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2013-11-29 07:52:35)
春花秋月、沧海桑田是自然规律,任什么人、多大的权势也奈何它不得。好在人类极聪明,对这种事我们自有因势利导的一法。比如人们常说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就是一例。什么年龄的人,用什么样的特质来配这个年龄,也叫做“不虚此生”。少年不宜太老成,那是个天真烂漫的时代。人迟早要走上社会,为生活、为事业奋斗,虽有成功与[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3-11-28 08:18:12)
人类社会不管在哪个发展阶段,人们的处境无论多么千差万别,有意无意之中,芸芸众生都在寻求心灵的寄托和慰藉,就像人人都拿热爱的地方当作自己的家一样,心灵也需要这样的地方作故乡。非如此,心不能平、意不得静——彷徨一生多凄凉。
我们惯常所见五花八门的宗教、主义和被人遵从信奉的金科玉律,就是人类几千年来为了心有所归、意有所托而造出来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同“十八大”的召开与闭幕一样,这次的“三中全会”之前,各界人士又一次普遍看好,纷纷把心里的期望撰写成文。乍看上去就像大会秘书处开过“吹风会”,体贴地把突破性的改革政治体制、扩大市场经济等决议提前透露出来,免得“公报”一出,有人“过喜伤身”。然而,洋洋洒洒的“全体会议公报”政治部分照例了无新意,文从字[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13-11-26 07:12:50)
大凡写书、投稿的人,多半会羡慕晋人左思,一篇《三都赋》“豪富之家,竞相传写,洛阳纸为之贵”,就是相当于今天的“荣登畅销书榜”吧?据《晋书•文苑传》载:“左思欲赋三都,移家京师,诣著作郎张载,访岷邛之事。构思十年,赋成。”千年之后的曹雪芹,一部《红楼梦》也是“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虽然这是两个极端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3-11-25 07:21:06)
“温故而知新”是孔老夫子的教诲。对此,我第一次有具体的概念是文革后期,在家里。一次父亲见我看雨果的《悲惨世界》,对我说:我在看和你一样的书。其实,他读的是英文版。我问他:你过去没看过这本书吗?他说:上一次看是高中时代,那时候太年轻,现在经历阅历广了,再看这样的书,对里面的人生哲理有了不少新的体会。但是那会儿外国小说还是禁书,想[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2013-11-24 08:31:13)
王安石的七绝《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一派欢欣鼓舞,迎接新年的景象,正与人们辞旧迎新的心情相合,所以最为我们熟知。古人在春节前夜——除夕时的心绪是怎样的呢?也是宋朝诗人的唐庚在《除夕》诗中道:“患难思年改,龙钟惜岁徂。”是一种矛盾的心情:正逢世事不靖,希望来年能有[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3-11-23 07:48:41)
我从小受的教育是:看书要读名家的作品,不是他们的所有作品,而是他们的名著。因为,书太多了,选错了书就浪费了时间。能传世的书,是经受了时代筛选的,一定有他们跨越时空的道理。于是,看小说的时候,“世界名著”单子上有的我才看。当然,阴错阳差地,我也看了一些没有造成洛阳纸贵效应的新书,而且,那些作者好像至今还没有出名,但是,他们之中真[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2013-11-22 06:55:00)
《在家和尚周作人》里面,有张中行先生两篇讲“苦雨斋”的,文中都有“谈人不易”的感慨。张先生说谈人最难在评价,“评价要有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标准……标准定不下来,评价就悬空了。”可见,盖棺论定,也是就某个确定的前提和范围而言的。规定了前提、范围,我们就比较容易谈论和评价一个人了。因为人[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3-11-21 06:57:55)
名不见经传的曹雪芹写《石头记》,后来以《红楼梦》行世,全书一百二十回,他亲自改定的只有前八十回;书中人物、故事又有一些破绽。尽管这样,两百年来,尤其是近几十年,多少人为它皓首穷经,弄出了一门“红学”,专门为它出刊物、成立学会、研究机构,评说《红楼梦》甚至引发过影响深远的政治运动。这样的小说,古今中外文学史上,恐怕绝无仅有。前清[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3-11-20 07:09:47)
有两句勉励人读书的话说“学海无涯苦作舟,诗山有路勤为径”。学习应该是快乐的事,为什么感觉到“苦”呢?我想,这样的“舟”大概就是“夜航船”吧?明人张岱讲过一个“夜航船”的故事──昔有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蜷足而寝。僧人听其语有破绽,乃曰:“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两个人?”士[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16]
[17]
[18]
[19]
[20]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