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只黄鹂四条腿

大家好,小黄鹂博客开通了。
个人资料
正文

看起来很美,听起来也很美

(2006-05-09 10:05:53) 下一个
    这篇文章试图写中国文化统一中出现的问题。

    为什么是试图呢?因为中国文化的历史实在太长太乱,即使不说上下五千年,从孔子说起也有2500年了。所以这篇文章所写的问题,并不是问题的总结和全部,只是一个问题。这里所说的中国文化的统一,是指秦汉文化对先秦文化的统一。如果按照英语的说法,就是A problem in the First culture syncretizing.

     大家知道,文化的冲撞和融合是历史的必然,大大小小的文化冲撞和融合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就连小小的文化走廊,如果你在这里呆的时间足够长,也能亲眼见证它演化的全过程, 身临其境感到它对我们的影响。

     秦始皇统一战国诸雄,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件大事,历来有很多政客文人对它进行分析,得失成败各有各的看法。真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道学家看见淫,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但是时间机器没有造出来,“历史无法假设”,大家在摇头晃脑之后终于高兴起来,热情洋溢地赞美这个统一,这个遥远的过去也因此在我们眼里变得越来越美丽,甚至听起来也越来越美丽。

    美丽的故事百听不厌,但是中国人据说讲究表里如一[1]。 因为这个缘故,我就来讲讲这次文化大统一中出现的问题。

    这个问题用一句话来讲,就是名家思想的被围攻和阉割。

    应该说,孔子和老子已经下意识地认识到了名家思想的重要性,譬如孔子提出了“正名位”,老子提出了“非常名”,他们都意识到了“名实不符”这样的情况。但是大家也知道,真正对名家思想进行阐述的是公孙龙和惠施。非常不幸的是, 他们的思想从一开始就受到了世人的批判。惠子的文章基本没有流传,我们只有从他的好朋友庄子那里能够看到一些故事,但是庄子跟惠子在很多事情上的意见是相反的,我们不得不怀疑庄子有没有准确描述惠子的理论。 公孙龙的故事有所流传,我们不妨根据这个故事来看看名家思想在当时的遭遇。

      《公孙龙子》迹府第一记载说[2], 孔子的门人孔叶很佩服公孙龙的智慧,但是不喜欢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觉得那纯粹是无聊的辩论,跟“为国为民”的儒术差得太远了,因此用“谦虚”的言辞让公孙龙放弃“邪说”。

     公孙龙不愧是名家思想的代表,对于孔叶的这种挑衅行为辨得一清二楚, 毫不谦虚地回答孔叶说[3]:“你的说法太莫名其妙了。你如果真的想跟我学,就必须学我的白马非马, 要我放弃这个学说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才是我公孙龙之所以能够教你的学问。”

     不幸的是, 公孙龙虽然认识到了他学问的价值,别的人却不能认识到,所以名家思想在经过汉朝独尊儒术的大统一之后,终于成为了太监。

     这场文化围剿很难说是某一个人的责任,但是孟子是其中的功之魁,罪之首却是比较公允的评论。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名家思想成功运用到法律政治领域的是荀子流派, 成功运用到科学文化领域的是墨子流派, 这两个流派在历史上受到排挤无疑是因为孟子的影响。宋明以来的很多儒士无不应用孟子的理论来打击法家和墨家,一直到了文化大革命还是纠缠不清。

    为什么在众多儒家思想的批评声中,我对孟子最为敏感呢?一方面他的影响最大, 宋明清以来的儒家(包括王安石和乾隆)几乎无不自封为他的信徒。另一方面孟子是中国历史上把辱骂说成高尚行为的第一人。 历史上骂人杀人的人很多,但是在理论上为骂人杀人找到道德依据的恐怕非得归功于孟子。

    乾隆大搞文字狱, 但是他也是最推崇孟子的皇帝。 因为他推崇孟子,所以他认为满族的文化不能被汉化,所以他认为忠君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标准,任何别的人试图成为圣人都是不正确的。当然我们不能说孟子提倡搞文字狱,但是孟子对于异种思想的不妥协无疑对乾隆对毛泽东有着深远的影响。日本和胡兰成的不忏悔也跟这个有着很大的关系,因为他们自以为自己是善良的。 人性善的理论看起来很美,但是这个“人”往往首先代表的是自己,别人在儒家那里有着另外的道德标准。

     当然我也说过,孟子这种理论得到那么多人的拥护不是个人的问题,应该说和中国的寡妇文化有关。从孟母三迁这个故事我们就可以明显看到孟母是一个控制欲很强的人,孟子无疑对于被辱骂有着较大的适应性。 也正是这个原因,寡妇的儿子更能理解同情孟子的理论,也就造成了这种理论在中国的流行。

    这些是名家思想被阉割的原因,那么名家思想的被阉割对后来有什么影响呢?

     我觉得首先就是直接导致了科学在中国历史上的难产。杨振宁把科学在中国的难产归结于《易经》,他实际上提到了的是《易经》非常含糊,没有清晰的概念和演绎思想。但是杨振宁没有想到的是,《易经》之所以后来被解释成这样,正是因为名家思想的被阉割。如果名家思想得到推崇,那么逻辑思辨必然得到发展,《易经》也就不会这样的含糊。而中国古代能够产生名家思想,是在《易经》已经存在的情况下发生的,所以把科学的缺乏归结于《易经》不是很妥当的提法。

    名家思想的缺乏也直接导致了中国文化的难以理解。 套用公孙龙的话,我们应该说“汉儒非儒”。秦汉文化的统一是建立在先秦诸子各家的融合基础上的,汉儒和儒家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承袭关系,它们之间有交叉但绝对不是从属关系。汉儒这个说法至少让我们产生了两种误解。

     第一,汉儒是儒家思想的直接继承。 因为这个缘故,后儒们往往过分强调孔孟的正统,而忽略了其他各派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所以孔子孟子的地位也就得到了过分的抬高。

     第二,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同化作用。文化同化是相互的过程,先秦诸家到秦汉文化的统一,儒家并没有占绝对优势,这里并不存在儒家把别的思想同化的说法。这种问题到了后来非常明显,佛家对儒家的冲击是非常巨大的。应该说儒家并不重视民的文化,它只重视士的文化,但是佛家思想非常重视民的文化,儒佛的统一因为名家思想的缺乏往往闹了很大的笑话,结果很多和尚都变成了势利眼,儒家却往往特别强调出家。

     新儒家往往说儒家文化在西方科学面前没有抵抗力,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战国时候儒家文化就顶不住法家思想,唐宋时候儒家就顶不住佛家思想。 鲁迅就说过中国民间“天灵盖”对“狼牙棒”的笑话[4], 至于道家和墨家,早就被儒家拿来主义当作自己的文化了。

     所以看起来很美,听起来也很美的儒家思想,其实未必很美,除非阿Q确实是中国文化的英雄。

    文章就这样的结束,或许没有太大的道理,但这其中大概有些让我们有所领悟的东西吧。


[1]为什么我要说据说呢?就是说表里如一有时行不通, 譬如去年湖北有位小姑娘强调表里如一的作文就得了零分。我是支持小姑娘表里如一的观点的,但是我不支持行不通的观点,所以我支持小姑娘的时候,也有点为她担心。作文得零分还是其次,更主要的使我担心她将来还要吃亏。因为这个缘故,我决定多说几句,希望她将来明白这个道理。大致说来,表里如一这样的标准是不能套在所有人身上的,只能用来套在你不喜欢惹得起的人身上,惹不起的人即使不喜欢也不能用这样的观点。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么这个表里如一的观点就“看起来很美,听起来也很美了”。

[2]公孙龙,赵平原君之客也;孔穿,孔子之叶也。穿与龙会。穿谓龙曰:“臣居鲁,侧闻下风,高先生之智,说先生之行,愿受益之日久矣,乃今得见。然所不取先生者,独不取先生之以白马为非马耳。请去白马非马之学,穿请为弟子。”


[3]公孙龙曰:“先生之言悖。龙之学,以白马为非马者也。使龙去之,则龙无以教;无以教而乃学于龙也者,悖。且夫欲学于龙者,以智与学焉为不逮也。今教龙去白马非马,是先教而后师之也;先教而后师之,不可。


[4]语见《华盖集》:我们弓箭是能自己制造的,然而败于金,败于元,败于清。记得宋人的一部杂记里记有市井间的谐谑,将金人和宋人的事物来比较。譬如问金人有箭,宋有什么?则答道,“有锁子甲”。又问金有四太子,宋有何人?则答道,“有岳少保”。临末问,金人有狼牙棒(打人脑袋的武器),宋有什么?却答道,“有天灵盖”!〔4〕自宋以来,我们终于只有天灵盖而已,现在又发现了一种“民气”,更加玄虚飘渺了。
原创文章,严禁剽窃,欢迎转载,注明出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