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三十七 提审周扬从大连回到北京,工程物理系的丁正明约我参加批判“文艺黑线”的写作班子,这个写作班子由几所高校学生组成,地点在中央音乐学院。写作班子分成几个小组,各有选题,出版一本批判“文艺黑线”和权威人物的书,这本书由“中央文革小组”审定。我的小组选题是“茅盾”。文艺界知识界的所有权威都在被批判之列,毛泽东的口[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5)
三十六 大串联8月18日,毛主席在天安门第一次接见“红卫兵”,林副主席发表讲话,将“造神运动”推向高峰。此后,毛主席多次接见学生,而北京的学生走向全国。八月底,我和建零班六七个同学离开北京,参加“大串联”,第一站到哈尔滨。短短两个月时间,政治局势和我们的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每一个大学生激情澎湃,对文化大革命充满向[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5)

三十五 “造反有理”1966年5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师聂元梓等人贴出一张大字报,批评校长陆平先生,揭开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这一年上半年,我专注的事情不是学业,不是政治风潮,也不是文学,而是足球。这一年,我入选北京高校足球队,准备参加暑期在西安举行的全国高校足球比赛。北京高校队由石油学院和清华两个学校组成,主教练是清华水利系青年教师关[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三十四 《解佩令》上大学以后,我的寒暑假还是在沈阳过的,每一次去东北都到唐山看望父亲。文革前的几年,辽宁的文艺界在毛泽东“两个批示”的指导下一次又一次地整风,政治形势日渐严峻。“各种艺术形式——戏剧、曲艺、音乐、美术、舞蹈、电影、诗和文学等等,问题不少,人数很多,社会主义改造在许多部门中,至今收效甚微,许多部门至今还是[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5)

三十三 清华园1964年8月的一天,我在沈阳接到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那天中午我们在少帅府的地下室吃饭,那里是作协的食堂。大家为我鼓掌庆祝,许师傅特别为我做东北烧茄子。十年前许师傅是“东北王”高岗的厨师,有几样绝活儿。我的大学生活开始了。八月底,我到清华报到,住进二号楼。我遇到的第一个室友叫那向谦,毕业于北京男八中,有点儿故作深沉;又[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7)

三十二 《思想列传》1964冬天,高中的最后一个寒假,我没有回家,在学校准备高考。我决定报考清华大学。当时有一个说法,即清华大学看重成绩而不大看重家庭成分,传说一个考生的父亲因“反革命”罪被“镇压”,仍被清华录取,有点不可思议。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是高等教育部部长,敢于实行特殊政策,对于家庭有问题的考生鼓舞极大。我的班主任老师名[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8)

三十一 《鸭绿江》杂志从唐山到沈阳,母亲的心情比父亲好很多。母亲说:“刊物在改版,搞了一批封面设计,你来看看!”母亲提议将《文艺红旗》更名《鸭绿江》,得到大家赞同。鸭绿江发源于长白山,是中朝边境一条美丽的江。名字起得好,鸭绿江、松花江、澜沧江,都是好听的名字。我到编辑部,大图版上粘贴十几幅图样,是从全国征集来的封面,有翻腾的江[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7)

三十 唐山麻糖和棋子烧饼 这一年,从上面悄悄传出可以为部分右派平反甄别的消息。母亲说,作家俞林写了万言申诉书递上去,他高兴地对母亲说,平反的事就在眼前了。又传出将为冯雪峰平反的消息。可是不久,平反化为泡影,毛泽东重提阶级斗争,而这正是由冯雪峰的申诉材料引起的:国家机关党委的内部刊物《宣教动态》上写到准备为冯雪峰平反,毛泽东于是写了[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二十九 住进少帅府1962年和1963年发生了许多重要事情。在国内,大饥荒接近尾声,农业生产渐渐恢复。“七千人大会”在北京召开,毛泽东对经济问题作自我批评,随后他提出“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反击刘少奇。谁也没有想到,毛泽东的好斗性格导致几年后一场惊天大内乱。在国际上,中苏两党公开论战,社会主义阵营彻底瓦解;古巴导弹危机使冷战达于极[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二十八 张仃的儿子1962年春天,父亲母亲和小妹妹准备先去沈阳,我和胡小米、胡小林要等到放暑假。临行前父亲叫我到张仃叔叔家。他怕张仃不认识我,写了一张字条,“命小犬往拜”,叫我去拿几条香烟。张仃没有划右派,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享受“特供”待遇。在“大饥荒”时期,“特供”是按级别严格划分的。父亲与张仃相识于延安,19[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
[16]
[17]
[18]
[19]
[20]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