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Wisewind
在中国古代的哲人先贤中,庄子(庄周)是一个比较有趣的人物。
庄子与老子(李耳),虽然同为道家思想的鼻祖,但他不象老子那样,整天在说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类玄而又玄的话。
庄子也不象儒家学说的宗师,“圣人”孔子(孔丘)和“亚圣”孟子(孟柯)那样,整天板着脸教人怎样“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庄子喜欢说故事(寓言),借故事中的人物来宣扬他的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和辩证法思想,来诠释他的“道”。比较著名的故事有:
《庄生梦蝶》,说的是有一天庄周睡着了,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在空中飞舞,十分快乐,早已忘掉庄周是谁。一会儿醒来,感到非常迷惑不解,不知道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了庄周?最后终于想明白了:不管是庄周还是蝴蝶,都不过是“道”的不同阶段,是“道”的物化而呈现出来的不同形态而已。
《壕梁辩鱼》,说的是庄周与朋友惠施在濠水岸上散步。庄子说:“鱼在水中游来游去,是多么快乐呀!”惠施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很快乐呢?”庄子说:“你也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施说:“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在想些什么,你也不是鱼,自然也不可能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咱们回头想想,你问我怎么知道鱼的快乐时,你已经假定了我是知道鱼的快乐的,你只是在问我是如何知道的,现在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这表现了庄子的急智和诡辩。
《鼓盆而歌》,说的是庄周的妻子去世了,惠施前去吊唁,却看到庄子坐在地上,正敲着瓦盆唱歌。惠施觉得太不象话,就说,“你老伴和你生活了一辈子,现在她死了,你不哭也就罢了,却还要唱歌,这也太过分了吧?”庄子说:“她刚死的时候,我哪能不哭呢?但想想人是由‘气’变来的,‘气’本来存在于混沌之中,连形状都没有。后来变化成形,最后转化为生命。现在她又由生转化到死,但还没有还原成‘气’,我却哇哇痛哭,这不是没有看透生命现象吗,所以就停下来唱歌了。”这体现了庄子“形而下”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一切事物都在运动中,包括人的生死,不过是事物在运动中所表现出的不同形式而已。
但是这些都与“道”的哲学意义有关,与寻常百姓的生活相距未免远了点。
庄子的另外两个寓言,说的却是男女之间的情爱。其中一个,千百年来对中华民族的精神层面影响非常深远。
这个寓言是《庄子 .外物》所说“涸辙之鲋,相濡以沫,相掬以湿”。意思是,两条小鲫鱼被困在干涸了的车辙里面,为了延长对方的生命,两条鲫鱼互相用自己的唾沫去滋潤对方,又抱在一起以保持身体湿润。
在这里,庄子没有说明两条小鲫鱼的性别,但人们认定它们是一对夫妻,并且千百年来被这对夫妻在困境中以生命互相扶持的精神深深感动!
于是,“相濡以沫”就成为夫妻恩爱,共克时艰的最佳写照!
甚至,在绝大多数中国人心目中,“相濡以沫”既然是夫妻恩爱的高度体现,就理应成为夫妻生活的常态!
正因为如此,庄子的另外一个寓言就没有多少人知道了。
庄子的另一个寓言是《庄子·大宗师》所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意思是,对于两条小鲫鱼来说,被困在干涸了的车辙里面,为了延长对方的生命,不惜牺牲自己,用自己的唾沫去滋潤对方,(这样伟大的爱情)固然令人感动!但是如果有幸能够摆脱这个困境,重新回到江湖中去,在那样广阔的水域中快乐地生活,豈不是更好吗?就算那时双方都把对方忘记了,又有什么关系呢?
在这里,“相忘”与中国人传统的爱情观念相悖,于是,庄子的这则寓言就被人们故意遗忘了。
千百年来,人们高度赞扬“相濡以沫”这种美德,不仅仅因为它是夫妻伦常中至高的美德,更大程度上,是因为在乱世远多于治世的中国,多数人往往只求温饱而竟不可得!其处境与“涸辙之鲋”何其相似!在这种情况下,“相濡以沫”竟然成为维系家庭稳定的条件和对夫妻双方的道德诉求!
但是,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就可看出,庄子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并不是说“相濡以沫”这种行为,不如在江湖中“相互忘记”这种行为好。
庄子真正的意思是说:在涸辙之中,即使相濡以沫,最终仍不免干渴而死这种“命运”,不如有幸回到江湖中去,快乐地生活,哪怕最后互相忘记了对方这样的“命运”,对夫妻双方来说要更好些!
其实我们想象一下:对于两条小鲫鱼来说,被困在干涸了的车辙里面,本来已身陷绝境,在自己的生命行将结束之时,还要主动用自己的唾沫去滋潤对方,这样的爱情,美则美矣,但是,这种美,是凄凉的美,是残忍的美,是带着泪光血色的美!
如果还有更好的选择,我们宁可不要这样的美!
这个更好的选择,对于鱼类是回到水草肥美,波光潋滟的江湖中去。
对于人类就是建设和开创符合人性需求的治世盛世!
哲人庄子没有说到,两条小鲫鱼重新回到江湖中去,也可以不必相忘,而仍然相爱相守!
而我,要衷心祝愿天下的夫妻,永远生活在治世盛世!
并且永远相爱相守,相扶相携,不离不弃,莫失莫忘!
---End
谢谢夸奖,我知识仅及皮毛而已.
你好像对老子很有研究,是专家级的人物.
以后有机会,愿能向你请教.
谢谢你的解释.
我得益良多.
谢谢指教!
本人并没有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庄子的精华,本文开头便说,这是老子常说的话。
另外,“无为”确是庄子思想的核心之一,但这不是本文要探讨的主题。
本文想说的,只是庄子学说中与爱情有关的一小部分而已。
一片小文,是不可能探讨庄子的“无为”思想这么大的题目的,您说是不是?
好!那么就跟着你通权达变!嘻嘻!
倒是你明白.
窃以为博主没吸收老庄与老子的精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不是老庄的精华,应该是无为.而老子,却是虚为.至于相濡以沫,是夫妻的道德观.至于爱情,则是一种精神境界.达到了虚实结合的最佳效果,是精神的需求的满足.唉,可遇不可求,看造化了.
至于最高境界是共产共妻,则与原始社会有什么区别?没有精神的共享,实在是痛苦.比动物还不如呢.就好像波大才是人,波小就不是人吗?实在不敢恭维.失敬!失敬!
您“不耻下问”,说明您“虚怀若谷”!本人钦佩!
现将本人所知,和盘托出,应该算是合适的答案了吧:
《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意思是说:桃树长得很茂盛,树上的桃花,开得很鲜艳。“夭夭”是指草木茂盛的样子。“灼灼”本意是光亮,这里可理解为鲜艳。“华”和“花”通用,比如“朝华夕拾”便是一例。
引:"最高的境界就是共产共妻。"
你的思想很先进!
哈哈!
把版主吓到啦.
你提到:《诗经》说“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请问,它的原意是什么?
我是"不耻提问"呀,我的国学基础不行.哈哈!
谢谢指教!
但我并不认为,“将‘涸辙之鲋,相濡以沫’理解为夫妻在困境中以生命互相扶持”便是不尊重庄子的本意,甚至是“以讹传讹,误人子弟”,您言重了。
庄子说“涸辙之鲋,相濡以沫”时,他的本意也许是从道德的角度,泛指人们在困难的处境中应该互相帮助,互相扶持。
但是,“人们”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普天之下,最普遍,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便是夫妻关系。所以,千百年来人们引伸开去,将“涸辙之鲋,相濡以沫”更多地应用于“指夫妻在困境中以生命互相扶持”有何不可呢?又怎能说是与庄子的本意相悖呢?至少,庄子所指的“人们”应该包括人数最多的“夫妻”这个群体吧?
甚至“相濡以沫”这个词,基本上只用来形容夫妻恩爱,患难与共,而不是指普通人之间的关系,这已经是千百年来的事实了,您能说大家都错了吗?
如果是两个同性在那里“相濡以沫”,说不定很多人会怀疑他们(或她们)有“断袖之癖”呢。
所以,做学问不能生吞活剥,而是要通权达变的,您说呢?
引:"谢谢指教!您说得很有道理!"
--===
不敢说是指教,
大家互相切磋,共同进步.
谢谢!
引:"...人应当屏弃仁义礼乐,回归于道德。
庄子实指对于生命的尊重和要道德地对待生命,..."
--===
了解你说的.
以老子的说法,这是高层次的解释"道德",
老子认为道德是比仁义礼更为基本的东西.
高明!!
我认为还是尊重庄子的本意为好。以讹传讹其结果就是误人子弟。
其实你也知道这种后果的。
您的理解也许更接近庄子的本意,属于更高层次-阳春白雪的。
而普通人的理解这就是指夫妻爱情的,虽然这种理解与庄子的本意可能有些距离,属于下里巴人的。但人们就是这么想,您也是无法不是?
这就好像《诗经》说“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后人却说“逃之夭夭”,不但词义不通,而且与原意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
恕在下愚钝,不太理解您的意思!
您这是黑色幽默,还是您真地是这样想的?
谢谢指教!您说得很有道理!
庄子实指对于生命的尊重和要道德地对待生命,并没有指爱情。
然而,有几点要说:
1) 引"庄子与老子(李耳),虽然同为道家思想的鼻祖,"
实际上,老子和道家没有太多关系的!
2) 引:" 在这里,“相忘”与中国人传统的爱情观念相悖..."
这与世界上的爱情观念都相悖!!!
3) 引: "如果还有更好的选择,我们宁可不要这样的美!"
你没有吸收庄子的思想精华啊! ...他对生死...看得很"开".
4) 引: "而我,要衷心...永远生活在治世盛世!"
不要做梦! 治世盛世是在你的心中!!!
5) 改写如下:
"而我,要衷心祝愿天下相爱的人,永远相爱相守,相扶相携,不离不弃!!"
PS,
事实是: 夫妻和爱人有时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