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十 《新观察》火了50年代《新观察》搬了两次家,从沙滩搬到东四北大街,从东四北大街搬到北长街。东四的房子是一幢建于20世纪初的白色小洋楼,马路对面有一家湖南馆子,那里的银丝卷很好吃。搬到东四以后,《新观察》火起来了,发行量上升很快,超过20万份,在期刊中排名第二,仅次于韦君宜的《中国青年》。《新观察》又是赚钱的刊物,在50年代,几乎所有的刊物[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8)

九 王府井和琉璃厂父亲不喜欢逛公园,看风景,除了看戏看电影,他只喜欢去两个地方:王府井和琉璃厂。逛王府井主要是东安市场,后来有了百货大楼。街上还有一些有名的店铺,如“盛锡福”是卖帽子的,“雷蒙”是卖男装的,“造寸”是卖女装的,“中央普兰德”是洗衣服的。当年的东安市场是木结构的房子,中间的通道有天窗,两边是店铺。[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6)
我在拙作《清泉石上流》中曾经描写到著名漫画家丁聪,他是我的父执,在50年代,他一日三餐在我家吃饭。下面的一段是关于鲥鱼的: “小丁叔叔因为怕刺而不吃鱼,但是他吃鲥鱼,价钱最贵的鱼。父亲说,小丁,鲥鱼刺最多,你偏要吃。小丁叔叔说,在《新华字典》里,鲤鱼鲫鱼鳊鱼鳜鱼,所有的鱼,只写‘肉可食’,唯有鲥鱼写‘味鲜美’,所以我只吃[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八 小丁叔叔《人民画报》副总编辑丁聪住在我家前院,他家只有一间屋子,只有他一个人。丁聪人称“小丁”,他的爸爸也是上海漫画家,人称“老丁”。小丁叔叔画上的签名是“小丁”二字,直到九十高龄。小丁叔叔个子不高,四方脸,戴一幅黑框眼镜,总是满脸堆笑的样子,也喜欢和小孩子玩。他和我们一起从上海到北京,在我家吃饭,衣服由我家保[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云腿的妙处我十岁的时候,我家住在北京西城的北长街。那一年云南女作家季康到北京来,母亲招待她住在家里。季康送来几罐云腿罐头非常好吃。父亲很喜欢云南火腿,认为比他老家浙江的金华火腿好很多。季康除了带来云腿罐头还有鸡枞,是一种产于云南的野生蘑菇,也很好吃。中国的火腿有许多种,如江西安褔火腿、江苏如皋火腿、云南诺邓火腿,但是最有名的是金华[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0)

七 奶奶、姑姑、叔叔和哥哥 爷爷去世以后,爷爷在上海的一家人,生活便成了问题。奶奶是父亲的继母,生了我的五个姑姑和一个叔叔。奶奶一家七口人到北京打找父亲。奶奶只比父亲大六岁,矮矮的,慈眉善目,皮肤非常白,像个奶油做的面团。奶奶有六个孩子,最大的大姑17岁,最小的小叔7岁,只比我大一岁。父亲于是着手安排,先把奶奶送进人民美术出版社当编辑[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六 安徒生童话母亲的丹麦之行带给孩子们两样礼物:好吃的巧克力和好听的安徒生童话。巧克力是在苏联买的,在我们大吃一顿之后,父亲把巧克力藏起来,每天拿出几颗。他是这样说的:巧克力被小耗子偷去,这几粒是我用小木棍从耗子洞里掏出的。父亲每天都能掏出几颗巧克力,直到我发现了“耗子洞”。在我很小时候,母亲开始在床上讲故事。最早是“羊群[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五 参加世界妇女大会母亲1953年随中国妇女代表团到丹麦参加世界妇女大会。代表团的团长是蔡畅,团员有张晓梅、陆璀、雷洁琼、白朗、瞿希贤。母亲在2000年的一篇回忆文章中这样写道:“一九五三年夏天,饶漱石夫人陆璀到编辑部来找我,要我随全国妇女代表团出国,到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参加世界妇女大会。我没有出过国,当然很高兴。再说丹麦是童话家安徒生的故[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四 育才小学和天桥游乐场 1951年的国庆节,早上,我听说母亲要去天安门,死活要跟去,追到大门口,在街上打滚哭闹。母亲没办法只好带上我,从北长街走到南长街走到长安街走到三座门,过了几道岗,在观礼台下面停下了,带小孩是不能上观礼台的。于是我拉着母亲的手站在长安街边,站了几个小时,看完阅兵式和游行。那时候骑兵很多,一排排的马队,一排排闪亮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7)
前几天发了一篇《中国菜的精髓》,引起网友的兴趣。有评语云,博主懂得美食,看来只会吃,不会做。故而作此小文,亮一亮做菜的本事。 上世纪50年代初——那是60多年以前了,北京“二流堂”的艺术家经常在周末聚歺,当然是挑北京城最好的馆子。前文说到的位于菜市口的“谭家菜”,是众口一辞的好地方,价钱也是最贵的,每客10元(旧币十万元)[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0)
[<<]
[16]
[17]
[18]
[19]
[20]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