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玉米穗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博文

八十年代初在国内上映的还有两部令人印象深刻的电影是《华丽的家族》和《金环蚀》。这两部电影都是揭露日本上层社会黑暗腐败的作品,结构宏大,视野开阔,人物众多,关系复杂,情节跌宕起伏出人意料,让人看后久久难以忘怀。《华丽的家族》是根据日本著名作家山崎丰子的同名小说改编的。这部小说是一部名著,被多次改编搬上影视屏幕。作品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八十年代后,国内陆续上映了多部日本电影。其中不乏著名的优秀电影。比如《人证》,《砂器》,《诱拐报道》等,这些电影都是根据日本著名推理小说家森村成一,松本清张的小说作品改编的。 《人证》讲述一个著名的女时装设计家八杉恭子在光鲜外表遮盖之下实际不堪的生活悲剧。她在战后生活在社会底层时,曾与一个美国大兵黑人生育一个混血儿子,后时光辗转,[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2)

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是另两位在中国广为知晓的日本演员。《绝唱》是他俩主演的最早在中国上演的电影。那部电影讲述两个出身贫富差异悬殊的男女青年的凄绝爱情故事,电影结局是男主角与死去了的女主角举办婚礼。《绝唱》并不似《望乡》《追捕》般在中国引起轰动,但主演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迅速声名鹊起,在中国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山口百惠除了出演电影电视,[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日本电影为中国观众所熟悉是到了七十年代末了。文革之中曾有几部所谓“批判电影”在小范围内部上映,那里面有《山本五十六》,《啊,海军》之类。对于普通观众的中国人,通过银幕看到的所谓日本人形象就是国内电影《地道战》里的山田大队长,《平原游击队》里的松井队长那样的由中国演员扮演的漫画式日本鬼子形象。七十年代末,忽然上映了三部日本电影,[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4)
(2023-01-24 09:03:10)
理发,上海话叫剃头。儿时我住的那一片,人们不说上海话,都说普通话,大人们说到理发就是说理发,而小孩子却都叫理发是剃头,如果说理发,便好像有点一本正经装大人的味道,说不定会遭嘲笑的。我小时候很讨厌剃头,觉得新剃头很难看,除了头顶留下一片黑色头发之外,头两侧和后脑勺青白色头皮裸露,两只耳朵犹如招风耳般支棱起,镜子里看宛如换了张脸似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6)

你方唱罢我登台,阿尔巴尼亚电影在中国影坛独放异彩数年之后,逐渐被罗马尼亚电影替代,终至销声匿迹。罗马尼亚电影最初在中国上映的大概是《多瑙河之波》。那个电影讲述一个具有爱国心的船老大,在一个实际身份为地下工作者的水手的鼓动和配合下,将运载的武器交付给游击队的故事。《多瑙河之波》的上映,给当时国内观众带来不小的视觉和心理冲击。那电影里[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阿尔巴尼亚这个不起眼的欧洲小国现在在中国很少被人提到了,曾几何时却被誉为欧洲一盏明灯,是中国为数极少的铁杆兄弟。当时阿尔巴尼亚领导人恩维尔霍查的大名在中国广为人知,逢遇“五一”国际劳动节,“十一”国庆节之际,在北京庆祝游行的队伍里高举着的马恩列斯毛的大型肖像牌中居然还夹杂着个不太熟悉的欧洲人肖像,那就是中国人民的兄弟加朋[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9)
老杨考过驾车笔试后,立马去考路试。他考笔试考了三次,好歹第三次合格了;考路试却困难重重百般不顺利,一连考了十次,硬是通不过。每次失败,他说,没关系,下次再考,有志者事竟成,总会通过的。可还是一次次地失败。他手脚动作不协调,脑子传达指令,手脚执行不到位。他让我坐他车里陪他练车,坐他车提心吊胆,随时有大祸临头的感觉。手不由自主地紧紧抓[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5)
杨有理是我刚来加拿大时的邻居,我们叫他老杨——听着像《智取威虎山》里杨子荣的称呼。老杨来自西安,来加拿大前是某家大型钢铁企业里的副总工程师。他弟弟是一个私企老板,通过老杨的关系,做钢材生意,赚了一些钱,老杨夫妻俩带一小女孩来加拿大移民,他弟弟拿出十万元加币给老杨,说,到了加拿大一时半会儿找不到工作,可以先凑合一阵。老杨拿他弟弟[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0)
(2022-12-31 11:20:40)
华人超市里来了个新员工,店长问他,小金,你想去哪个部门啊?新员工说,无所谓,是金子到哪里都发光,哪个部门都成。店长说那就去杂货部上货吧,那里缺人手。于是杂货部就多了个人手。然而没几天杂货部主管找店长抱怨说,嘿,老板,我这里要干活的,不要吃闲饭的。你弄来的这个“大金山”愿去哪里去哪里,我不要。店长问他怎么了,主管说,那个大胖小子[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
[11]
[12]
[13]
[14]
[1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