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妞

土生土长北京老妞,深爱北京,熟悉北京。
博文
炸豆腐”与“炸丸子”,都是老北京小吃。其实这两种小吃,过去北京人把它们统称“炸豆腐”。因为过去有专门卖“炸豆腐”的,也有专门卖“炸丸子”的,更多的小吃店和那些摊车、固定摊位,都是把“炸豆腐”、“炸丸子”一锅煮。现在,那些卖这种小吃的摊车和摊位已消逝多年了,穿街走巷的摊车和在胡同里、街头巷尾的摊位,[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6)
(2016-06-21 22:52:58)
苏造肉是北京传统风味小吃,据爱新觉罗·溥杰先生的夫人嵯峨浩所著的《食在宫廷》介绍,乾隆四十五年(1780),清高宗乾隆巡视南方,曾下榻扬州安澜园陈元龙家里。陈府家厨张东官烹制了很多菜肴,乾隆十分喜爱。后张东官随乾隆入宫,曾在热河行宫主料御膳事。乾隆喜食味厚之物,张东官用香料(分四季不同数量配制)烹制猪肉,因张是苏州人,故这道肉菜就称[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2016-06-21 00:24:13)
白水羊头可称之为老北京的闲食了,说是“闲食”是因为它实在算不得正餐,充其量就是道“小菜儿”。 老北京吃得起羊头肉的也不是一般人家,起码家里得趁几个子儿,而卖羊头肉的有坐商也有游商,坐商自不用说,就是坐店经营,除了羊头肉还会有其他菜肴,游商则是走街串巷的只卖羊头肉,他们或游走胡同去宅门儿前吆喝,或去澡堂子、戏园子、窑子周围[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6)
(2016-06-19 22:50:18)
提起北京的老字号饭馆“都一处”,人们立刻会在头脑中闪过“北京都一处烧麦馆”的概念。因为多年来,人们的头脑中已牢牢树立了“都一处”的主营食品就是烧麦,而多年来“都一处”也确实主要经营“烧麦”。其实,我认为这样理解和定位“都一处”的主营食品,,无论从该饭馆的发展历史和经营的食品看,起码是不全面的。 开业[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6-06-16 23:27:45)
现在,不少人把老北京小吃“豆腐脑”和“老豆腐”混为一谈,把它们说成是同一种小吃,这是不对的。而媒体或“专家”的误导,更是起到负面儿作用。如那部影片《夕照街》中,由已故著名电影演员陈强扮演的一位大爷,在改革开放后开店卖“豆腐脑”,而且影片中还借一位邻居的话,赞美这位大爷豆腐脑做得好。可是影片中一位群众角色在买豆腐[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爆肚是北京风味小吃中的名吃,最早在清乾隆年间就有记载,多为回族同胞经营。北京比较有名的有天桥的爆肚石,东安市场的爆肚王,后门的爆肚张,前门门框胡同爆肚冯,东四牌楼爆肚满,朝阳门爆肚钱等。后来王家和冯家都在东安市场开了店,买卖做大了,除了爆肚,还经营涮羊肉和其他教门菜,也有了自己的字号。爆肚满却始终用“爆肚满”的字号。
“爆[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8)
现今东四北的几条胡同形成于元代,其中东四三条至八条胡同,街巷严格遵循元代大街宽24步、小街宽12步的规矩建造。当年街区内胡同排列整齐,四合院布局规整,呈现了完整的“鱼骨式”的胡同肌理。 东四地区在元代是全城三大商业中心之一,到了明清依然繁华不减,老字号店铺鳞次栉比。东四三条胡同处于整个东四地区的中心地带,当年叫东四牌楼三条胡同,承[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6-06-13 18:53:38)
寸劲儿(发音cùnjìr)寸劲儿”就是“巧劲儿”,也是凑巧、碰巧。 冲嘴儿(chongzur)也写作“冲盹儿”。形容打瞌睡,多指坐着的时候耷拉着脑袋睡着了,一般指坐在一处闭眼小憩。 才刚是北京人爱用的句式,而不像通常所说的“刚才”才刚鸳鸯送了好些果子来,都湃在那水晶缸里呢 菜了:完了。 “死菜了”
村儿---管撮出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6-06-12 18:53:40)
B 拔尖儿:争强好胜 拔凉拔凉的(baliángbaliángdè)夏天用刚打上来的井水浸泡瓜果使瓜果降温适口,就叫“井拔凉!”。就是形容“透心凉!人伤心过度彻底失望的痛苦心情也可说胸口“拔凉拔凉的!”管替人拔创---管替人出头叫拔创 拔塞子:指放屁 拔橛儿的最不长眼的人“人家偷驴你拔橛儿” 拨(ba一声)揦(la轻声):翻动[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6-06-11 23:50:35)
腌拉巴臜(ālābàzā)“腌臜(读音:阿'第一声’砸'第四声’)”表示一个人很邋遢,或形容一个角落很肮脏,加上了“拉、巴”成为“腌拉巴臜”就显出了对于很脏的人和事的一种鄙夷与嘲笑! 碍事儿:不方便 爱小-管小偷,贼人俗称“小利!”。“爱小”形象的形容喜欢贪小便宜或者偷偷摸摸的不良行为。 挨又读捱,[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16]
[17]
[18]
[19]
[20]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