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韩方明:反思印度的"中国情结"(ZT)

(2006-11-13 19:24:24) 下一个
周日下午,印度时报驻北京的记者赛伯乐先生约我谈谈中印经济关系方面的话题.我本来因为下周访印也有些问题向他讨教,只是时间匆忙未能尽兴多谈.随后的一个晚上都在思考"中国企业投资印度"这个"热门话题"。()

随着印度成为IT和电信投资的一个诱人的目的地,全球领先的厂商相继雄心勃勃地描绘出在印度扩张的计划。据已公开的数字,在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外国向印度IT产业和电信行业的直接投资已经超过了170亿美元,包括生产和研发等领域。已经在印度设厂经营的外国公司包括爱立信等多家跨国巨头。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如同印度这样的际遇,是难以想象的。()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当然也愿意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与印度这个近邻友邦合作,谋求共同进步。中国的华为、中兴、TCL、等知名大企业也在短时间内相继进入印度。中印龙象共舞,应是和谐世界的美好景象。()

然而,最近印度政府起草了一项外国直接投资(FDI)审查政策,首次将中国列为"存在威胁印度安全的敏感国家",再掀中国威胁论,引起国内外的强烈争议,中国公众舆论普遍对这个政治性判断提出质疑,认为这个政策对印度、亚洲和全球都不利。印度共产党更希望印度政府解释为什么"中国投资基础设施会对印度的国家安全产生威胁"。()

舆论普遍认为,印度对中国存有猜忌、排斥和偏见的态度,将影响中印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而中印这两个亚洲最大的国家之间的关系好坏必然直接影响世界和平的发展。笔者认为,目前的舆论对印度政府的批评和压力,并不能令印度政府轻易改变其对中国的态度,反而可能会加剧其逆反心理对中国和周边国家采取更消极的态度。()

众所周知,"中国威胁论"并不是印度首创。世界上不少国家对中国的崛起表示过不同程度的担忧,这些担忧是出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原因。然而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担心中国成为世界上一只强大力量后,会对其他国家的安全和利益构成威胁。于是,西方一些对中国有所敌视的媒体在经济学者和政客的指使下开始炮制夸大中国威胁的概念,无非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形成"围剿中国"的力量而已。前些年,美国指控华裔科学家李文和,就是这种心理的表现。回想20多年前的封闭和保守文化气氛,谁会想到20多年后,中国能成为世界改革开放、投资环境条件最为活跃和深受欢迎的国度?而印度的经济开放程度还处于起步阶段,商业经济并不发达,传统的民族企业占主导地位,但生产和盈利能力都不强,很大程度上还依赖国家和政府的庇护。()

印度政府对中国的判断和定位是否正确,取决于其实践的验证。在软件、信息、电子等高科技的影响下,印度民众也可以了解到中国开放取得的成就和破坏自然等后遗症。印度对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工厂是有警惕性的,他们看到中国这20多年来所付出的污染环境等代价是沉重的。他们或许出于观察家的思维方式,不会照搬来料加工的低层次经济模式,而是采用发展环保和高新科技产业,确保国家的各方面安全。我们恰恰需要学习这种自我保护的能力和意识。()

印度作为一个大而不甚强的国家,对周边国家存有戒心是应然之事,不必大惊小怪。中国企业不要处处为师,摆出没有中国企业加入印度就不行的姿态,会令人反感。中国企业的国际化道路上,铺了太多的热情,太缺乏真正的基石了。三分钟热情过去后,真能应对国际化竞争的和考验的,又有多少?()

研究日本经济进入其他国家市场的过程,我们发现当日本产品逐渐成为一个国家人民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的时候,再多的人呼吁抵制日货,也是办不到的。这是难以复制的,也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到的,因此,任何急功近利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称中国是威胁性国家,表明印度很在乎中国这个邻国的力量。尽管有猜忌,但终非敌人,和平与发展始终是世界的两大潮流,并不是某个国家一厢情愿地冠以某种称呼就能改变进程和方向的。倒是中国企业家在国际化问题上尚未成熟,容易为眼前的利益而大肆鼓吹,把精力都放在装点门面的包装上,缺乏冷静和清醒。()

不管是进入印度还是其他国家和地区寻求发展,中国企业都应当找准双方合作利益需求的契合点,因地制宜地进行贸易、金融、研发、制造等不同的投资规划,充分尊重印度民众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设计开发适合他们使用的产品、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加强在开发建设当地的正面宣传,释出中国企业投资印度和周边国家的善意,让他们了解到中国是友好邻邦,中国企业是来寻求共同发展的,而不是到印度"捞一把就走"的。()

借鉴发达国家跨国公司进入其他国家市场的经验,实事求是,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多从他们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为他们设立适应国情的产品和投资方略,该贸易的做贸易,做不了贸易的,就搞深层次的投资开发,不要抱着非要建立大型生产基地不可的急功近利的心态,一窝蜂地大规模涌入。中印之间有着悠久的历史关系,间中有好也有坏的历史事件,但两国近30年来处于和平友好的阶段,应当庆幸。为什么能够平和友好呢?是因为彼此有一个重要的历史认同:中印两国是佛教文化传承比较接近,重视佛教文化是两国人民友好的泉源。因此,在与印度加强经济合作的同时,应大力支持两国佛教界的文化交流,举行峰会,以宗教文化的和谐大同理念化解彼此的猜忌、拒绝心理,进一步加强民间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以此带来人心的回归,减少彼此的备心态,帮助印度提高制造水平和就业水平,逐步赢得印度政府和民众对中资的适应心理,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进步。()

笔者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积极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去",不要总是首先照顾大型企业,让中小企业获得较大的生存空间,让中小企业踏实的工作为中印之间的互利合作打下良好的信任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发展中国家情结"是十分微妙的。曾有人预言,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而中国已然成为"世界工厂"、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所以,全世界都开始关注中国的发展和方向。和中国同样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之一,印度有此种警惕的"中国情结",实在不该大惊小的.(作者为旅居香港的投资银行家,中国全国政协委员)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