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我素

兴来每独往,世事空自知
个人资料
正文

谁是亚细亚的孤儿?

(2010-05-24 13:07:21) 下一个
罗大佑一些歌词涵义模糊,传达了一种强烈的情绪,却可以有很多歧解。
歌曲《亚细亚的孤儿》写于1982-1983年间,第一次出现是在专辑《未來
的主人翁》中(滾石唱片出版,1983年9月20日发行)。这首歌我喜欢了
很多年,一直没去搞清楚主题的究竟指向。从YouTube,优酷,土豆网上
查找为这首歌配的视频,有无数多的版本。有的是反映弱势群体,有的
背景是灾区孤儿,有的是反战主题。

究竟谁是亚细亚的孤儿?这首歌的意旨,流行的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

1) 最流行的说法,是有关中南半島(印度之那半岛)的难民。即为纪
念1975-1979年间红色高棉在柬埔寨种族清洗中遇难的儿童所作。最有力
的证据是当年这首歌在收入唱片《未來的主人翁》时,在歌名后面加了副
标题‘红色的梦魇,致中南半島难民’。但是,罗大佑后来公开表示,加
入这个副标题,只是一个障眼法,是为了让唱片通过台湾当局的政治审查。
在后来发行的CD中,這个副标题再没有出现过。

2) 这首歌曲1990年被用作反映泰缅国民党孤军的电影《异域》的片尾
曲。朱延平导演的这个电影反响很大,王杰在片尾唱的《亚细亚的孤儿》
强烈传达了电影悲怆的主题。电影的小说原著《异域》作者为柏杨。由于
台湾当局政策暧昧,孤军的后裔在台湾的居留权一直受到台湾社会广泛的
同情。小说《异域》写成于1961-1967年间,早于歌曲《亚细亚的孤儿》。
一个很自然的结论,《亚细亚的孤儿》的创作动因应来源于小说《异域》,
歌曲反映了对流落在泰缅的国民党孤军以及他们的后裔的强烈关注。

纵观罗大佑这个时期的创作,第二种说法也显得过于狭隘。八十年代初
正值罗大佑的创作境界的高峰期,他对历史,社会,和环境问题投入了
极大的关注。《未來的主人翁》的所有作品,都不是一时一事的观感,
而是具有广度和深度的人文大关怀。以此来理解,《亚细亚的孤儿》是
对中华民族历史与未来生存理念的思考。它与《现象七十二变》中的社
批判,《未來的主人翁》中对环境问题的焦虑加在一起,构成了罗大
佑作为时代歌手的最强音。

这个结论可以从台湾历史上这个特殊时期得到佐证。台湾1971年退出联
合国,美国随后于1979年与中国建交。面对被国际社会的抛弃,台湾朝
野对台湾前途一片悲情。而台湾当局因美国断交而启动紧急状态法,终
止一切选举活动,导致朝野剧烈冲突的“美丽岛事件”,给台湾知识份
子以巨大冲击。在这种状态下,罗大佑的《亚细亚的孤儿》可以看成一
首时代的挽歌。《亚细亚的孤儿》歌名来源于台湾作家吳浊流的同名小
说。该小说讲的是日据时期台湾知识份子自身归依的無助感。据说罗大
佑在创作这首歌的时候,曾有人建议改名,以避免与小说重名。罗大佑
坚持这个歌名,更说明歌曲传达的悲情,穿越了台湾的历史。

其实岂止是台湾,岂止是那个时代,岂止是罗大佑。八九年六月那个晚
上,北京大学校园里整夜都有人在唱这首歌。十七年后,台北百万红衫
党反貪倒扁现场也响彻了这首歌。2009年汶川发生地震,在北美华人的
各种赈灾义演中,出现很频繁的也是这首歌。只要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子
孙,无论持什么样的信仰,出自那个群体,无论他们被那种自然和人为
力量伤害,欺骗或欺凌,他们都是亚细亚的孤儿。这首歌像“永远汹涌
着我们悲愤的河流”(艾青语),让我们倾听弱者的哀鸣,考验我们的
良知,唤醒我们的恻隐之心。

2010-05-24

http://www.toredu.org/docs/luodayou01.mp3

附:
亞細亞的孤兒
作詞:羅大佑 作曲:羅大佑 編曲:羅大佑

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
黄色的脸孔有红色的污泥
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惧
西风在东方唱着悲伤的歌曲

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
没有人要和你玩平等的游戏
每个人都想要你心爱的玩具
亲爱的孩子你为何哭泣

多少人在追寻那解不开的问题
多少人在深夜里无奈地叹息
多少人的眼泪在无言中抹去
亲爱的母亲这是什么真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