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安

知青, 医生, 留学生,科学家 ...
博文
(2015-04-01 17:52:24)

后记
到乡下不久,董维之在一职工学校找到了工作,全家又搬回了县城,还住在西马路附近的那一间租的房子里。几年后,董三明高中毕业下乡当了知青。下乡一年后的冬天,参加了征兵的体检,但由于家庭出身不好,他没有被允许参军,又回青年点继续劳动。那一年,鲁小钢,胡建国都离开青年点去南方当兵了。一九七六年,毛泽东离逝,文化大革命随之草草收场。[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第十六章再次下放
北方夏天短,似乎没来得及过秋天,天气就变冷了。这段日子很难过,人们穿着厚厚的衣服,但天空却是下着雨,下着那种阴冷的小雨,没有雷声的雨。每下一次,天气就冷一些,让人感到很是压抑。衣服在不知不觉中就湿透了,到了教室,坐在冰冷的板凳上,越坐越冷,很多孩子得了感冒,鼻子下面的两个洞,像是阀门坏了的水龙头,不停地流着清涕[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第十五章翻案
国庆节放了三天假。这三天在北方也叫扒炕抹墙假。家家户户的门前都和了一摊泥。这是力气活又是埋汰活。有力气的用二齿子搅动泥浆,没力气的就光着脚在泥堆里踩来踩去。和泥的时候还要放些切成两寸长的麦秸,这样抹在墙上的泥不至于过早有裂缝。和泥用的二黄土取自西马路两旁的流水沟里。由于年年挖土,许多地方出现了深坑,严重危及路面。[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第十四章小吴老师之死
进了八月份,天气闷热,只有到了傍晚才凉爽些,很多人便坐在自家的房门前,捧着大碗吃饭。这一天三明参加完宣传队的节目排练,已经六点多了。他拎着二胡盒子,一个人往家里走。快到家时,在西马路的街口,他忽然听到一种奇妙的音乐,发自他以前从未听到过的乐器。演奏的曲子既不是《东方红》,也不是《大海航行靠舵手》,更不是《[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第十三章北大河
农忙假结束了,同学们回到了学校,一个个都晒黑了,很多人的手上磨起了泡,起了茧子,拿笔的时候,感到有些陌生,字也写得歪歪扭扭,稀稀松松,把写心得笔记时打下的底子,全糟蹋光了。严老师直皱眉头,但又不好说什么。这锄把子和笔杆子好像很难同时握在手里。就好比想红就不能专,想专就红不了。一些孩子变得更加粗野,口出脏话,毫无[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第十二章宣传队
文革刚开始时,吴梅才十六岁,在第一中学念高一。她以极大的热情全身投入到了文革的每一次活动,这毕竟是她所敬爱的伟大领袖亲自发动和领导的,史无前例的政治运动。从写大字报到跳忠字舞,从批斗走资派到去北京大串联,吴梅样样不落。她天生活泼,精力充沛,每个红卫兵组织都拉她入伙–吴梅很有艺术天赋,字写得好,画画得像。她擅长[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第十一章学农
南小河离吉庆县城不到三里路,这条小河有个官方名字,但像是个满语名字,没有人能记得住。小河弯弯曲曲的,多数的时候水不多,很是温顺,三明和鲁小钢经常去那里光着屁股游泳。在河道拐弯的地方,水流得很慢,泥沙也沉降下来,所以水是清的。鲁小钢最拿手的是一个猛子扎入水中,睁大眼睛捉鱼。不过,鱼很狡猾,很少能抓到它们。开始的时候,三明不太敢下水。鲁[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第六章忆苦思甜
尹顺吉是他爸爸老尹头从学校把他领走的。王秋山本打算好好同老尹头谈谈,希望他加强教育,让顺吉早日成为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
老尹头是镇上小车社赶马车的粗人,没等王秋山说完,就打断了他:“别瞎掰乎了,有啥大不了的?你不就是还想升官吗?你少说点儿大话吧。到什么时候,什么朝代都得有赶大车的。我们是靠出力气吃饭的,没那么多花花肠子,你[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第五章活学活用
王秋山从乡下调到吉庆镇了,到一小学当小学校长。从下乡到城里,是他生活中的一个很大转折,他可以挣上旱涝保收的工资,吃商品粮了。他是被县里当作先进典型而破格提拔的。
王秋山是个土生土长的农村青年。他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还有一个妹妹一个弟弟,所以他在家排行老四,村里人都喊他王四。家里穷,口粮似乎永远不够吃,他感觉永远都[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第四章大米饭事件
学校慢慢地走上了正轨。课本也都陆续到齐了。俄语课本中除了些革命口号外,还有了些日常用语,比如黑面包,土豆,牛肉,共产主义等等。学生们都有了打着横线的练习本,用来写俄语,每个常用词都要重复写十次,以强化记忆。语文课本也有了,主要是配合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讲阶级斗争的故事。故事多数都发生在农村,这是因为那里地主多,人还在,心不[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1]
[2]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