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博文
藤本 HYCC(芝哥)LAW毕业,基本是HY. 2年或者更长时间CircuitCourtclerk,尤其是2nd,3rd,DCCircuits。有些人需要先到trialcourt先做clerk,才能申请到这几个关键circuit的clerk位子。一做circuitcourtclerk,马上申请最高院clerk的位置,因为高院一般提前两年招生。 终于到高院了,工作一年。 去最好的privatepractice干若干年。 然后或许去教几年书,或许到政府部门干几年。 运气来了,45[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8-08-03 12:10:15)
既然这个坛无腾不欢,每贴必藤,那就说说哈弗大学的案子。
哈弗请了一个叫DavidCard的Cal经济学教授,审查了6年的admissionsdata,搞了个数学模型,然后写了个expertreport,卡德教授结论:没有种族歧视。
原告SFFA请了一个叫PeterArcidiacono的Duke经济学教授,审查了这6年的admissionsdata,搞了个数学模型,然后写了个expertreport,阿奇教授结论:哈弗大学的对申请人的personalratingisbiased.[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我记得当时你我的分歧在于是否需要一个足球的infrastructure,才能有足够数的球员达到顶尖水平。我的意思当时是:是。现在还是:是。
象冰岛这样的小国,可以在短时间内训练出20个传代射都达到90分的,但是训练不出1个传带射三项都达到98分的,就是因为没有infrastructure,即没有从小到大的训练体制来implement和enforce这样的训练。
美国的青少年足球,在高水平的俱乐部确[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或许你可以说如果没有其他职业联盟,所有的体育天赋都集中到足球上。但是,美国有足够多的顶尖体育尖子在踢足球,并且在高中的年龄段在最高水准的球队踢,即UnitedStatesDevelopmentAcademy.全国现在有100多个。
美国足球的问题,不是没有talent,而是从小训练哲学不对,根本问题是没有足够多的对足球这个项目有足够的理解的grassrootscoaches.这就影响到大批大批有足球talent的儿[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8-07-06 20:02:11)

最自然的风貌当然就是这样了。 如果正好是国庆,说不定沙滩就被打扮成这样了。 还有美女点缀。 经常有风筝飞舞。 建筑师可以大显身手,留下作品无数。 好像马上会有暴雨。 风云飘过,海滩就像寂静的战场。 [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8-05-20 19:35:17)

傍晚,看女孩不忙,为了主动巴结女儿,就提出带她去练车。 先在家附近的大街小巷里开了一段时间。转来转去,到了以前孩子小时候上的K-8学校,我们就开进去,故地重游了一下。学校空无一人,就再练了一会儿parking.我教她用自己身体的位置作为一个marker,相对于目标停车位的位置来决定什么时候转进停车位。她有点怀疑我的指令,就到YouTube上去查,看到一个video是用rear[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8-05-20 06:07:10)
昨天,儿子其实是不必去学校的,但是下午还是去了,说是傍晚是学校组织的这学年最后一次去城里的一个收容homelessfamilies的居所volunteer的机会了,他将毕业,最后一次一定要去,和那里的孩子告别一下。 学校的这个项目搞了很多年了,周五傍晚,会有一个老师开着van,带着愿意去参加的学生去城里。到了那里,任务是辅导那里的孩子的学习。 高一那年,当时的一个高四[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PartIII里初略估计过每周投入近20小时是个很保守的估计,实际投入大概在25hr/wk或以上,全年大约25-30wks.即使只是高中三年,这一项活动上就投入了2000-3000小时。回报是什么呢?
技术能力
一般分机械部分,电动部分,和code部分。
先从研究当年的game,规则,网上收罗相似的或者其他competitors'works做起,到设计自己的作品的prototype,到试验,改动,优化,再试验,再改动,再[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8-04-23 17:03:24)
每年春末初夏是prom季节,这个高三高四少男少女成双结对的活动的第一步自然是先要成双结对。虽然只是这么一个活动的舞伴,但是要自己落实,从打探对方的兴趣,到具体用什么形式到什么地点邀请,都是需要策划的。孩子把最后的邀请仪式叫做promposal. Promposal可是大多高三高四学生社交生活的大事,这个时候就特别需要朋友了。一般步骤是,男孩先要找好感兴趣的女孩[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前两天,儿子学校请了一个包着头巾的锡克族人,来做关于racialstereotyping/stereotype的教育报告。可能报告内容对他的思想挑战比较大,他主动向我们报告,交流心得体会。 这个客人出生在美国(DC还是纽约,我忘了),然后去了印度,再回到美国上了学,最后从Cal毕业。现在仍住加州。 我也不知道客人到底说了什么,但是儿子觉得最冲击思想的是,他认为上学念书学知识[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11]
[12]
[13]
[14]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