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读书心筆

写日记的另一层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来,夜深人静,借境调心,景与心会。有了这种时时静悟的简静心态, 才有了对生活的敬重。
个人资料
不忘中囯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不忘中囯之433:【市场转换:十二五时期的关键】

(2010-12-23 00:34:17) 下一个
【市场转换:十二五时期的关键】
 
十二五规划期正处于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进行系统性重组的阶段之中。当金融危机打破了过去几十年全球化的发展模式,制定十二五规划最突出的思考,正如参与制定规划建议的一位专家所说:中国未来的全球市场在哪里?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新定位是什么?对此,5中全会《建议》指,要逐步使中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这可以说是建议中最关键、核心的内容。

5中全会的建议准确地回答了,十二五时期及未来30年,中国的主要市场和经济增长点,将是一个迅速增长的、巨大的国内市场,消费将是未来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动力。在持续发挥中国制造优势的同时,创造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内大市场,这就是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新定位。

全球金融危机终结了美国负债经济主导的全球化,美国与发达国家市场增长放缓已经成为未来的趋势。迅速崛起并且持续增长的中国制造,其所涵盖的巨大生产力需要巨大容量的市场,而中国14亿人口的消费潜力,正是一个世界性大市场形成的基础。
因此,进行市场转换,也即由过去的依靠美日欧发达国家的市场,转向创造、开发国内市场,在全球发育、增长一个新兴的中等收入群体作为巨大的需求方,将是十二五规划时期的首要任务。但是,市场转换绝非简单的一句话就可以完成。

事实上,过去30年中国经济的增长和成功,主要依靠的是国际市场而非国内市场,与国际接轨的是中国制造而非中国市场,也就是说,我们已经有在世界市场基础上增长的世界级中国制造,却缺乏一个与国际市场接轨的世界级中国市场。从本质上看,中国市场仍然是管制严厉、交易规则不规范、缺乏法治和社会监管的市场,也就是说,是交易成本(制度成本)十分昂贵的市场。

正因为此,中国制造在国内市场价格居然高于国际市场,中国制造可以顺利地进入全球各国,却难以进入本国市场。这个现象令人费解确是事实。

首先从中国制造方面看,笔者近年来多次走访珠三角地区的加工贸易企业,发现随着珠三角地区的产业不断升级,当地的加工贸易所需的原材料、元器件大部分已经可以本土化生产,尤其是传统产业,例如纺织服装、玩具、制鞋与家俱等,几乎可以达到100%的本土化。

但是,这些中国制造的中间产品,却需要转一个圈,先出口到国际市场然后再进口才能进入制造环节。中国制造(终端产品)必须进口中国制造(中间产品),中国是中国自己最大进口来源地。也就是说,产品制造在中国,交易却在世界市场。

加工贸易物料的1/3是国货复进口,或称为香港一日游,这在珠三角地区已经成为多年来见怪不怪的现实。对于此种现象,不少人把原因归咎于中国的加工贸易政策或出口退税措施。然而,这种解释仅触及部分原因。因为,当珠三角地区加工贸易升级的一个现象,即深加工结转(加工企业把加工产品直接送到本地的另一加工企业进行再加工,而非出口后再进口加工)在近年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其主要的交易流程居然是,加工品在海关监管下直接送往下一个加工厂,但是交易和结算在香港,也就是说市场交易行为仍然不在国内。

其次,如果我们把眼光从制造转到消费市场,则可以体会到目前国内消费者对中国市场的信用失去了信心。以珠三角地区为例,2009年人均GDP已经达到9800美元以上,2010年将突破1万美元大关。也就是说,在这个地区,我们已经有一个数量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成为市场的需求方。

可是,只要我们注意到每天来往于港澳购买奶粉、日用品甚至食盐的珠三角地区居民,就可以发现,这个巨大的需求更多的是转向了外部市场。

更具讽刺意义的是,大量珠三角居民往返港澳市场搬运的各类产品,大多是中国制造,或本身就是珠三角制造。就拿奶粉来说,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奶粉生产基地,香港市场的奶粉也大多为外资在中国生产。由此可见,不是中国制造有问题,也并非生产品质和技术有问题;更不是珠三角地区的中等收入消费群体没有形成。而是中国市场的交易制度、行为规范和法治治理出现了问题。

更进一步,我们转向服务市场,这个市场将是十25时期城市化与扩大内需的主力。笔者最近走访了香港怡和集团的国内事务部,怡和近年来进入中国市场最成功的案子就是7-11便利店。目前在国内市场的7-11门店已经达到了600多家,仅广州就有300多家门店。

然而,怡和负责人告诉我们,在中国服务与分销市场成功的主要因素是耐心,需要很长的时间逐步适应国内的生存环境。因为仅一个7-11便利店,就需要申办20个政府机构发出的许可证。由此可见,从制造、消费和服务各个环节上,中国市场具有政府高度经济管制、交易成本十分昂贵的制度特点,在上述特点下,是根本无法增长出位居全球前列的世界级市场,更遑论中国市场成为全球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我们培育了全球最大的一个新兴中等收入群体作为巨大的需求方,在国内市场仍然维持现状的情况下,珠三角地区居民今天向外的消费趋势,也就是一个未来的缩影。因此,十25规划期的市场转换,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国内市场制度性的改革和创新。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