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改名轶闻

  1.宋氏三姐妹改名之谜

  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三姐妹,是中国现代的三位著名女性。宋氏家族也因出了这三位风云人物而名闻中外。

  宋氏三姐妹的父亲宋耀如,年轻时曾留学美国,十分崇拜为解放黑奴做出贡献的美国总统林肯,认为是林肯拯救了美国,使美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他非常希望中国也能出现这样的伟大人物,来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为此,他给三个女儿起了“爱琳”、“庆琳”、“美琳”的名字,“琳”和“林”同音。

  后来,三个女儿又改名为“霭龄”、“庆龄”、“美龄”。那是1904年春天,宋爱琳陪父亲去拜访97岁的沈毓桂,这位老人曾任《万国公报》主笔,是位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的学者。交谈中,他见爱琳风华正茂,气质不凡,便问她的名字。得知她叫爱琳后,这位老学者便捋着胡须微笑着说道:“爱琳是洋人的名字,我们中国人嘛,应该有中国式的名字。”宋耀如听后,感觉很有道理,便请沈毓桂给女儿另起一个名字。沈老想了一下说:女性的名字应该文雅些,不如改‘爱’为‘霭’,改‘琳’为‘龄’。‘霭’和‘蔼’两字相通,司马相如的《长门赋》曰:‘望中庭之蔼蔼兮’,苏轼有诗曰:湖上萧萧疏雨过,山头霭霭暮云横。宋耀如听了沈老的一番解释,觉得此名改得好。于是大女儿从此便改名为“宋霭龄”。大女儿名字一改,两个妹妹也随之相应改名为“宋庆龄”和“宋美龄”。

  2.陈燮君为何改名为陈铁军

  1928年农历正月十五,年轻的共产党员周文雍和陈铁军被敌人残忍杀害了。他们是一对年轻的革命恋人。在与敌人的斗争中,他们始终战斗在一起,彼此相互配合和鼓励,相互了解和敬重,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最终成了恋人。在被敌人逮捕后,他们表现得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当得知敌人要杀害他们时,他们庄严地宣布正式结婚。临刑前,他们在敌人的铁窗前照了一张合影,作为他们的结婚照,敌人枪杀他们的枪声,成了他们婚礼的礼炮。这一悲壮的场面被人称为“刑场上的婚礼”。

  1924年,陈燮君考入广东大学(后改为中山大学)文学院预科班学习。当时的广州是大革命的根据地,民主革命风起云涌,但形势也很复杂,各种势力都在活动较量,广东大学表现得尤为突出。当时广东大学的派别组织很多,有拥护孙中山三大政策、敬仰马克思主义的“新学生社”、“广东妇女解放协会”,也有右派组织“孙文主义学会”、“醒狮”、“女权运动大同盟”等。

  陈燮君入校后不久,右派组织的成员便纷纷向她围拢,拉她加入。此时的陈燮君表现得很冷静,她在观察和了解学校各派别组织的情况,她的师友谭天度等人也帮她分析。当她辨清了各派别组织的政治态度和性质后,毅然决定加入“新学生社”和“广东妇女解放协会”,并很快成为了这两个组织的积极分子。

  陈燮君总是积极参加各项政治活动和辩论会。右派组织通常自恃后台有人,在学校里表现得十分霸道,当他们在辩论中处于劣势、理屈词穷时,往往举起手中的手杖(英语称“士的”),殴打对方,搅乱会场。有一次学校学生会改选,结果“新学生社”得票最多。当公开宣布这一投票结果时,右派组织成员便高声咒骂,要求宣布投票无效,并大打出手。陈燮君在这次冲突中被打伤脸部,眼眶下淤血成块。

  养伤的这段时间,陈燮君想到这次事件,想到右派组织“打垮共产党”的叫嚣,想到被打伤的同学们,感到无比愤怒,认为绝不能示弱和退缩。右派组织叫嚣要“打垮共产党”,而她则要铁了心肠永远跟共产党走,与他们斗争到底,于是她决定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铁军”。有人得知她改名“铁军”后,曾劝她,说很多人都知道她陈燮君的名字,改了名,人们还认为是另一个人呢,对做群众工作不利,但陈燮君坚持说她改名是向敌人表示绝不屈服,要同他们斗争到底,直到斗出个新天地来。后来,她一直使用着这个响亮的名字。1926年4月,她入党时,使用的也是“陈铁军”这个名字。她的妹妹陈燮元在她的影响下也改名为“陈铁儿”。

  3.李立三为革命多次改名

  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家李立三,1899年出生于湖南醴陵一个书香门第。小时候,他有两个小名,一个叫“风牛”,一个叫“狗妹仔”。起“凤生”为小名,是因为他出生的时候,正遇家院中一株百龄凤尾树开花,家人认为是吉祥之兆,于是便为他起了这个小名;起“狗妹仔”为小名,是因为他上面有个哥哥天亡,父亲为了保佑他长命,便按照家乡的风俗给他起了个贱名,以避邪躲祸。

  李立三上学时,父亲按家族的字辈给他取了个学名叫李隆郅。1922年,李隆郅受命去安源开展工人运动,临行前,毛泽东对他说:“要多接触工人群众,你的名字难认又难写,建议改一改。”根据毛泽东的建议,他将“隆郅”改为“能至”,既与“隆郅”谐音,又通俗好写。在安源,他与刘少奇一起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开展革命运动,运动搞得轰轰烈烈,在工人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工人们称他为“能人”,将他的名字解释为“能人到来”。

  “李立三”这个名字是邓中夏帮他改的。1925年,他和邓中夏一起去上海吴淞口工人俱乐部参加成立大会,党派他去担任主任职务。在路上时,邓中夏说:“要选举投票,你这‘李隆郅’三字笔划太多,‘郅’字工人也难认,改个笔划少的名吧。”改什么好呢?邓中夏抬头看见路边站着三个人,灵机一动,就说:“叫李三立吧!笔划简单,好写也好认。”李隆郅笑着说:“李三立不好听,我看叫李立三吧。”

  随着他在革命运动中的影响越来越大,李立三的名字也越来越有名气。李立三曾犯过“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在党内遭到过批判,这是他这个名字为人所熟知的一个原因,同时也与他传奇的战斗经历有关。他曾两次被人们认为已经光荣牺牲,并为他举行过两个隆重的追悼会。

  李立三还有一个俄国名字叫亚历山大·拉宾。这是他犯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后,去前苏联学习时起的。他在那里待了15年,用的中国名字是“李明”。

  1946年,他回到东北,化名李敏然。有些单位请他去讲党史,在讲到“立三路线”这部分内容时,他不回避责任,讲得非常透彻,有人问他为何讲得这么好,他回答说:“我就是李立三。”回到北京之后,他又恢复了李立三的名字。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含冤去世。1980年,中共中央为他平了反。

  4.何长工的名字是毛泽东给起的

  何长工是我国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军事家,湖南华容县人,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归国后在红军中工作,是一位功勋卓著的将军。建国后曾任工业部副部长、地质部副部长等职。

  文化大革命期间,何长工也受到了冲击,被专案组审查,一次他问专案组的成员:“你们审查我的历史这么长时间了,知不知道我为何叫何长工?”专案组成员回答不上来。原来,何长工本名叫何坤,改用何长工并非因为他出身雇农、当过长工,而是战争年代革命斗争的需要。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尤其是湖南“马日事变”以后,白色恐怖笼罩着湖南大地,为了尽快了解中央今后的行动安排和斗争方针,当时任湖南洞庭湖西区农民自卫军总指挥的何坤与指挥部的蔡协民、徐履仁、程学敬、欧阳健等同志专程去武汉找毛泽东,毛泽东当时在武汉代管湖南省委工作。在接见他们时,毛泽东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势,并明确指出,何坤、蔡协民、程学敬、欧阳健四人已经暴露了,不宜再回湖南洞庭湖西区。毛泽东说,你们四人要转出去学习,将来革命需要力量,你们也需要锻炼、深造,现在我们许多骨干都在武汉警卫团里培养训练,你们几个也要到那里去,但有一条,你们要改名字,尤其是何坤,反动派对你已经了解,且被列为“大暴徒”之一。蔡协民听后说:“我不改了,协民就是农民协会的意思,我舍不得丢弃它,何坤要改就往‘工’上改,我们来个工农联盟嘛!”毛泽东笑了笑说:“那好,何坤1918年在长辛店做过工,就叫何长工吧!”并风趣地说:“长工这个名字不错,要为革命打长工嘛!”何坤也认为这个名字起得好,从此,便开始使用起这个名字。

  1928年,毛泽东还用这个名字做过指示。这年的1月初,毛泽东在江西遂川城对何长工说:“派你上山去做王佐的工作,怎么样?”何长工问:“去多少人?”毛泽东笑着说:“又不是去打仗,要许多人干什么,你先去做‘长工’,你的工作就是要他请我们的人上山,请得越多越好。”并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何长工遵照毛泽东的指示,出色地完成了这一任务。

  何长工很喜欢毛泽东给他起的这个名字,在他以后长达60年的革命生涯中,一直用这个名字激励自己,用打长工的精神从事革命工作,他生前常说:“干革命就要有打长工精神,战争时期要不怕掉脑袋,和平时期要不计较个人得失。”

  5.毛泽东为二乔断名

  抗战时期,中国出了两个叫“乔木”的名人,时称“二乔”。当时他们两人,一个在香港《时事晚报》任主笔,从事革命宣传工作;另一个在延安任毛泽东的秘书,故又有“南乔”、“北乔”之称。“南乔”本名乔冠华,“北乔”本名胡鼎新,取意于成语“革故鼎新”。“乔木”是他们参加革命后起的新名。有趣的是,这南北二乔,既同名,又同籍,都是江苏盐城人,还同庚,都是1912年生,又同是中共党员,同是文坛干才,人称“五同”。

  这两位才子名人,抗战时期各居南北,同名倒也无妨,可抗战一结束,麻烦就来了。1945年,国共和谈期间,二人在重庆相逢,自是高兴,但外人都不知如何区别称呼这两位乔木。“乔木”典出《诗经·小雅·伐木》诗句:“出自幽谷,迁于乔木。”此名寓意深刻,典雅形象,二人都不愿放弃这个美名。

  新中国成立后,两人同时进京,又都担任领导职务,重名问题再度被提起。一天,毛泽东将两人召集到一起,商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毛泽东风趣地说:“大乔小乔,南乔北乔,真乔假乔……你们谁站那一边呀?”毛泽东问南乔,原来用什么名字,南乔答,原名乔冠华。毛泽东说,“这个名字很好,以后你叫乔冠华,仍然姓乔。北乔本姓胡,可以改回胡姓,而保留乔木两字,叫胡乔木好了。”就这样,二乔重名问题由毛泽东断名解决了。乔冠华对失去这一美名甚感惋惜,后来他曾对胡风夫人梅老开玩笑地说:“胡乔木把我早就起用的‘乔木’这个名字抢去了,真叫人气愤。”

  毛泽东对“二乔”留有深刻的印象,他曾作打油诗云:“古有大小二乔,今有南北二乔。”1965年,他接见下乡务农的知识青年董加耕时,得知他是江苏盐城人后,还问他:“你们盐城有‘二乔’,你知道吗?”董加耕回答说:“西门登瀛桥,北门朝阳桥。”毛泽东笑了,说:“我不是说桥,是说人,盐城‘二乔’,就是胡乔木、乔冠华。”

  毛泽东还曾戏称乔冠华为“乔老爷”。这是源于20世纪50年代一部很受人们欢迎的古装喜剧电影《乔老爷上轿》。1973年,乔冠华和章含之结婚,根据周恩来的安排,乔冠华要到史家胡同章含之家去住。毛泽东知道后,又戏对乔冠华说:“乔老爷,你可真的上轿啦!”

  6.毛泽东为战士改名

  毛主席非常关心在他身边工作的战士,经常以聊天的形式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情况,有时也向他们打听社会上的事情。聊天时,毛主席总是要问问战士姓什么、叫什么,有时还帮战士改个名。

  长征途中,毛主席发现有一个小战士叫何二娃,就问他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何二娃说小时家里穷,没起过大名。毛主席听后,亲切地对他说:“那好,我给你起个名字,怎么样?你决心参加红军,向往光明,盼望解放,共产党像太阳,你就起名何太阳,行吗?”何二娃听了非常高兴,从此便改叫何太阳了。何太阳在战斗中表现突出,成长很快,后来还当上了武汉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员。

  毛主席在延安时,有个警卫员叫苟兴禄,大家都叫他“小苟”,听起来像“小狗”。一天,毛主席在枣园前面的果树下散步,听见一个小战士高声地喊:“小狗、小狗!”喊时还“汪汪”叫了两声。毛主席一边笑,一边叫住了苟兴禄,说:“来,咱们聊聊!”“你听见么,警卫班的同志叫你小狗?”“主席,那是他们爱开玩笑!”“那你改个姓名不好吗?”苟兴禄说:“我识字不多,改什么名呢?”毛主席说:“你不姓狗,姓猪不好吗?”苟兴禄说:“哪有姓猪的?”毛主席说:“我不就姓毛吗?”“那好,我姓你的毛,不姓那个猪。”苟兴禄认真地说。毛主席看着果园里春光明媚的阳光说:“那就说定了,姓毛,叫毛春阳。”从那以后,苟兴禄就叫毛春阳了,再也没人叫他“小狗”了。

  毛主席有一位名叫黄达的饲养员,他为人忠厚,谦虚谨慎,工作认真负责,马喂得很好,从中央苏区到延安,一直跟随着毛主席。黄达身体不太好,大家都很关心他,毛主席也常询问他的身体情况。黄达很感激,对毛主席说:“请主席放心,咱穷人的身体不会有病,我这辈子能当上红军,为主席喂马,已经很满足,该谢今谢古谢天谢地了!”毛主席听后,风趣地说:“谢古谢今,谢天谢地,你真是个有情之人呐。”接着毛主席若有所思地说:“谢今古,这个名字不错,你干脆就叫谢今古吧!”从此,谢今古这个名字就被人叫开了。后来,谢今古在革命队伍中得到锻炼和考验,进步很快,建国后曾担任辽宁省副省长。

  1951年9月21日,毛主席在中南海接见参加国庆的安徽代表团,代表团里有一位小姑娘,是参加渡江的小英雄。接见时,毛主席问这位小姑娘叫什么名字,小姑娘说,她只知道自己姓马,在家里排行老三,别人都叫她“三姐”,没有大名。毛主席听后,对身边的陈毅说:“这么伟大的小英雄,没有名字怎么行?”第二天,毛主席在中南海接见了她,给她起了个名字叫“马毛姐”。毛主席说:“马是你家的姓,名字的第一个字就跟我的姓,好吗?”小姑娘很激动,非常高兴地接受了这个名字。马毛姐后来被送到干部学校培养,之后被选为省政协委员和省妇联委员。

  7.周恩来为萧赤贵改名

  1935年底,红一方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军委准备派几名红军干部去陕北保安县组织一个新兵师。当时有一名叫萧高贵的红军干部作为特派员随同前往。临行前,周恩来找他谈话,笑着对萧高贵说:“你这名字得改一改啦,否则到了保安县,你就要整天挨骂!”萧高贵心想,自己的名字叫高贵,是与贫苦百姓有距离,但也不至于遭骂啊。周恩来看出了他的疑惑,便说,“你要去的那个地方,过去曾有一个叫高贵之的反动军官在那驻守,他欺压百姓,搜刮盘剥,无恶不作,老百姓很恨他,便编了许多歌谣骂他。你的名字萧高贵虽然与高贵之不同,但也很容易扯到一起。”

  萧高贵觉得周恩来说得有理,便提出让周恩来给他改个名字。周恩来想了想说:“你是个红小鬼,就叫萧赤吧!”萧高贵说这个名字好,从此以后,他便改称萧赤了。

  后来,萧赤调到王家坪军委总参谋部,毛泽东常来这里看电报,了解军事情况。有一天,毛泽东看完电报,和萧赤聊起来,毛泽东喜欢评论名字,就说:“你这个名字不错呀!”萧赤说这是周恩来给他起的,并说了起名经过。毛泽东听后哈哈大笑,笑罢,从桌子上拿起毛笔,蘸上墨,在纸上接连写了三个“萧赤”,然后递给了萧赤。萧赤接到毛泽东给他写的名字,高兴得几乎要跳起来,连说谢谢主席。后来,萧赤把毛泽东给他的题名刻成了一枚印章,一直珍藏在身边。

  8.陶勇将军的名字是陈毅给起的

  曾任我军东海舰队司令员的陶勇,其名字是陈毅元帅为他起的。陶勇原名张道庸,1912年出生在安徽霍邱县叶家集的一个雇农家庭,16岁参加红军,因作战勇敢,足智多谋,23岁时,便担任了红军第四军第十师的团长。

  1939年,新四军成立苏皖支队时,决定由张道庸和另外一位同志担任领导。时任司令员的陈毅对张道庸说:“现在苏北地区形势很复杂,敌、伪、顽三种力量并存。为了迷惑敌人,迅速进入敌后,顺利开辟革命根据地,指挥部决定将你们三营改为苏皖支队,由你和卢胜负责。”陈毅还提出要张道庸改个名字,当时张道庸还以为自己的名字带有封建性,所以需要改一下。陈毅说:“为了斗争的需要,我们打着苏皖支队的旗号,你再改了名,国民党就不知道是从哪里杀出来的部队,这样就可以迷惑敌人,不暴露自己,更好地开展敌后抗日斗争。”张道庸听了,豁然开朗,便问:“改个什么名字好呢?”博学多才,具有诗人气质的陈毅稍作思索,便说:我想起了和‘道庸’音韵相近的两个字“陶勇”,姓陶名勇,乐陶陶的‘陶’,勇敢的勇。张道庸听后,连说这个名字好。从此之后,张道庸就改名为陶勇了。

  陶勇正应了他的名字,他在军中以勇著称,性格火暴,临阵常脱外衣,挥战刀,赤膊冲锋,人称“拼命三郎”,是新四军中著名的勇将。他历任苏皖支队司令员兼政委、新四军第一师第三旅旅长、苏浙军区第三纵队司令员。建国之后,曾任我军海军副司令员兼东海舰队司令员。1955年被授中将军衔。

  但就是这样一位战功卓著的将军,“文革”时却惨遭迫害,于1967年1月21日,死在海军招待所的一口浅小的水井中。10年之后,才由中共中央军委为其英魂昭雪。

  9.柳亚子的几次改名

  著名诗人柳亚子,为江苏吴江人,出身于诗书之家,是一位颇具爱国主义思想的民主革命家。柳亚子在其少年时代即受进步思想的影响,追求真理和光明。早年曾参加同盟会,担任过孙中山总统府秘书长,抗日战争时期与宋庆龄、何香凝等人从事抗日民主救亡活动。毛泽东曾赞扬他是“有骨气的旧文人”,是“人中麟凤”。建国后,柳亚子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等职。

  柳亚子原名慰高,字安如,16岁时因崇拜18世纪法国杰出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卢梭,并受其经典著作《民约论》中所体现的人人生而平等、国家应体现人民意志思想的影响,改名人权,字亚卢,意含自己要为人权而奋斗,要做中国的卢梭。18岁时,又因倾慕南宋词人辛弃疾而改名“弃疾”。辛弃疾是我国著名的具有民族气节的爱国词人。他忧国忧民,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战斗了一生。他的词豪放,充满激情。这一切都为柳亚子所敬仰,他决心做一个像辛弃疾一样的爱国者,所以起了这个名字。

  改名“亚子”,是他在创办《复报》、主张改革进步、驳斥《新民丛报》保皇思想时为激励自己而起用的。“亚子”本是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小字,柳亚子在解释以此为名时说:“不过‘思以代北健儿奋励意也’。”

  从柳亚子的这几次改名,可以看出中国文坛的这位著名诗人早年追求真理、向往革命的历程。

  10.陶行知三次改名

  陶行知是受人尊敬的人民教育家,他不仅将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教育事业,而且几乎将自己所有的收入都花在了教育事业上。他曾说:“为老百姓服务,我们吃草也干。”“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

  1891年10月18日,陶行知出生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西乡黄潭源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出生不久,父亲就为他起名陶文溶,意思是希望他做一个有文化有作为的人。

  文溶从小就立有大志,他说:“人生为一大事来,要做一大事去。”1910年,19岁的文溶考入南京金陵大学文学系读书,并担任《金陵光学报》中文版编辑,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这期间,他受明代教育家王阳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等思想的影响,将自己的名字陶文溶改为陶知行。这是他第一次改名。

  1924年,陶知行在金陵大学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又去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跟随美国教育家杜威学习教育学,并获得硕士学位。回国后他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等职,后又创办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在教育实践中,他逐渐认识到杜威那一套实用主义理论不灵,他曾对教育界的同事说:“杜威先生的学识,没有提出知的母亲,这位母亲便是行。”1934年7月,他在自己创办的《生活教育》半月刊上发表文章,把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改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为此将自己的名字由陶知行改成“陶行知”。这是他第二次改名。

  陶行知创造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提出了“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的说法,并指出行和知是在不断地循环升华,于是他又将名字改为陶衡,“衡”即行知行的不断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是他第三次改名。

  陶行知三次改名,反映了这位人民教育家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的变化轨迹,表现了他对真理的追求。“陶行知”是他几个名字中最响亮的一个。1946年7月23日,陶行知因劳累过度,突发脑溢血逝世,终年55岁。毛泽东为他亲笔题写了悼词,称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11.李四光父女改名趣闻

  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中国地质学的奠基人,地质力学的创立者。根据他的理论,在我国找到了一大批油田,打破了外国专家认为中国贫油的结论。李四光对地震预报也作过深入研究,他曾准确地预报过河北河间一带的一次6.3级的地震。1963年2月的一天深夜,周恩来总理召开紧急会议,在会上,李四光否定了凌晨北京有7级地震的报告,建议不发警报,使周总理下了决定,从而避免了一次动乱。他临终前曾说:“只要再给我半年时间,地震预报的探索工作就会得到结果。”

  1889年李四光出生于湖北省黄岗县回龙山镇,原名李钟揆,李四光这个名字是他在报考高等小学堂时偶然改用的。1902年,李四光到武昌一所高等小学堂报考,在填写报名单时,他把年龄“十四”错写在了姓名栏。怎么办呢?他抬头思索时,无意间发现挂在学堂大殿上的一块“光被四表”的横匾,觉得这匾写得不错,他突发灵感,何不借用其意改名呢?于是,他将错就错地把写在姓名栏下的“十”字改写成“李”,在“四”后面添了“光”字。改过之后,他满意地说:“四光,四面光明,前途是有希望的。”果然,他顺利地考上了这所高等小学堂,后来又被保送到日本官费留学,最终成了著名的地质科学家。

  巧合的是,他的独生女儿也是在14岁时,因为报考改的名。李四光的女儿原名叫李熙芝,这是李四光按照李氏家谱“熙”字辈给女儿起的名。李熙芝自幼聪慧,学习成绩突出。抗战时期,她随父母来到桂林,当时她正上初三。桂林的初中似乎很难满足她的求知欲,于是她决定提前报考高中,但按当时的规定,没毕业的学生是不能报考的。怎么办呢?她灵机一动,决定换一个名字报名。于是,她用了母亲名字的谐音,给自己改名为“李林”。结果,她不仅顺利报了名,而且以优秀的成绩被录取,最后也成了著名的科学家。李四光一家,他、女儿李林和女婿邹承鲁都是中科院院士,又都是全国政协委员,这在中国是不多见的。

  12.钱玄同为何多次改名

  原子能专家钱三强的父亲钱玄同,是我国近代颇具影响力的学者、语言文字学家,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

  钱玄同祖籍浙江吴兴(今湖州市),原名师黄,字德潜。1904年,他17岁时,第一次对清朝初期的音韵学家刘献廷“造新字”的学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心在他的基础上,将中国文字学的研究工作发扬光大,而且为了表示对刘献廷的崇拜和从事文字学研究的决心,他将自己的字改为“掇献”,取意“欲掇拾刘献廷坠绪”。后来,钱玄同去了日本留学。在东京,他受到民族革命思想的影响,并在章太炎的介绍下,加入了同盟会。在这期间,他曾为自己取过一个号叫“汉一”,后又改为“钱夏”。《说文解字》上说:“夏,中国之人也。”这与他曾取过的“汉一”之号意思相同,表示自己是堂堂正正的华夏子孙。

  “五四”时期,钱玄同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复古转为反复古,彻底否定封建文化,而且表现的十分激烈,他曾说:“两千年来用汉字写的书籍都一无是处,”“两千年来的国粹无一是处,”“要祛驱三纲五常的奴隶道德,当然以废孔学为唯一之办法。”并说:“共和与孔经是绝对不能并存的。”与此相应,他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疑古”,后更名“玄同”。“疑古”本是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史通》中的篇名,他使用这一别号是表示要“用历史的眼光来研究批判一切古籍。”当时,他为别人题字署名用的就是“疑古玄同”。他还用“疑古”的谐音衍化出夷罟、逸谷、怡谷、忆菰等。

  抗战时期,钱玄同在北平师范大学任国文系主任。北平沦陷时,因体弱多病没能随校西迁,此时,他恢复了旧名钱夏,就是为了表示自己是华夏子孙,绝不做顺民,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

  钱玄同还有两个外号十分有趣,一个是“爬来爬去”,另一个是“金心异”。“爬来爬去”的外号是鲁迅和许寿棠给他起的。这是因为他在东京听章太炎讲课时,总是坐不住,谈话时喜欢指手画脚,像是在坐席上爬动。

  “金心异”则是小说家林纾为他起的。林纾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属于守旧派。他对当时在北大任教的陈独秀、胡适和钱玄同反对旧礼教、旧文化的言行非常不满,他要求北大校长蔡元培撤换他们三人,在遭到拒绝后,他便写了小说《荆生》来借题谩骂泄愤。在小说中,他用田必美影射陈独秀,用狄莫影射胡适,用金心异影射钱玄同。钱玄同也因此有了“金心异”这个外号。鲁迅曾经多次借用这个外号称呼钱玄同,这自然是反林纾之意而用之,鲁迅曾热情地称赞他是“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

  13.钱三强的名字本是同学给他起的一个绰号

  恐怕很少有人知道,我国著名原子能专家钱三强的名字,来自于他上学期间同学为他起的一个绰号。

  钱三强原名钱秉穹。他在孔德学校上高年级时,交了两个最要好的朋友,一个是著名作家周作人的儿子,名叫周丰一,周丰一聪明机敏,活泼好动,有些顽皮。另一个好朋友名叫李志中,李志中性格文静、文质彬彬,文采出众,喜欢写诗,同学誉称他为“诗人”。

  他们三人中,李志中年龄最大,个也最高,但身体瘦弱,排在第一,属老大,钱秉穹在三人中年龄最小,个也最矮,但身体结实,非常强壮,排在第三,属老三。风趣而又调皮的周丰一,灵机一动,想到了两个绰号,一个叫“大弱”,送给了李志中,一个叫“三强”,送给了钱秉穹,两人也都大度,没有责怪他,反而乐意地接受了。后来他们之间就这样称呼开了,有时相互写信也这样署名。

  有一段时间,钱秉穹的母亲生病了,他经常请假在家照顾母亲,李志中和周丰一怕他落下的功课太多,便经常登门或写信通报学校授课情况。有一次,李志中给钱秉穹写信,开头对他的称呼就是“三强”,信末自己的署名则是“大弱”。后来,这封信被秉穹的父亲钱玄同看到了。钱玄同是当时著名的学者,语言文字学家,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对新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当他看到儿子这封信时,好奇地问,信头和信尾所用的“三强”和“大弱”是什么意思。秉穹便将这两个绰号的来历讲给父亲听,钱玄同听完后,笑了笑,走了。

  过了几天,有一次吃过晚饭之后,钱玄同把秉穹叫进他的书房,很认真地和他谈起“三强”这个绰号。他问儿子,你觉得“三强”这个名字怎么样?儿子说:“那不是我的名字,是同学之间瞎叫的外号。”钱玄同却说:“依我看‘三强’这个名字意思不错,可以解释为德、智、体都争取进步。你愿不愿意把名字改为‘三强’?”秉穹一直很敬佩自己的父亲,父亲是语言文字学家,知识渊博,既然父亲认为这个名字好,自己当然没有意见,就说:“只要父亲觉得合适,我没有意见。”于是,钱玄同便正式为儿子改名“钱三强”。随后,钱玄同又将小儿子钱秉充的名字改为钱德充。他还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每个人的名字本只是一个符号。我过去给你们起名时,过分讲究文字音韵,其实不实用。老大秉雄的名字,就不必改了,秉穹、秉充改一改,以免读音相近造成不便,秉穹改为‘三强’,这是他同学叫出来的,我认为意思还不错,既符合现代进步潮流,也是父母所期望的。秉充可以只改一个字,就叫‘德充’。”

  钱玄同为儿子改名的消息传出之后,立即成了新闻。最积极宣传这一新闻的是周丰一,他为自己给钱秉穹起的绰号能被大学者采用而感到自豪。所以,无论他什么时候见到秉穹,有事无事,都要大呼一声“钱三强”。

  14.两个有趣的改名故事

  我国有位著名的剪影艺人叫张斗奇,人送外号“神剪子”,他能在半分钟内剪出一张惟妙惟肖的人头侧影,并能不加思索,随心所欲地剪出各种人物和图案来,而且剪什么像什么,人们都称他是位奇才。于是有人想到他的名字“斗奇”是否就与他的奇才有联系。

  说起这个名字,这位艺人讲述了他几次改名的故事。他原来的名字叫张龙泉,这个名字是一位算命先生给他起的。他出生后,因为是长子,爷爷便请了一位算命先生给他看相,算命先生说他命中缺水,于是给他起了这个充满水气的名字。但这个名字并没给他带来吉利,他经常生病,人也长得又干又瘦,爷爷心疼孙子,便又找了个算命先生重新给他看相,这位算命先生一看他的手心,便说“张龙泉”这个名字不吉祥,水太多了,水多了就会淹死人。于是爷爷和他父亲商量,又将他改名为“张大业”,心想这个名字可好啦,祝愿孩子以后可以创立大业,过上好日子。没想这个名字也带来了麻烦,“张大业”和“张大爷”谐音,上学时,同学们都不愿意叫他这个名字,有时同学在家门口喊他的名字,他爷爷就出来了。后来,他自己改了个名字叫“斗奇”,意思是只要奋斗就能出现奇迹。他也以此为座右铭。他的剪影艺术,就是靠着他不懈地奋斗而创造出来的奇迹,应了他名字的含意。

  另外有一个登在《女友》杂志上的故事,说的是一个姓目的女同志,因为出生在一个繁星满天的夜晚,父母一高兴便给她起名为“星星”。这个名字,小时候叫起来还很亲切。但一上学,和姓连在一起叫麻烦就来了,“目星星”就被同学戏称为“母猩猩”了。后来,她想改名,又遇上了文化大革命,因为家庭出身不好,没敢随便改。接着便是插队下乡,招工返城,但她因家庭问题,又屡不被召,很晚才回到城里,以后在工作婚姻方面又屡遭坎坷。这时,她想到了自己这个别扭的名字。心想改改名字,也许会一切顺利的。于是她改名为“目长青”,但改名后不久,她母亲就因病住院动了手术,她想这可能是改的这个名字不吉利带的。于是,她又重新改了个名叫“目长荣”,希望给自己和父母带来荣耀。当时,她正在办理出国手续,没想到她用刚刚启用的新名办的经济担保书刚寄到手就被偷走了。于是她又与这个新名字联系起来了。

  一天,有人送给她一本名为《姓名学》的书。书上说,一个人名字笔划的数目,能决定这个人一生命运的吉凶。她查了一下原来名字“目星星”的笔划,与书上所列的内容一对照,还真灵,完全与自己的经历相符。于是,她决定按书上所列的理想笔划重新为自己取一个吉利的名字,以改变自己下半生的命运,经过反复地查对和推敲,她选中了“祓皱”这个名字。“祓”读“福”音,是驱逐邪气的意思,“皱”读“鼓”音,是鼓舞人向上的意思。“目”和“祓”组合的笔划含意为福寿财,“祓”和“鼓”组合的笔划含意为白手起家,财源广进。“目祓皱”三个字组合的笔划含义是有艺术才能、努力向上。如此鼓舞人心的含义,使她对这个新名字充满了喜悦和自豪感。

  但令她没想到的是麻烦很快就来了。一天,有位同事给她打电话,开口便说:“目拔皮你好啊!”说完便哈哈大笑起来。任她反复地为人们解释,“祓”读“福”,“皱”读“鼓”,还是有人开玩笑地叫她“目拔皮”,弄得她哭笑不得。她真不知道自己该起一个什么名好了。

  15.有一个改姓换名的皇帝

  历史上,皇帝改姓意味着改朝换代,但在五代十国时,有一个皇帝登基后便改姓换名,彻底换了一个新名。这个皇帝就是南唐的开国君主徐知诰。

  徐知诰登基称帝后的第三年,突然将名字改为李异,做了皇帝为什么要改姓换名呢?这还要从他的身世说起。

  原来,徐知诰本是唐代宗室的后裔。其父李荣,世居徐州,喜欢与和尚在一起诵经念佛,他给儿子起了个名字叫彭奴。因徐州古称彭城,故起此名。在彭奴七八岁时,李荣夫妇相继去世,小彭奴便跟随伯父李球生活,虽然伯父很疼爱他,可小彭奴遇此变故,变得十分忧伤和悲痛,经常闹着要到开元寺出家当和尚,伯父拗他不过,只好花钱,请长老照顾,让彭奴到开元寺当挂名和尚,只穿袈裟,不剃头,不受戒,平时和和尚一起诵经念佛,过一段时间再回家住一阵。开元寺长老很同情和喜爱小彭奴,便同意了。

  这样,小彭奴便进了开元寺。一天,淮南节度使杨行密路经开元寺,看到小彭奴相貌堂堂,很是机灵,便决定收他为养子。李球知道后,便对小彭奴说,有朝一日有了机会,不要忘了恢复李姓。小彭奴牢牢记住了伯父的话。没有预料到的是,杨行密收小彭奴为养子遭到了他几个儿子的强烈反对。杨行密无奈,只得将彭奴送给他手下的大将徐温作养子。徐温收养后,将他的名字改为徐知诰。徐知诰在徐温的培养下逐渐长大成人,很受徐温器重。后来,杨行密做了吴国国王,徐温出任丞相,徐知诰也受到重用,被派往金陵训练水军,并担任金陵刺史。徐温死后,他被封为齐王。此时的徐知诰已羽翼丰满,实权在握。937年,他废掉了吴王杨溥,自己称帝,改国号为大齐。徐知诰称帝后,想起当年伯父对他的嘱咐,认为恢复自己本姓的时机到了,于是恢复李姓,改名为异,并改用先人的国号为唐,史称南唐。南唐于975年被北宋所灭,其末代皇帝就是那个善写诗词的后主李煜。

  §§第四章 商业起名

  
更多

编辑推荐

1实习菜谱(农家小吃)
2鉴略妥注
3鲁迅作品选
4元史演义
5道德经
6伪自由书
7北户录
8茶经
9长短经
10长生殿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传习录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闲 【已完结】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

  • 邓析子

    作者:【周】邓析  

    生活休闲 【已完结】

    《邓析子》分为无厚篇与转辞篇两篇,无厚篇所强调的是君主与臣民的共生关系,劝勉君王治国时应该以平等的心对待臣民,归结到最后就是无厚,是民本的反映。

  • 东周列国志

    作者:【明】冯梦龙  

    生活休闲 【已完结】

    《东周列国志》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著作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原版名称是《列国志传》,小说由古白话写成,主要描写了从西周宣王时期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五百多年的历史。作品中所叙述的五百多年之间,英雄辈出,...

  • 独异志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闲 【已完结】

    《独异志》者,记世事之独异也。自开辟以来迄于今世之经籍,耳目可见闻,神仙鬼怪,并所摭录。然有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