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也谈三人行,必有我师

(2009-05-30 23:42:26) 下一个
孔子的这个话我还是相当推崇的,但孔子的这个话是从“我”这个角度出发,强调了周围的人都有可取之处所学。即使人活到了很老,由于时代的更新,新知识的不断推出,环境的变化,人仍旧要学习,向年轻的学习,否则就会和时代脱节。特别是这三十年中国的变化,对于那些有些岁数的人来说,真的是巨大的生存挑战。不断压低自我,让自我变得更“小”,就能看见周围人的长处,学习他们身上可学的东西,人才能保持新鲜感。

查了一下网络,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个观念出于元朝,有说是关汉卿,未见原文,不知道原本是如何说的,断章取义的例子多了,有可能他在他的文章中有他的意思。一个句子或者事迹被广泛引用宣传肯定有其背后的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倾向,就像孟姜女的故事,明朝之前还只是一个不是发生在秦朝的传说,而到了明朝,就成了祖宗立庙般的被人敬仰人物的膜拜了,故事改到了秦朝,故事人物也变成了各个地方的了,究其根源,当时的价值观需要这么个贞节烈女来作为生动的事迹宣扬。

其实,从“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话来看,也能体现中国传统社会对于“老师”这个职业价值观的转变,甚至可以说是种进步,原本,孔子的“诲人不倦”,一种为师者无私奉献的精神被挑战了,这种挑战的潜意识理念在于: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这种传授如何能有回报呢?现代文明,知识的传授是用金钱来交换,这个金钱交换知识的观念对于我们的老古人来说肯定不能接受,商人作为社会最低等级是被鄙视的,因此只能用等级来交换,用徒弟的孝顺和进奉来回报。这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可悲。

当然,在此就不讨论中国古文明如何不崇商,西方直至十六世纪,商人也还是作为第三等级,和平民之类的混为一个等级的被鄙视,而随后的战争之类等各种因素,导致了商人地位的上升。。。不多述这个话题了,有点离题。

经济的抑制,导致了中国社会越发的畸形发展,用等级来交换价值的转移成了势必的趋向。这三人行,必有我师,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何尝不是一个例子。而随后演变成的整个社会道德观也成了一个很僵化的框架体系,让人顺从但无法定型的控制。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