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的北海市毗邻北部湾,是个地级市。1958年时那里还是人民公社,也就是乡一级的政府,是一片渔村。由于挨着海,这里出产丰富的海产品,另有一样比海产品更让北海有名的东西,那就是珍珠。
说起珍珠有个说法,那就是“东珠不如西珠,西珠不如南珠”,也就是说南珠最好。而这南珠,指的就是北海合浦产的海水珠。要问这南珠有多出名?您听说过慈禧入殓时嘴里[
阅读全文]

我在重庆时通过代理服务器登录过几次坛子,可惜大多数情形下只能看,不要能发贴,要不我会直接在那儿把很多“刚出炉”的照片发过来。记得有一位朋友发了个“重庆印象贴”,说重庆拥挤,卫生方面差一些。其实我想,国内哪个城市又不是如此呢?话说回来,重庆这些年变化很大,路修得好多了,车子多而且方便,拥挤的状况大有改观,诸位从我发过的片子上看,即使[
阅读全文]
)
川菜特点是突出麻、辣、香、鲜、油大、味厚,重用“三椒”(辣椒、花椒、胡椒)和鲜姜。调味方法有干烧、鱼香、怪味、椒麻、红油、姜汁、糖醋、荔枝、蒜泥等复合味型,形成了川菜的特殊风味,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美誉。
在烹调方法上擅长炒、滑、熘、爆、煸、炸、煮、煨等。尤为小煎、小炒、干煸和干烧有其独道之处。从高级筵席“三蒸九扣”到大众便[
阅读全文]
到达重庆时上岸的朝天门码头。这里是嘉陵江,长江两江的汇合处,如今已物是人非。。。。。。。。<br><br>)
60十年代中期北影拍了一部故事片《烈火中永生》,那时很多人从这部电影里第一次看到了重庆这个城市,也从这部电影里知道了“白公馆”和“渣滓洞”这么两个地方。
白公馆和渣滓洞我在小学的时候跟着学校去参观过,由于时间久远,是什么样子脑袋里也早已没了轮廓。回国前恰好看了凤凰卫视杨锦麟先生对这两个地方的采访,才又勾起了我再去看看的兴趣,于是回到[
阅读全文]
红卫兵组织成员。死者年龄最小的仅14岁(约五人),最大的则是60岁。 <br><br>文革墓园并不对外开放,平时一把“铁将军”把住两扇铁栅栏大门,在大门右边的墙上,漆有四个大字:文革墓群。虽然墓群与外界只有一墙之隔,但却是阴阳两个世界。<br><br><img src=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070/4553235483_6f34290915_b.jpg border= 0 ><br><br>这就是墓园的大门。<br><br><img src=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454/4553235477_705062ff7b_b.jpg border= 0 ><br><br>刻有“文革墓园”四个大字的幕墙。<br><br>墓园的大门有一人多高,怎么进去呢?网上曾有介绍文章说,如果您不在乎形象,身手也比较矫健,可以试着爬上铁门,翻入墓园。我从来不在乎什么形象,身手嘛也还马马虎虎,正准备翻时忽见门框上涂有厚厚的一层什么东西,定睛一看,他个先人板板的,竟然是半寸厚的凡士林,您翻过去可以,只是这身衣服就不要要了。<br><br><img src=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161/4553235485_ed7d0ffcc0_b.jpg border= 0 ><br><br>涂了厚厚的凡士林的铁门。<br><br>没有法子,我只好隔着铁门的框子捏了几张墓园的内景,然后无奈地下了山。<br><br><img src=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379/4554065264_9938727eac_b.jpg border= 0 ><br><br>靠近大门最近的一座四五米高的石碑,碑顶有“8.15”派的标志,一把火炬。<br><br><img src=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126/4554065266_daee8b429b_b.jpg border= 0 ><br><br>墓道之一。<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022/4554065270_25a6bb137d_b.jpg border= 0 ><br><br>在山脚下隔着3米高的幕墙看到的碑群。<br><br>到了山下,我隔着一个治安亭的玻璃看到一个守墓人的电话号码,用手机一拨,还真通了。我说我想进墓园瞻仰死者,他说不行,除非我是死者的亲属。我瞎诌了一个人的名字后,对方说,你别费劲了,这里埋的500多人的名字我全能背下来,你说的根本就没有这么个人。我心里暗暗叫苦,隔着电话脸就红到了脖子根,心想,我说瞎话都不赶趟,这算是遇上高人了,连守墓的都这么敬业,500多死者居然能把名字全被下来,当年张松记忆力超群,当着曹操愣把看了一遍的曹操大作背了下来,看来我四川人里不乏此天才呀!我问他,那我什么时候再来你放我进去?他说,清明吧,那天全天开放一天。<br><br>到了清明那天我一早又来到了墓园,果然大门开了,扫墓和凭吊死者的人散布在墓园里。由于这天下起了中雨,我没带单反,只在兜里揣了部卡片机。这卡片机开始还好用,后来竟然拍不出片子,全部是空白的,我想可能是被墓园鬼魅的景致吓着了,因为一出了墓园,它又正常了,他娘的。。。。。。<br><br>回家换了单反后我重返墓园,拍下了以下几张:<br><br><img src=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653/4553487339_6d8f476870_b.jpg border= 0 ><br><br>“无限风光在险峰”。幕墙外是一栋居民楼,国内靠着墓地这么近建居民楼,我还是头回见。<br><br><img src=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039/4553487343_b64ab5c1d9_b.jpg border= 0 ><br><br>已看不清字迹的悼文。<br><br><img src=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080/4553487347_92cf3e536a_b.jpg border= 0 ><br><br>墓基已经塌落的石碑。这种“危碑”如不赶快修缮,土地爷一晃悠,谁在旁边谁接着。<br><br><img src=http://farm3.static.flickr.com/2611/4553487351_08fa677665_b.jpg border= 0 ><br><br>念悼文的吊唁者。<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050/4553487353_959843300a_b.jpg border= 0 ><br><br>合葬的红卫兵们。所有墓碑几乎都是合葬式。<br><br><img src=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663/4553487355_fb4a51f85f_b.jpg border= 0 ><br><br>树上挂满了幡布,背景是沙坪天主教堂。<br><br>后记;<br><br>沙坪公园重庆文革墓园原重庆有22座面积和规模与其相仿,但都在文革结束后被推平和炸毁,只留下了这一座。这座的命运也十分坎坷,原先竟然连个院墙也没有,任凭附近农民进墓地盗取碑石回家盖房和搭猪圈。原有位四川人大代表曾上书四川省委,要求平掉这个墓地,后保墓和拆墓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停过。1985年当时的重庆市委书记廖伯康来到墓地背着手转了三圈后下了个“三不”的定论:不拆除、不宣传、不开放。沙坪坝区原文物局书记吴波介绍,沙坪公园附近地理位置好,商业价值高,2005年前后商业开发正如火如荼。当年有开发商要拆墓建房的意见一提出,即遭到众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强烈反对。以后墓园经沙坪区人大投票表决,成了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区政府从财政拨款80万,建了今日的院墙,去年重庆市又把墓园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我为我们的政府有这样的自信感到高兴。文革虽是毒瘤,但那毕竟是我们国家经历过的一段历史,留下和保护原本已经不多的残余证据,对教育和警示后人,告诫人们不要再重搞那样荒唐的事情是十分必要的。。。。。。。。。<br><br><br>下一篇:雨中白公馆。)
要写与坟墓有关的东西了,先来首定场诗压压魂:
往事如烟四十载,
文革武斗源两派,
战火硝烟杀声起,
血雨腥风动地哀,
忍看朋辈成冤鬼,
悲泣荒冢早破败,
青春已随流年逝,
追溯历史时不待。
诸位看官,上边这首小诗不是我的作品,是我一位从事文革资料研究的朋友所作,并被印在了作者名片的后面。这首诗和我要写的这篇小文有何干系[
阅读全文]
红卫兵组织成员。死者年龄最小的仅14岁(约五人),最大的则是60岁。 <br><br>文革墓园并不对外开放,平时一把“铁将军”把住两扇铁栅栏大门,在大门右边的墙上,漆有四个大字:文革墓群。虽然墓群与外界只有一墙之隔,但却是阴阳两个世界。<br><br><img src=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070/4553235483_6f34290915_b.jpg border= 0 ><br><br>这就是墓园的大门。<br><br><img src=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454/4553235477_705062ff7b_b.jpg border= 0 ><br><br>刻有“文革墓园”四个大字的幕墙。<br><br>墓园的大门有一人多高,怎么进去呢?网上曾有介绍文章说,如果您不在乎形象,身手也比较矫健,可以试着爬上铁门,翻入墓园。我从来不在乎什么形象,身手嘛也还马马虎虎,正准备翻时忽见门框上涂有厚厚的一层什么东西,定睛一看,他个先人板板的,竟然是半寸厚的凡士林,您翻过去可以,只是这身衣服就不要要了。<br><br><img src=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161/4553235485_ed7d0ffcc0_b.jpg border= 0 ><br><br>涂了厚厚的凡士林的铁门。<br><br>没有法子,我只好隔着铁门的框子捏了几张墓园的内景,然后无奈地下了山。<br><br><img src=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379/4554065264_9938727eac_b.jpg border= 0 ><br><br>靠近大门最近的一座四五米高的石碑,碑顶有“8.15”派的标志,一把火炬。<br><br><img src=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126/4554065266_daee8b429b_b.jpg border= 0 ><br><br>墓道之一。<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022/4554065270_25a6bb137d_b.jpg border= 0 ><br><br>在山脚下隔着3米高的幕墙看到的碑群。<br><br>到了山下,我隔着一个治安亭的玻璃看到一个守墓人的电话号码,用手机一拨,还真通了。我说我想进墓园瞻仰死者,他说不行,除非我是死者的亲属。我瞎诌了一个人的名字后,对方说,你别费劲了,这里埋的500多人的名字我全能背下来,你说的根本就没有这么个人。我心里暗暗叫苦,隔着电话脸就红到了脖子根,心想,我说瞎话都不赶趟,这算是遇上高人了,连守墓的都这么敬业,500多死者居然能把名字全被下来,当年张松记忆力超群,当着曹操愣把看了一遍的曹操大作背了下来,看来我四川人里不乏此天才呀!我问他,那我什么时候再来你放我进去?他说,清明吧,那天全天开放一天。<br><br>到了清明那天我一早又来到了墓园,果然大门开了,扫墓和凭吊死者的人散布在墓园里。由于这天下起了中雨,我没带单反,只在兜里揣了部卡片机。这卡片机开始还好用,后来竟然拍不出片子,全部是空白的,我想可能是被墓园鬼魅的景致吓着了,因为一出了墓园,它又正常了,他娘的。。。。。。<br><br>回家换了单反后我重返墓园,拍下了以下几张:<br><br><img src=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653/4553487339_6d8f476870_b.jpg border= 0 ><br><br>“无限风光在险峰”。幕墙外是一栋居民楼,国内靠着墓地这么近建居民楼,我还是头回见。<br><br><img src=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039/4553487343_b64ab5c1d9_b.jpg border= 0 ><br><br>已看不清字迹的悼文。<br><br><img src=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080/4553487347_92cf3e536a_b.jpg border= 0 ><br><br>墓基已经塌落的石碑。这种“危碑”如不赶快修缮,土地爷一晃悠,谁在旁边谁接着。<br><br><img src=http://farm3.static.flickr.com/2611/4553487351_08fa677665_b.jpg border= 0 ><br><br>念悼文的吊唁者。<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050/4553487353_959843300a_b.jpg border= 0 ><br><br>合葬的红卫兵们。所有墓碑几乎都是合葬式。<br><br><img src=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663/4553487355_fb4a51f85f_b.jpg border= 0 ><br><br>树上挂满了幡布,背景是沙坪天主教堂。<br><br>后记;<br><br>沙坪公园重庆文革墓园原重庆有22座面积和规模与其相仿,但都在文革结束后被推平和炸毁,只留下了这一座。这座的命运也十分坎坷,原先竟然连个院墙也没有,任凭附近农民进墓地盗取碑石回家盖房和搭猪圈。原有位四川人大代表曾上书四川省委,要求平掉这个墓地,后保墓和拆墓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停过。1985年当时的重庆市委书记廖伯康来到墓地背着手转了三圈后下了个“三不”的定论:不拆除、不宣传、不开放。沙坪坝区原文物局书记吴波介绍,沙坪公园附近地理位置好,商业价值高,2005年前后商业开发正如火如荼。当年有开发商要拆墓建房的意见一提出,即遭到众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强烈反对。以后墓园经沙坪区人大投票表决,成了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区政府从财政拨款80万,建了今日的院墙,去年重庆市又把墓园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我为我们的政府有这样的自信感到高兴。文革虽是毒瘤,但那毕竟是我们国家经历过的一段历史,留下和保护原本已经不多的残余证据,对教育和警示后人,告诫人们不要再重搞那样荒唐的事情是十分必要的。。。。。。。。。<br><br><br>下一篇:雨中白公馆。)
要写与坟墓有关的东西了,先来首定场诗压压魂:
往事如烟四十载,
文革武斗源两派,
战火硝烟杀声起,
血雨腥风动地哀,
忍看朋辈成冤鬼,
悲泣荒冢早破败,
青春已随流年逝,
追溯历史时不待。
诸位看官,上边这首小诗不是我的作品,是我一位从事文革资料研究的朋友所作,并被印在了作者名片的后面。这首诗和我要写的这篇小文有何干系[
阅读全文]
。<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001/4549737525_652587202d_o.jpg border= 0 ><br><br>3.抗战前的七星岗街景。<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009/4550309336_f50b17b07b_o.jpg border= 0 ><br><br>4.容祖儿也到过七星岗?<br><br><img src=http://farm3.static.flickr.com/2756/4550309338_575e8126d4_b.jpg border= 0 ><br><br>5.七星岗的某时尚精品屋。<br><br><img src=http://farm3.static.flickr.com/2792/4550309344_757f49d727_b.jpg border= 0 ><br><br>6.七星岗熙攘的街景。<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066/4550309350_973158ef44_b.jpg border= 0 ><br><br>谢谢观看!下一篇《文革墓群》。)
这次回去有意积攒了些严肃类型的素材,写点这方面的东西不怕烧无米之炊了。但素材一多也容易东一郎头,西一棒子,没有重点,不知从哪里下手。今日得见“中南美洲”坛的封面贴《张献忠杀人考》一文,文中提及八大王张献忠历史上曾在重庆杀人如麻,我于是便想若以这个题目为开头整理它一篇小文有可能是不错的。
过去我老人家曾很多时候在坛子上写过有关北京历[
阅读全文]
代理器仍然很不稳定,不知明天命运如何,得过且过吧。。。。。。[
阅读全文]
^2 x 3.14 =0.92立方英寸。<br><br><img src=http://farm3.static.flickr.com/2682/4444035469_8b1ebc945c_b.jpg border= 0 ><br>卧室窗户看出去的Cascade山脉。<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015/4444035473_7003474363_b.jpg border= 0 ><br>前院一角和驶过的汽车。<br><br><br>)
做这个事我觉着挺有意思,把它贴出来让大伙瞅瞅。
前不久我又买了一栋房子。这栋房子不错!面积大,占地也大,地的面积近2万尺,LD有意把地分出来再盖一栋,当地主老财,这是后话。房子后院有游泳池一个。在加州,有个游泳池的房子不算什么,但在华州这就是一个房子的亮点,加上这栋房子的所在地水费每月固定,用多用少都是一个价,用泳池费水的缺点于是也荡[
阅读全文]
我小时候赶上过看老北京天桥的庙会。那时候逢年过节天桥热闹极了,卖各种年货、吃食儿、玩艺儿的小摊小贩很多。还有各种杂耍,玩摔跤的、耍刀弄棍的、拉洋片的、斗鸡斗鸟的、耍中幡的、变戏法儿的,想什么有什么!天桥庙会里的拉洋片给我留下过深刻的印象。那玩艺的道具是一个四周安装有镜头的木箱。箱内装备数张画片(也叫洋片儿),再使用灯具照明。表演时[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