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村基层组织及校园建设

  一、村基层组织

  1.新中国成立初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农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乡人民政府委员会,在这种体制下推进土地改革运动,彻底取代了国民党的乡村保甲制度。

  在土地改革过程中,依据土地及财产状况,把农民划分为地主、富农、中农、下中农、贫农等阶级成分,无偿地把地主、富农的财产没收供贫下中农分配。彻底改变了农村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这种经济性的阶级成分制度不久就变成了纯政治性的阶级成分制度。贫下中农成为农村中的主导阶级,占农村人口10%的地主,富农成了专政的对象。

  为了规范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的建立,1950年2月,政务院颁发了《乡(行政村)人民代表大议组织通则》和《乡(行政村)人民政府组织通则》。1951年4月,政务院又发布了《关于人民民主政权建设工作的指示》。根据这些法律和法令,农村基层政权体制逐步确立起来。1950年至1956年,现在的“村”此时期叫“乡”。

  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撤销了区和乡。

  1961年,第一次出现生产队分青苗“包产到户”的情况。

  总之,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基层政权体制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来,而且组织体系相当严密,依靠了这种严密的组织体系,把农民全面而有效地组织动员起来,取得了剿匪、土地改革和合作化等一系列运动的胜利,使人民民主政权一步步巩固起来。

  2.人民公社时期

  1962年9月,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又通过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案》(即人民公社六十条),进一步确认了生产队作为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的地位。人民公社一般分为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个层次,三个层次的集体所有制及其经营管理为三级所有。三级所有的基础是生产队,即组织生产、劳动和收益分配以生产队为基本单位,土地、牲畜、农具、山林、水面、草原归生产队所有,劳动力归生产队支配,收益分配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在这三个层次上,分别设有公社社员代表大会、生产大队社员代表大会和生产队社员大会,它们分别选举产生三个层次的管理委员会,分别决定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内的重大事情。

  农民与集体组织之间存在着人身依附关系。在人民公社这种体制下,农民生产和生活半军事化,“敲钟上工,集体分红”,当时,《红旗》杂志提出了所谓“三化”,即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

  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大队一般设党支部。大队书记和支部成员属农民身份,一般拿工分补贴。党的组织,一般都高于同级任何其他组织,一切重大事务,包括生产和分配,招工招干和参军,救济粮款发放等,全都由党组织决定。生产大队干部和生产队干部都属非国家行政人员,大都半脱产或不脱产,工作待遇是工分补贴,直接参与生产队的实物和现金分配。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下弓大队与白洲大队合并命名为“火光大队”。

  1968年11月,开始实行“扩社并队”,公社、大队、生产队出现三合一或二合一现象,当时合并情况如下:严家大队和游家大队合并命名为“红旗大队”;五帝大队、厚坪大队和快塘大队合并命名为“反帝大队”;圳上大队和山坳大队合并命名为“反修大队”;下弓大队、陈家大队和贺家大队合并命名为“丰收大队”;江家大队和湖东大队合并命名为“湖东大队”;白洲大队、刘湖大队和排头大队合并命名为“红洲大队”。

  1972年,调整社队,合并的大队又分开,命名又发生改变,其中严家大队命名为“星光大队”,江家大队命名为“锋光大队”。

  3.新时期

  1978年以后,农村中的阶级成分制度亦被取消,以阶级斗争为纲被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所取代,加强了民主和法制建设。

  1981年,生产队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5年,在村一级,生产大队体制彻底解体,被村民委员会体制取而代之,过去的生产大队、生产队分别变成了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村民委员会在法律上不再属于一级行政组织,或者说摆脱了行政组织的特性,变成了一种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它们与政权组织之间是指导和协助的关系,不再有行政求属关系,是民主的、协商的工作方式。农民从该年开始不再向国家交“公粮”,彻底改变了中国几千年“农民完粮”的历史。

  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国家粮食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政策的意见》的通知”(财建[2005]59号)文件,对种粮农民直接进行经济补贴,以鼓励农民种粮积极性。从该年开始至今每户农民都能领到种粮补贴款。

  二、各村校园建设

  1.严家村学校校园建设

  该村小学前身是渭水乡国民学校(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的1956年9月校址设在徐家乡游家村天主教堂。上世纪六十年代,当地政府择校严家村,国家投资在徐家乡严家村新建一幢约600平方米的教学平房。在六十年代末期又将校舍调给徐家人民公社政府办公,徐家人民公社所在地游家天主教堂附属用房改为徐家中心小学校址。中心小学搬迁至游家大队(当时是游家大队与严家大队合并为红旗大队)。

  在调整社队期间,红旗大队拆分为严家大队、游家大队。严家大队在七十年代初投资数千元在严家村中心处建简易校舍300平方米。

  1976年严家大队投资4万元在异地新建一所小学校舍,中心小学校址又设在严家大队。

  2002年投资16万元,新建一幢500平方米的办公楼。

  2007年8月拆除一排旧平房教室,投资20万元,重建一幢500平方米的二层教学大楼。学校整体面貌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校舍建设上,由原来简陋的砖木结构平房改建为水泥混砖结构楼,教室宽敞明亮,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优良的学习环境。

  2012年11月又拆除另一排旧平房教室,投资60万元,重建一幢680平方米的二层教学大楼。校园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校舍总面积1700平方米,围墙校门配套设施完备。

  2.圳上村学校校园建设

  该村小学前身是第三保国民学校(民国时期),校址设在圳上村李氏宗祠。新中国成立后校址仍设在圳上李氏宗祠。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仍在圳上自然村新建校舍。

  七十年代末,在异地(小单自然村)投资近万元兴建约500平方米角尺形状校舍,将完小转移到小单自然村,圳上只作为教学点。

  1989年,在校园建设“六配套”时期,投资1万元扩建120平方米校舍。

  2004年重新选择圳上村中心处,投资40万元,新建了一幢1000平方米的三层教学大楼。

  2006年投资10万元完善学校围墙、校门、水泥操场及附属设施建设。校园占地面积6800平方米,校舍总面积1060平方米。

  3.五帝村学校校园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该村小学校址设在五帝村,1952年命名为五帝中心小学。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投资上万元新建400平方米平房校舍。在1989年“六配套”时期,投资3万元扩建120平方米校舍,同时实现校园建设“六配套”。

  1999年投资30万元在异地(新村)新建了一幢1000平方米的三层教学大楼。除本村学生外,同时接纳厚坪、快塘二个村四、五、六年级学生。校园占地面积2430平方米,校舍总面积1000平方米,围墙校门配套设施完备。

  2012年2月12日,由“深圳零极限传媒有限公司”总裁赵晗先生(江苏省南通市人)捐资60万,在异地兴建“五帝CP希望小学”,校舍建筑面积1060平方米,校园占地面积5亩,围墙校门配套设施完备。同年8月竣工并交付使用。

  4.游家村学校校园建设

  该村小学前身是徐家中心小学,利用天主教堂附属用房作校舍。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心小学搬迁,后改为游家小学,校址在天主教堂旁边,仍利用天主教堂附属用房作校舍,另投资几千元扩建120平方米校舍。

  1989年 在校园建设“六配套”时期,投资2万元扩建150平方米校舍,同时实现校园建设“六配套”。

  2003年投资20万元,在游家村路口新建了一幢800平方米的三层教学大楼。学校整体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来简陋的砖木结构平房改建为水泥混砖结构楼,教室宽敞明亮,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优良的学习环境。校园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校舍总面积980平方米,围墙校门配套设施完备。

  5.下弓村学校校园建设

  该村小学1951年至1968年命名为白弓中心小学(由白洲、下弓两村合办),规模之大,当时属徐家乡第一,校址设在龙王寺内。

  1965年9月由国家拨款,大队委员会补充资金,拆除寺庙重建了一所1000平方米的教学平房。

  1989年投资约1万元对校舍进行维修,同时实现校园建设“六配套”。

  2004年9月,投资40万元在下弓村与陈家村之间,新建了一所1000平方米的三层教学大楼。除本村学生外,同时接纳陈家村高年级学生在此就读。

  2013年8月,投资10万元,完善围墙校门建设。校园占地面积5120平方米,校舍总面积1150平方米。

  6.湖东村学校校园建设

  该村小学前身为“第八保第一国民学校”(民国时期),1961年更名为湖东中心小学,当时政府拨款大队委员会补充资金,在上湖东新建一所三合院平房小学,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

  1996年9月,湖东村投资30万元,择湖东村东面山坡凹处之地,新建一所900平方米的二层教学大楼,同时实现校园建设“六配套”。校园占地面积3350平方米,校舍总面积850平方米。

  2005年,投资6万元对校舍进行全面装修,并有自动冲水式厕所。

  2010年,投资3万元,配备10台电脑等学校办公设备。

  7.刘湖村学校校园建设

  该村原小学位于南城县徐家乡刘湖村中心处,于七十年代初投资近万元创建完小,校舍为角尺形状,结构为砖木平房,面积约400平方米。在1989年“六配套”时期,投资6万元在南面增建两间教室,面积约120平方米,同时对校舍进行全面维修,实现校园建设“六配套”,校舍成为一个三合院。校园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校舍总面积800平方米。

  2003年,江西省计划委员会下乡扶贫,出资60万元,在刘湖村外围新建一幢1200平方米的三层教学大楼,同时村委会投资10万元,实现校园建设“六配套”。校园占地面积达6000平方米,可容纳学生500余人,除本村学生外,同时接纳排头、白洲二个村高年级学生在该村小学就读。校园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校舍总面积1300平方米。

  8.贺家村学校校园建设

  该村小学前身为“第十一保国民学校”(民国时期),校长贺禹。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投资几千元建新校舍,校址设在当时的大队委员会旁。八十年代中期投资近万元在异地新建校舍,面积300平方米。在1989年“六配套”时期,投资数千元扩建60平方米校舍,同时实现校园建设“六配套”。

  2006年投资20万元,在异地重建一幢二层教学楼,面积800平方米。校园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校舍总面积800平方米。

  9.江家村学校校园建设

  该村小学创建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办过短期完小,1982年后办完小至今。该校在六十年代由江家大队猪场改建校舍,六十年代选址彭家沅村,投资数千元新建一幢约200平方米的教学平房,当时办两个复习班(一、二年级,三、四年级)。

  1975年设立完小,投资2万元增建教学用房400平方米。

  在1989年校园建设“六配套”期间,投资6万元,拆除旧校舍,重建一幢约500平方米教学平房,使学校成为三合院,同时实现校园建设“六配套”。

  2006年,投资20万元,重新选址在村委会旁新建一幢约500平方米二层教学楼房。校园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校舍总面积500平方米,围墙校门配套设施完备。

  10.陈家村学校校园建设

  该村小学办学形式基本为初小,只办过短期完小,高年级学生并入下弓小学就读。

  上世纪六十年代,投资1000余元,由大队社间改建约100平方米教学平房。

  七十年代初投资数千元在陈家大队中心处,新建一幢约240平方米的教学平房。

  1989年校园建设“六配套”期间,投资2万元,扩建校舍200平方米,同时实现校园建设“六配套”。校园占地面积900平方米,校舍总面积520平方米。

  2012年,投资30万元,拆除旧校舍,重建一幢约400平方米的两层教学大楼,围墙校门配套设施完备。

  11.厚坪村学校校园建设

  该村小前身为“第二保国民学校”(民国时期),校址设在王坊。新中国成立后搬迁到厚坪村。

  1976年投资几千元新建一幢面积约400平方米的教学平房。

  1982年投资2万元,拆除旧校舍,重建一幢面积约500平方米的教学大楼。

  1989年校园建设“六配套”期间,投资2万元,扩建校舍150平方米,同时实现校园建设“六配套”。

  2006年,旧校舍不用,投资20万元重建一幢面积约500平方米的二层教学楼房。校园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校舍总面积500平方米,围墙校门配套设施完备。

  12.快塘村学校校园建设

  该村小学创办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仅为初小,投资几百元新建校舍约100平方米。

  1983年投资1万余元新建校舍,建筑面积300平方米。

  1989年校园建设“六配套”期间,投资1万元,扩建校舍100平方米,同时实现校园建设“六配套”。校园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校舍总面积450平方米。

  2012年,投资15万元,拆除旧校舍,重建一幢约200平方米的教学平房。校园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校舍总面积200平方米。

  13.白洲村学校校园建设

  该村小学创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当时投资约1000余元,由大队社间改建60平方米教学平房作为校舍。后由于学生数增多,白洲大队将办公用房空出,改为小学校舍,同时投资千元改建校舍。

  1989年校园建设“六配套”期间,投资7万元,重新选址新建一幢面积为500平方米的教学平房,同时实现校园建设“六配套”。

  2011年,拆除旧校舍,投资20万元重建一幢面积约320平方米的二层教学楼房。同时完成围墙校门配套设施。校园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校舍总面积320平方米。

  14.排头村学校校园建设

  该村小学创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校舍由大队办公房改建。

  1989年,按上级校园建设“六配套”要求,投资8万元,重新选址,在排头村外围稻田内划出一块地,新建当时徐家乡小学第一幢二层教学大楼,面积约800平方米,同时实现校园建设“六配套”。

  2009年,又将校舍搬迁至排头新村,投资20万元,新建面积为500平方米的二层教学楼房。校园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校舍总面积500平方米。

  15.山坳村学校校园建设

  该校校址原设在山坳村(山坳水库)口,1975年该村搬迁到对面山旁高处,学校也随着搬迁,同时投资数千元在新村新建校舍约300平方米,围墙校门配套设施完备。

  2004年9月撤销该校,其学生并入圳上小学就读。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