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博文

(EmilyDickinson,1830–1886) ------------------------------------------------ 译记: 狄金森故居二楼西南角是她的房间。站在那里时,我不禁记起了这首诗(还有“在我窗前能看到的风景”,Fr849)。当时还在想,狄金森写的是哪个窗子,朝南还是朝西?左边还是右边?哪个窗外是这首诗里的苹果树,哪个窗外是那另一首诗里的松树? 该诗前三节描绘了一个日[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EmilyDickinson,1830–1886) ------------------------------------------------ 译记:继续和狄金森一起在十月告别夏天。 诗人说夏天有两个起点,即六月时热闹地开始到来,和十月时优雅地开始离去。 随后断言夏天离去时或许比到来时更加美好(这几乎就要隔了一个地球和千年时光去响应诗豪的“我言秋日胜春朝”)。 最后一节内连用了三个“永远&r[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6)

(VictorHugo,1802-1885) ------------------------------------------------ 译记: 第二次拜访狄金森故居后,重读了一些她的诗作以及我的翻译尝试,也重温了读狄金森时经常遇到的词句歧义、多种解读之妙趣。 今天偶然翻读到这首维克多·雨果的情诗,如歌谣般起兴咏叹,平易明白,无需解读。轻松地欣赏原诗优美的韵律,倒也是读诗的另一种愉快。 ------------------[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7)

(与富春江南博友漫聊另一首狄金森时,想到了这首小诗,就把译文找了出来。) (EmilyDickinson,1830–1886) 0913.一个人可能会说出一句 (美)狄金森 舒啸译 一个人可能会说出一句- 本身-波澜不惊的话 但是却把导火索提供给了 休眠状态的火花- 让我们行事时-带着巧技- 让我们交谈时-谨慎留意- 火药在烈火中燃烧之前- 就存在于木炭里。 [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7)

(昨天贴的那首狄金森很是苍凉,贴一首可以解读为情诗的狄金森来“平衡”一下。) (EmilyDickinson,1830–1886) ------------------------------------------------ 译记: 狄金森的师友托马斯·希金森(ThomasHigginson,1823–1911)出身显赫,早年曾为牧师,南北战争期间曾在南卡罗莱纳第一志愿军团担任上校,这是一个主要由逃亡奴隶们组成的军团,美国最早[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1)

(EmilyDickinson,1830–1886) 译记:虽然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无法确定,但是一般认为是她晚期作品之一。 这首短短八行小诗的诗意很是哀婉凄绝。 首句谜语一般讲她的生命结束之前已经“结束”过两次了。读到后面我们知道,狄金森是在讲她曾经经历两个事件,令她觉得如同死亡一般。 接下来诗人在疑问,是否她还会经受第三次“结束”。[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5)
(2019-09-25 05:50:06)

巴黎散记:漫步蒙马特 舒啸 先先后后有“文青”朋友来巴黎,向他们推荐了蒙马特高地。下面是建议的漫步路线。遵另一位朋友吩咐,贴在这里。 一百多年前的巴黎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文学艺术中心,而蒙马特(Montmatre)与蒙帕纳斯(Montparnasse)一北一南、右岸左岸,是艺术家、文学家、诗人们聚集的地方之一。至今艺术气息浓厚。 到蒙马特高地可以乘地铁[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0)

(EmilyDickinson,1830–1886) ------------------------------------------------ 译记: 1.这是首咏蟋蟀的诗。 2.蟋蟀的鸣声先是在夏日的百鸟鸣啭中显得微不足道,慢慢地成为固定的背景(“习俗”)音乐,而终于在正午的太阳已经偏低、不再咄咄逼人--也就是秋意渐起时,成为代表了季节的挽歌。正像另一首狄金森捕捉到的“无法察觉”,从孱弱、“不起眼&[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6)

(EmilyDickinson,1830–1886) ---------------- 译记:这首诗为狄金森后期作品。 第一行特别强调着“here“(某地或某时)。就在“here”,诗人充满活力、快乐的夏日骤然止歇。这个”here“,打破了正常的季节更迭。此后,无论在何地、无论与何人,秋日的成熟丰收对于她不再具有任何意义。她的余生只是漫漫刑期般的冬日。 第二节开始两行[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0)

(WallaceStevens,1879–1955)
------------------------------------------------------------------------------------------------------ 译注:华莱士·史蒂文斯曾在哈佛求学,后担任过记者。在父亲劝说下,转读法律,进入大保险公司成为职员,终至高管。一边过着优渥舒适的高级白领生活,一边成为现代诗歌重镇,是获得菲尔兹诗歌奖的保险公司副总裁。这在大诗人中可称罕见。
著名评论[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0)
[<<]
[16]
[17]
[18]
[19]
[20]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