肘前间。如上图。被捋者须本舍己从人。亦须知有舍人从己之处。被捋觉其手加重。便可乘之以靠。或觉其捋劲。忽有断续。则急舍其一边。而袭以挤可也。 挤者。正捋与式相反。捋则诱彼敌之按劲。使其进而入我陷阱而取之。必胜矣。设我之动力。先为彼所觉。则彼进劲必中断。而变为他式。则我之掘势失效。则不可不反退为进。用前手侧采其肘。提起後手。加在前手小臂内便乘势挤出。则彼仓碎变化之中。未有不失其机势。而被我挤出矣。被挤者须于变化中能镇定。有先觉。急空其挤劲。则便成其按势矣。 按者。因挤式不得其机势。便将右手。缘彼敌之左肘外廉转上。仍成捋式捋回。如捋又不得势。则翻右手。以手心按彼左肘节上抽出。左手又以手心按彼左腕上。是谓之按。按之转复为棚。棚捋挤按。终而复始。轮转不息。此谓练习黏连贴随之意也。以上四式。变化无穷。笔难缕述。望学者幸细心领会。於单人功架上之说明。详为参悟便易入门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