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只黄鹂四条腿

大家好,小黄鹂博客开通了。
个人资料
正文

鲁迅和林语堂

(2007-06-15 15:18:21) 下一个
在那些“被鲁迅骂过”的人当中,我最喜欢的是林语堂。我甚至觉得,林语堂和鲁迅之间,友情甚于争论,很难算得上是论争的对手的。

譬如同学之间,家人之间,夫妻之间,难免一件事的看法不同,这实在是真理一样的准确了。总不能说,因为昨天谁和他的老婆争论谁做饭洗碗,就变成了死对头了吧。

“被鲁迅骂过”的那些人中,陈西滢算是真正的对立,但鲁迅后来也极少提起他。后来他们之间的对立关系完全是政治宣传的需要,是两个政党把他们之间的对立关系尘封起来了,固定起来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对立关系将逐渐淡化。鲁迅和林语堂呢,说实在的我不知道陈漱渝为什么要把他们当作论争的对手。因为这个不知道,我只能用另外一种观点来介绍林语堂了。

鲁迅死的时候,林语堂在纽约。林语堂听到鲁迅的死讯以后,特意写了一篇《悼鲁迅》的文章,说了他和鲁迅的关系:

“鲁迅与我相得者二次,疏离者二次,其即其离,皆出自然,非吾与鲁迅有轾轩于其间也。吾始终敬鲁迅;鲁迅顾我,我喜其相知,鲁迅弃我,我亦无悔”。

这段叙述,可为至论,从来没有人再在这个方面怀疑林语堂的诚恳。林语堂说不悼鲁迅,因为鲁迅不怕死,但是最后林语堂又说:“呜呼,鲁迅以是不起”--可见林语堂心情的沉痛。

林语堂对鲁迅是敬重的,鲁迅对林语堂也没有多大的意见。林语堂和鲁迅之间的纠纷,实际上是因为他们性格为人处事的差异。

林语堂为人诚恳,有时诚恳到可笑的地步。据说林语堂对他夫人求婚的时候,第一次送给他夫人的礼物是他夫人的一本书,第二次送的还是同样一本书--他居然忘了第一次送过这本书了。

鲁迅敏感,敏感到多疑不自信的地步。即使是最好的朋友,如果意见不合,鲁迅也经常是严肃的沉默的,丝毫不苟且。许广平后来形容,有时候鲁迅因为和她有什么地方意见相左,鲁迅就一个人默默地跑到空地上躺倒,让她经常“抑郁、彷徨和怅惘”的想大哭一场。

据许广平后来回忆,鲁迅对她讲到关于婚姻的笑话:“结婚前请客,就犹如贿赂”--后来他们就没有请任何人参加他们的结婚仪式,林语堂直到海婴出生以后还悄悄问郁达夫:“鲁迅和许小姐怎么回事?”

林语堂自称受老子的影响很大,鲁迅大家认为受庄子的影响很大,这确实很有道理。老子和庄子在某些人看来很相似,但他们对老子和庄子的解读有着很大的不同。林语堂有老子无为的想法,对于别人的意见经常是这样可以那样可以, 不太愿意太认真。鲁迅却学会了庄子对儒家的态度,辩论的技巧,求真的执着,无一不达到了挑剔的地步。所以鲁迅和林语堂的相得疏理,实在也是不难想见的。

不过我之所以特别喜欢林语堂,倒是因为他对“文人”的态度。我实在没有想到,也只是在最近看了一些资料才知道,原来我对文人的态度,居然是从林语堂那里遗传过来的。

林语堂说:“做文可,做人也可,作文人不可”。 林语堂反对文人应穷的说法,并且对文人的穷作了中肯的分析。文人的穷,问题主要在文人身上,一来是文人好论是非,二来是文人书呆不治生产,不通事故。但文人因为穷就找出很多穷的理由和高尚来,说什么“词穷而后工”,好像不穷不能做诗人。

林语堂主张文人要规规矩矩做人,文人的种种恶习譬如懒、借钱不还、颓唐、放浪、傲慢都应该改掉。可见林语堂的骂文人,主要是骂穷文人。

但林语堂骂穷文人的时候,并没有加“穷”这个修饰词,很多不穷的文人就觉得林语堂“逻辑”混乱,一棒子“骂”倒了一片。

于是鲁迅就写文章帮林语堂的忙。鲁迅说:凡是倒掉的,决不是因为骂,却只是因为揭穿了假面,就是指出了实际来,这决不能混为之骂。可见鲁迅骂的主要是假文人,至于文人穷不穷,他倒是不怎么管的。


再譬如林语堂主张不打落水狗,鲁迅却主张打落水狗。林语堂要恕道,鲁迅要直道,鲁迅可以宽恕人,但绝不宽恕狗。

林语堂后来尊鲁迅为打狗的英雄,自己却不热衷于打狗--大概这就是他们之间的相得和疏离的另外一种解释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两只黄鹂 回复 悄悄话 回复艾丽思笔记的评论:
没有错,鲁迅的好朋友知道他的脾气,都不说他刻薄

两只黄鹂 回复 悄悄话 林语堂的《京华烟云》比钱钟书的《围城》更有价值。

在文学上,钱钟书不如林语堂--个人意见,多多包涵。

swm 回复 悄悄话 我也欣赏林语堂,被骂还能保持中肯。文章上觉得他和钱钟书可比。

不过佩服鲁迅。鲁迅的犀利和精悍无人能及,这哥们心灵上倘若没有极大的磨练,肯能没那个修为。
艾丽思笔记 回复 悄悄话 林语堂写的"悼鲁迅"是非常好,公道且厚道,这不仅是心胸气量,还有看人处事的眼光.

鲁迅的"不苟且",常常让人误会他刻薄不饶人,却不知道这原来是另一种心灵的洁净.

不过鲁迅非常人也,对他的标准想不高也难了.对于普通人来说,还是得过且过吧,也许更好些.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