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改名有讲究

  一、改名是一种创造

  俗话说:“行不改名,坐不改姓。”起名是认真、慎重的,用名也是严肃、稳定的。可是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人们常常会觉得原名已不恰当,对原名也越来越不满意,直至最终改换原名。改换原名也是起名的一种形式,改名的方式大致为主动改名和被动改名两种。

  主动改名的原因,大多是为了强化自己的意志、自身的思想身份发生了变化,或为纪念某事某物、某一灵感触动和不满原名字的音或形,等等。如聂耳,原名聂守信。由于音乐方面的天赋,加上他的姓氏由个“耳”字组成,于是都叫他“耳朵”。而聂守信觉得也不错,便改名为聂耳。

  被动改名,一般是因为不满幼年按长辈意愿所起的名字,或在成长过程中遵循长辈意愿、受到时代风潮的影响或受封建避讳制度的制约等因素影响而被迫改名。“文革”时,许多人纷纷起名卫红、学青、学彪、爱武、爱兵、永革、继革、卫东等。随着林彪、江青等人政治生命的终结以及那个时代的结束,这些名字便显得可笑滑稽了,改名亦在所难免。李四光原名李仲揆,他在赴日本留学时,不小心在护照姓名栏里填上年龄“十四”。护照不能涂改,于是他就将“十”字添笔改为“李”,“四”字无法改。而李四这名字又太不雅观,他无意间抬头看到光被四表的横匾,就在四后边加了一个“光”字。于是,李仲揆在纯属意外的情况下改名为“李四光”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改名是一种创造活动,像创作文学作品一样,改名也需要借助机遇和灵感。有时人们冥思苦想,搜肚索肠,却终一无所获,而有时随时灵动,却能“妙手偶得”地得一新鲜而有趣的名字。

  二、改名有原则

  一旦作出改名的决定,就应力求改出比原名更好的名字。怎样才能改出更有意义、更富魅力的名字呢?首先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改名要谁用谁做主

  在古代,一般是不容许改名的。名得之于父母,它就像“身体发肤,不敢毁伤”。即使父母亲去世了,也不能改名。当今社会,人们都有合理合法的起名、改名的自由和权利。《民法通则》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

  如果使用者尚无能力起名、改名,这时起名、改名一般由其父母做主,当使用者完全有能力自己改名时,通常应该让名主自己决定更改什么样的名字。

  2.改名要庄重严肃

  人们在起名、改名时,一般都会斟酌用字,以使其名字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思想和志趣。尤其是改名,人们都把它当作一件十分庄重、严肃的事情。在大多数人看来,除因避讳改换姓名外,对于改换常用的行世之名,就意味着一个人旧身份的改变,新身份的诞生。一个人姓名的诞生,尤其是改名常常被看得比较严肃,那么用名者自己就要努力维护好自己的姓名权,别人也应予以充分尊重。如《中国教育报》曾刊登过一则消息,大标题为《李公仆、闻一多殉难50周年纪念活动举行》,“公仆”是李公朴之误。又如《工人日报》一则摄影报道,大标题是《国良夺魁》,“国良”是乒乓球冠军刘国梁的名字之误。李公朴、刘国梁是有一定知名度的人物,其实不管知名与否,严肃对待别人的姓名权都是不容置疑、理所当然的,这两家报纸都分别受到了社会舆论的批评。

  3.改名手续要办齐全

  为了保护公民的姓名权,防止他人干涉、盗用和假冒,一般公民在起名的时候,都经过了户口登记机关的登记。因此改名,尤其是成年人的改名,牵涉到的问题比较多,未经户口登记机关批准,公民不得任意更改姓名。因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的规定,年满16岁的中国公民,都应依照该条例领取居民身份证。如领取居民身份证后再更改名字,将给有关部门带来许多麻烦,所以如果要改名,一般应在16周岁以前办理好更改手续,16周岁后,没有充分理由,不应再轻易变动自己的名字。

  但即使有了规章条例的约束,改名的现象还是大量存在。如确实需要改名,那又该如何操作呢?在我国,受理公民改名登记的是各地公安局的户籍部门。如确有正当理由需要变更名字时,应按照《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的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后再作变更。公民在16岁之前改名的,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办理:未满18周岁的人需要变更姓名的时候,由本人或者父母、收养人向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公民在18周岁以上需要改名的,可由本人向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

  需要提醒的是,公民在改名时必须向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忽视这一点的后果往往是不堪设想的。曾有一位青年到外地去打工,使用的是化名,后来使用化名的存折被盗,他也没有办法报案查询。还有人搞了一项发明专利,他用新的名字向专利局申请专利之后却遇到了麻烦,主要是新名字和工作证、户口簿上的名字不符。他不解地对户口登记机关说:“我一直认为公民有使用和改变自己姓名的权利,我想用什么名字是我的自由,我不愿受别人的干涉。没想到这种观念是错误的。”

  有些人是不能改名的,如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正在受刑事处分的人、正在劳动教养的人以及身份不明来历不清的人,都不能变更姓名。

  机关、团体、学校、企业、事业等单位的职工需要变更姓名时,必须持有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准予更改姓名的证明,方可办理。

  公民在改名时,申请改名的理由要合理,办理改名的手续要合法。一定要提高对改名行为法规的认识,严格遵照规章制度行事。

  三、言志改名

  时代的变化总是风起云涌、迅猛无常,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点,为了表现其抱负和对理想的追求,使其名达到“名如人”和“名言志”的效果,有人会毅然选择改名。

  徐悲鸿原名徐寿康,中国著名画家。他家境不好,没有上过正规的学校,但从小就爱好画画。为了在社会上求得一席之地,常做苦工的他非常想进“洋学堂”读书,可家里没有钱供他上学,别人也不肯借钱给他,他深感世态炎凉,前途渺茫,不禁悲从中来,犹如鸿雁哀鸣,于是他改名为“徐悲鸿”,立志发愤求学,靠自己的才能立身于世。

  言志改名有两种倾向,即个人倾向和国家民族倾向。徐悲鸿的改名就是以个人倾向为主。在这种倾向方面,还有不少改名的例子。

  晚唐号称“三罗”之一的罗隐,原名罗横,他能诗善文,颇负盛名,且恃才傲物。他曾嘲笑朝廷公卿权贵:“是何朝官?我脚来笔,亦可敌得数辈。”正因如此,他10次应试皆不第。而与罗横完全不同的是,一个耍猴的因得到唐僖宗的喜欢而官居要职,这对罗隐自然是很大的刺激。于是他归隐乡林,并改名为“隐”。

  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原名洪仁坤,后改为洪秀全。因“秀全”二字是由“禾乃人王”四个字组成,而其中“禾”谐音为“我”。于是“秀全”便解为“我乃人王”。其意一目了然,这反映了他非凡的抱负和追求。

  革命时期的爱国知识分子李公朴原名李永祥,其兄弟四人从大到小按“仁义康祥”的顺序命名。后来他受到新思想的影响,不满“仁义康祥”的封建意识,便改名为“公朴”。“公朴者,公仆也。”表示他愿意做人民的公仆。

  徐特立,原名徐懋恂,又名徐立华,著名教育家,延安时期的“五老”之一。在他年轻时,有一次在乘船途中看见多名乘客对船工态度蛮横,他因对此极感不平,就自诫自己若能中举及第,就只当教员,不当欺压百姓之官,并取“特立独行,高洁白守。不随流俗,不入污泥”之意,改名为徐特立。

  由于国家民族倾向而改名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如萧楚女原名萧秋,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的宣传家。后在湖北时,因对屈原《离骚》中“勿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之句颇有感触,便毅然改名为楚女。以“楚女”为名,表示自己要为国奋斗一生,奉献自己的无私胸怀。

  周立波,原名周绍仪、周风翔,当代著名作家。20岁时投身于革命,之后参加鲁迅领导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不久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他便立志在现实主义文学领域有所作为。为了时刻鞭策自己,他以英语Liberate(解放)一词的读音“立波”作为名字,且终生使用。

  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原名彭家睦,其父为他起此名是希望一家团结和睦。可长大后作为时代知识分子中的一员,他同样有着强烈的献身祖国建设的情怀。1956年,他自动放弃出国深造的机会,并要求从上海调到新疆工作,他下决心正式改名为“加木”。他说:“加木合起来就是‘架’字,我要在上海和新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跳出小家庭到新疆去,为新疆建设添材加木。”

  邹韬奋,原名思润,我国现代著名的新闻记者、出版家,杰出的民主人士。他在上海主编《生活》周刊时,改名韬奋。“韬”是韬光养晦,“奋”是奋斗不息,他用此名来激励自己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多做贡献。

  对于言志改名来说,不管是个人倾向还是国家民族倾向,都能体现改名者的思想和志趣,促使改名者在名字的激励下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四、向往新生活改名

  向往新生活改名的原因,常常是由于原名落后、鄙俗,不符合自己对新理想的追求,对新生活的向往之情而引起的。绝大多数人在出生之时,起名通常是由其父母长辈完成的,所起的名字,也是根据他们的性情爱好而来的。在长大后,有了自己追求的理想和向往的生活,便常常会因不喜欢原名而改名。

  人的思想不可能一成不变,一旦思想变了,追求的理想目标、向往的生活方式等就都会随之改变。并且在这种新变化产生的同时,都会有表现这种新需求和愿望的方式。改名,就是一种很好的表现方式。如近代革命家秋瑾,原名秋闰瑾,小名玉姑,后来为了表示女性不甘落后的革命抱负,去掉了名中温婉的闰字改名“秋瑾”,又自称竞雄、鉴湖女侠。再如近代作家刘半农,改笔名为半农,表明了他告别缠绵悱恻的旧文学,开始新的文学生涯的决心。

  需要注意的是,为向往新生活而改的名字应积极向上,避免使用那些有宣扬财利和名望等思想感情的名字。

  五、依思想身份变化改名

  人们常常会因思想和身份的变化而改名,在改名的过程中,他们也会因身份的不同而有各自不同的改名态度。比如说老百姓改名比较随便,知识分子改名很讲究,志士仁人改名充满激情,帝王将相改名故作高深和神秘。

  我国历史上一些帝王将相的名字,开始是不很雅观的。如汉高祖刘邦的小名刘三,魏武帝曹操的小名阿瞒等等。有的甚至比凡夫俗子还要俗三分,如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字寄奴,西晋石崇小字齐奴,谢安的弟弟谢石小字石奴等等。不过后来他们都因成就了自己的霸业,思想和身份发生了变化,于是也就都改成了现在史书上的名字。

  在近现代,由于思想和身份发生变化而改名的现象更是司空见惯。如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原名体乾,后改名宗光,入仕途以后又改名复,晚年思想趋于保守,潜心著书立说,又取号愈野老人。其思想变化的轨迹在他的名字上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再如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原名文浚,由于其信奉明代心学家王阳明的哲学观点:“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便改名为“知行”。后来,他又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便又改名为“行知”,这些名字便反映了他思想的变化。

  用这种方法改名需要注意的是,促使人更改姓名的思想变化和身份变化,一般都应该是深刻的,极有影响的,若为那些偶尔的、肤浅的变化改名则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六、以求赐改名

  以求赐改名,在封建社会是指皇帝赐给臣民的名字。如北宋将领杨业,又名杨继业。少时雄武豪爽,善骑射。青年时期为后汉河东节度使刘崇部将,以骁勇著称,战功卓著。北汉主刘继元甚为赏识,因而赐杨刘姓,改名为刘建业。直至太平兴国四年,北汉降宋,宋太宗知其忠勇,抚慰甚厚,又复姓杨氏,复名业(继业)。

  在古代,能得到帝王的赐名,的确荣耀无比,也极为难得。其实,除了皇帝圣谕钦赐或金枝玉叶口谕传诏外,能得到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如私塾先生、亲朋长辈、传艺恩师、云游僧侣、豪儒名士、刀剑行侠等的赐名,也同样是十分难得的事情。如刘大田求名于思师而得“开渠”;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吕正操,其小学老师根据“操之必正”而赐字“必正”;李隆郅求名于邓中复而得“立三”;张正权曾出家投佛而得名“大干”;牛俊国求名先辈而获“得草”等等。

  在改名的过程中,由于文化水平低,对改名不内行,或求人“赐名”,图个荣耀吉利,或以示感恩纪念,或求人指点迷津,以觉悟解惑,或为了立身行事的方便等多种不同的原因,人们都可能向别人求赐姓名。

  在古代,求人赐名多是由于对权威、对古圣先贤的敬仰所致;在当今,以求赐改名的现象还是很多,其中甚至一些学富五车的有识之士也求赐姓名。

  七、遵习俗改名

  遵习俗改名主要发生在古代。当时由于受宗族观念、男尊女卑、官贵民贱等思想的影响,人们一旦发生诸如改嫁、过继等情况,都要严格遵照当时的风俗习惯改名。

  这种遵习俗改名的传统,主要有三种情况。

  1.随母改嫁改名

  在古代社会里,随母改嫁的孩子叫“入子”,通常来说是要改名的。如五代后周的建立者郭威,其本姓为常。后来由于其家道贫寒,加上其父早衰,母亲王氏便携他改嫁郭家,于是他就从郭姓改名为郭威。又如范仲淹,宋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在他出生后不久,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便带着他改嫁到长山一个姓朱的人家,于是范仲淹从范姓改为朱姓,并随朱姓兄弟就读于白山醴泉寺。直至20年后,他考中进士,才把母亲接回范家,自己也恢复了范姓,起名仲淹。

  2.过继做养子改名

  过继是指将自己的孩子过继给兄弟或别人做养子。一般来说,过继的孩子都是要随养父姓而改名的,这种改名又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同姓过继改名。同姓过继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兄弟之间,因此一般是不用改名的,但是有一定教养和知识的人在名字上也做些变动。如唐初书坛四杰之一的虞世南,自幼过继叔父虞寄为嗣子,所以长大后便改名字伯施,意思是兄长将儿子给予弟弟。

  另一种是异姓过继改名。无论是草野百姓还是官宦之家,只要是异姓过继,首先便要改姓而从养父姓。如魏武帝曹操之父曹嵩,本名为夏侯嵩,后过继到曹家,成为曹腾的养子,他也就由此而改名曹嵩,从此曹与夏侯两姓同族。

  3.做家仆奴婢改名

  古代社会里,大户人家的家仆奴婢,一般来说都具有卖身的性质,因此,这些家仆奴婢有时也根据主人的意愿而从主姓改名。如明朝为人狂放不羁的风流才子唐伯虎,为了追求华太师家中的丫环秋香,不惜改名换姓为“康宣”,卖身到华府去当家童。后来,由于华太师见其精明能干、武中有文,很赏识他,便主仆同姓,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华安”。

  这些虽都是旧时代的习俗,但随母改嫁而改名、因过继而改名的现象如今依然存在。不过在改名时,这些习俗的影响已显得微乎其微。

  八、因隐蔽身世改名

  为隐蔽身份身世而改名,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在旧社会时,人们因躲避乱世而隐姓埋名。如汉初名相张良,本是韩国的公族,是姬姓。后因秦始皇灭韩,集家亡国破之恨于一身的张良,散家资千万以报仇,终于有机会得以击杀秦始皇,椎中副车,使秦始皇惊出一身冷汗。良为躲避追捕,乃改姓为张,改姓实则改名。又如明清之际的著名政治活动家、哲学家、自然科学家方以智,志比天高,曾自称要把古今中外的知识烹于一炉,发明千古不失的方法。但由于其早年受奸相魏忠贤余党阮大铖的诬陷,不得不辗转浙江、福建等地,两弃家室,五变姓名。他先后名为吴石公、愚道人、方以智、大智等,又先后起别号弘智、药地五老、浮山笑翁、浮庐愚者、天界戒子、黑立道人等,息交绝游,过着由入世到出世的隐居生活。这些改名的例子还有很多,如秦末的陈余、张耳、也鲋等都曾隐匿真名而浪迹浮踪。

  另一种是为从事某种特殊活动、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人们也常常隐蔽真实身份,改换自己的姓名。著名作家茅盾,原名沈雁冰,北伐战争失败,曾引起他思想上的极大震动,他因此由原先的文艺批评工作转而开始创作活动。为了说明当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他发表小说《幻灭》时所署的笔名是“矛盾”,后来由于《小说月报》的编者叶圣陶认为“矛盾”显然是个假名,怕引起反对派的注意,依然会惹麻烦,于是改“矛”为“茅”。

  为隐蔽身份身世而改名,一般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会用到。保持高度隐蔽是这种改名方式的唯一目的,因此,只要改后的名字能达到这一目的,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名字。

  九、因避讳改名

  在古代,臣民如果与帝王同名,都是必须更改的,否则就是“犯讳”。因避讳而改名的方法有直接改名、改称名为称字或称封号、将双名中犯讳之字删去等等。

  1.直接改名法

  这是最常见的因避讳而改名的方法。如汉初名士蒯通,本名蒯彻,后因与汉武帝刘彻同了“彻”字,所以将名字改为蒯通。再如宋代名将杨延昭,也就是杨六郎,本名为杨延朗,由于宋真宗赵恒冒认道教传说中的天皇之一的赵玄朗为宗室,于是杨延朗就避“朗”字,改名为杨延昭。

  具体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南齐的萧道先,避高帝讳而改名萧景先;唐代的韦纯,避宪宗讳而改名韦贯之;后周的李洪威,避太祖讳而改名李洪义;宋代的陈旭,避神宗讳而改名陈升之等等。

  2.改称名为称字或称封号

  如西汉元帝时宫女王蔷,字刚君,为我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到了晋朝时,为了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称为明君或明妃。类似的还有南朝刘宋的王裕之,因避武帝刘裕讳,改称字敬弘;北齐的赵隐,因避神武帝六世祖讳,改称字彦深;隋代的李孝贞,因避高祖讳,改称字元操;宋代的吕胤,因避太祖讳,改称字余庆等。

  3.将双名中犯讳之字删去

  如南朝萧齐的薛道渊,因避高帝讳,改单名渊;五代后周的王易简,因避太祖之父讳,改单名易。

  古代人不但在世时要避现在及以前帝王的讳,而且在死后还要避后世帝王的讳,而其中唐历史学家、《史通》的作者刘知几可以说是很不幸,他因避讳而几次改名,最后弄得不知其正名为何。他原名刘知几,先是避唐玄宗李隆基讳(“基”和“几”算是同音)而改为刘子玄,后又因避清代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讳,又改回刘知几,而同时又由于刘子玄的名字流传了近10年,不能销声匿迹,则又被改称刘子元。这样,刘知几、刘子玄、刘子元三名一人,真不知九泉之下的史学大家知道后会有何感想!

  所以,对于帝王来说,为了给臣民减少因避讳带来的麻烦,比较聪明的方法便是缩小避讳的范围,如唐太宗在即位时下令:“其官号、人名、公私文籍,有世民二字不连续者,并不须讳。”

  在古代社会里,人们除了因避皇帝讳而必须改名外,有时候为了避权贵的忌讳,通常也要被迫改名。如封建时期有个叫杨村的人参加科举考试,由于其名字与反叛首领的名字相同,为了顺利金榜题名,避免误会,此人便改名为杨非林。

  在古代,皇权是至高无上的,皇帝的名字也同样神圣无比。不仅是凡夫俗子、王侯将相,就是神仙也要避讳。如神话传说中月宫的仙女恒娥,因避汉文帝名“恒”字,也得更名为嫦娥。再如慈悲的化身、救苦救难之神观世音,因其中的“世”与唐太宗李世民的“世”相同,唐以后一直避“世”字而简称“观音”。

  在今天,人们的起名、改名早已摆脱了皇权贵族的阴影,获得了真正的起名和改名的自由。

  十、增减字改名

  增减字改名,主要是指在原名的基础上增加或减少一个字,从而赋予原名新的含义,成为一个新名。如成龙原名陈港生,在他8岁时,其父亲将他送到香港著名武师、京剧武生于占元的中国戏剧学校学习,按照学校传统惯例,学生们每人要起一个艺名,其中必须含有校长的名字中的一个字。因校长名为于占元,于是陈港生被改名为陈元龙。后来,罗维导演正式给陈元龙改艺名为成龙。

  再如古元是当代著名的版画家,在他出生时,父亲为使他一生平安幸福,便虔诚地把他认寄给关帝庙的关圣大帝,并因此而将他起名为古帝源。古帝源长大并到延安以后,他觉得这个名字不合乎自己的理想志向,于是就去掉名字的前一个字,同时又把后一个字改用同音的“元”,就这样他的名字就由“古帝源”变为“古元”了。

  又如闻一多先生,原名闻家骅,后由于觉得俗气,便改为单名闻多。可不久他又发现叫起来不大顺口,同学建议他在中间加个“一”字,好听好记,他欣然接受,于是又改名为闻一多。

  还有成荫,原名成荫五,著名导演,著名影片《南征北战》的编导。由于他很喜欢绿树成荫这个成语,便将成荫五中的“五”字去掉,改名成荫。这样,顾名思义,让人立即有绿树成荫的联想,使人欲亲近的感觉油然而生。

  像以上这种增减字的改名方法,具体的实例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增减字改名还有另一种方式,就是增减字的偏旁部首,从而产生新的名字。而增减偏旁部首这种改名的方法,实质上也是累加起名法和拆字起名法(如白水泉,著名作家舒庆春,字舍予等)的一种形式,只不过这种改名方式更巧妙。如王复羊,原名王复祥,著名漫画家。后将名字中“祥”字的示字旁去掉,这样其名就改成了王复羊。

  又如高士其,原名高仕琪,是深受青少年喜爱的科普作家。由于他对旧社会的黑暗与政治的腐败非常气愤与不满,愤然改名高士其。对此,他解释说:“去掉人旁不做官,扔掉金旁不为钱。”说到做到,高老的这种高风亮节保持了一生,他也因此而更受到人们的赞扬和爱戴。

  无论是增减字改名,还是增减字的偏旁部首改名,这种方法看似简单,但若要真正能改出一个好的名字来,还需经过一番创新的思考和周全的推敲。

  十一、以地名改名

  以地名为名的习俗一般都有一段历史,或是父母有太多的牵挂,或是名主自己难以割舍曾经经历过的那段情怀。以出生之地、抚养之地的地点改名具有显著的纪念效果。如文学家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出生于四川乐山地区,他在那里度过了快乐的少年时代。后来他旅居全国各地,却始终满怀着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为了不忘生他养他的土地,他将四川乐山两条河流的古名沫水(即大渡河)和若水(即雅砻江)合起来,改名“沫若”。再如左联作家之一的柔石,原名赵平复,由于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城西方祠前,祠前有桥名“金水柔石”,他觉得不错,加之敬仰明代方孝孺的品德(方祠即今人为纪念方孝孺而建),于是以桥名柔石作为笔名。

  除了出生地和抚养地之外,还有极具其他意义的一些地名,也是可以用来改名的。如国画大师齐白石,原名齐纯芝。因古时从艺之人一般都有名号,在拜师学艺时,齐白石便请胡沁园先生给他改名。胡先生说:“离你家不到一里的地方有个驿站叫白石铺,白石铺虽无名山大川,可田园风光倒也十分美好,我看你就叫白石山人吧!”齐白石欣然应允。但后来齐白石觉得四个字有些啰唆,便在题画时,常常只写“白石”二字。于是,久而久之,他便以齐白石为名了。

  以地名改名,特色鲜明,感情含蓄,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改名思路。

  十二、以谐音改名

  在改名时不容忽略的一点,就是避免名字与不雅观的字谐音,否则便应该更换名字。同时,如果名字音好,字却不雅,也同样应该更换。这时,有些人就用同音或音近似而意义雅致的字眼代替。如用晓梅取代幺妹、用桂香取代贵祥、用小楠取代小囡等。

  如电影《白毛女》中扮演喜儿的表演艺术家田华,原名为“刘天花”。因为其刚出生时,村子里正闹天花,其父为了使她不患天花,健康成长,便依照迷信习俗,为女儿起名天花。后来,天花参加了工作,成了一名小演员。她渐渐觉得这个名字不是很雅观,最终她在剧团领导的帮助下,利用天花的谐音,改名为田华。

  又如著名作家铁凝,小时候家里为其取乳名铁妞。后来,她便用乳名铁妞中的“妞”字取谐音“凝”字,起笔名为铁凝。随后,她以铁凝为名发表了小说《啊,春雪》,并因此而成名,从此她就以铁凝为名。

  还有著名作家贾平凹,他的乳名为平娃,“娃”字音谐“凹”字,而且“平”与“凹”是矛盾对立的。综合这两种意思改名,真是妙不可言,“平凹”二字意味隽永、耐人回味。

  谐音改名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改换此名字,而间接取该名谐音字的字义。如1947年3月,解放军决定撤离延安,前委要转入地下,中共中央机关都用代号,中共中央的主要人员也予以配合而使用化名。毛泽东率先给自己起名,他说:“我叫李德胜。”取革命一定要胜利的意思。周恩来也想好了一个,他说“我叫胡必成,就是革命事业务必成功。”在江浙口音中“胡”与“务”谐音。

  从以上例子看来,谐音改名好像特别随意,没有规则,人们难以采用这种思路去改名。其实不然,只要真正用好这种方法,找到了相关的极富意义的谐音字词,改出的名字还是相当成功的。

  十三、以文章诗词改名

  古代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以文章、诗词改名,是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国学基础的表现。因此,这种改名方法深受人们的青睐。以文章诗词改名,最常见的是利用古代的诗词、文章来改。

  如艺术大师刘海粟,原名刘季芳,因他极为欣赏苏轼的《前赤壁赋》,便借其中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句,改名为“海粟”,一表白谦,二则表明艺海无涯,自己要毕生求索的志向。再如“雨巷诗人”戴望舒,原名戴朝宗,因对诗人屈原的《离骚》中“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句深有感触,于是改名为“戴望舒”。其中,“望舒”是指神话中驱月驾车的神,后来成为月的代称。又如当代著名言情作家琼瑶,其名出自《诗·卫风·木瓜》中“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句。

  选取以文章、诗词作为改名的依据,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文化水准的逐渐提高,人们将会更加喜欢选择词章中的字意改名。

  
更多

编辑推荐

1实习菜谱(农家小吃)
2鉴略妥注
3鲁迅作品选
4元史演义
5道德经
6伪自由书
7北户录
8茶经
9长短经
10长生殿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传习录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闲 【已完结】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

  • 邓析子

    作者:【周】邓析  

    生活休闲 【已完结】

    《邓析子》分为无厚篇与转辞篇两篇,无厚篇所强调的是君主与臣民的共生关系,劝勉君王治国时应该以平等的心对待臣民,归结到最后就是无厚,是民本的反映。

  • 东周列国志

    作者:【明】冯梦龙  

    生活休闲 【已完结】

    《东周列国志》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著作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原版名称是《列国志传》,小说由古白话写成,主要描写了从西周宣王时期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五百多年的历史。作品中所叙述的五百多年之间,英雄辈出,...

  • 独异志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闲 【已完结】

    《独异志》者,记世事之独异也。自开辟以来迄于今世之经籍,耳目可见闻,神仙鬼怪,并所摭录。然有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