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rc="/data/radio/album/13/12/1312_120_120.jpg?rand=4109">
我是雪山教派的祖师啊,我没有半个字谎言的,那个毕竟是个教派,影响了地球几千年的一个修行的教派,我哪有这个胆量呢?10年之后,我让跟我在这个空间同世的人,见证一下什么叫神佛的力量。我让你们看一看光明力的力量。
总节目 25 总播放 8991 总点赞 62 总评论 57

在这个意根坏了的身体里面活着的究竟是谁呢?|《转世》(上)01 20230103

2025-11-03 17:57:07 播放 32 评论 1
0:00

修行实际上是一种内在生命质量的一种转换,一个真正有道行的人,一个真正有修行的人,他说话,他说话也好啊,包括他,就说是当你看到他的时候,你会感受到他身上传来的一种质量密度很大的一种感受吧。

不错,这个表现没有让我失望,啊,你也对得起你这跟随我十几年的这个岁月了。

修行啊,修行,它实际上是一种,就说是从那个中下层来讲的话,它是一种生命内在质量的转化。这个质量是怎么构成的呢?我们在人类的这个物理学上认识的,就是它那个事物的这个密度越松散,啊,它的质量就越低。就像那个棉花,啊,它这个同样体积的这个棉花和同样体积的这个铁,它的这个质量密度肯定是不一样的。它的这个密度啊,越紧致,它的这个质量就越大,它的重量就越大。那么,同样体积的这个黄金啊,它肯定就要比同样体积的这个铁的这个密度要大,重量要大。

那么放到人类身上的话,这个密度是什么感受呢?是一种专注和精纯的感觉。就像我刚才看到那个大师兄,啊,就说平常大家都开玩笑吧,把他称为大师兄,因为他是最早的,最早最早的学我法的人,就是我从2010年刚出来的时候,一两个月他就跟我遇到了,然后一直追随到现在,一直很精进,一直很虔诚,啊,并且说是在不断的质疑和不断的这种怀疑当中,去验证自己的猜想。那么刚才我在看到他的时候呢,我就能够明确地感受到他身上跟你们在座的所有人都不同的一个东西:他身上很有质量感。当然这个是题外话了,这个只是讲一个现象而已。这种质量感是从何而来的呢?这种质量感是内心的专注力形成的一种对于现象界的穿透。

我们所说的这个世界啊,我们现在在外面看到的,我们眼前看到的这个世界啊,并不真的在外面,并不真的是在外面。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呀,实际上是在我们的心识和意识之间的空间里面。我们在外面摸到的这个世界,啊,看到的世界,听到的世界,接触到的世界,感受到的世界,并不存在。

我跟你们说的这个是个事实啊,这个是个事实,只是你们现在已经习惯了用你们的这个六识啊,眼耳鼻舌身意啊,你们习惯了眼耳鼻舌身意看到听到的景象,你却不知道,眼耳鼻舌身意根本看不到任何东西的。眼睛只能看到光,耳朵只能听到声波振动,鼻子只能闻到气息,舌头只能尝,但它不知道那是什么味道。知道味道的是你的心识的记忆和你意识概念之间的相续,投射到外面形成了这些你看到的名相。在你心识和意识结合之前,这些名相本身不存在,存在的是什么东西呢?能量。

在你没有认知到它之前,这个手机啊,在我没有认知到它之前,它在微观当中只是能量相续的聚合而已,暂时地体现出来这么一种形态。在这个形态的,在这个形态形成的时间和空间当中啊,过去的时间当中并没有手机,未来的时间当中也不会有手机,手机这个名相的这个概念,概念之下的这个实体,仅仅是能量因果聚合在现在的一个状态而已,就像是水面上浮起的气泡而已。大海当中一会儿浮起气泡,一会儿消灭了。当你看到那个气泡本身的时候,你可以把它形容成为任何东西:你的父母,你的家庭,你的食物,你用的手机,你用的汽车,它只是个形态而已,它本身并没有任何实质内容,是你内心的认知和体验给这个气泡赋予了内容,我们的人生就是这样子的。

你们知道你们为什么怕死呢?人类为什么怕死呀?但是为什么有的人,他会体验到生不如死,死亡甚至是一种解脱呢?那么咱们就要界定一下什么叫死亡,什么是死亡。我们所说的这个死亡啊,它是活着的对立面,啊,因为有生才会有死嘛。那么这个生是什么东西呢?生是我们内心的体验,对所体验事物的执着。

你们好好想一想,我们这个自我呀,所说的活着,无非就是,我们心底里面的认知啊,认知本身就是体验,体验本身就是认知,它这两者的聚合形成了我们的思量心。就说是我的意识可以说是去分析事物,“一加一等于二”,这是我的意识,但是我的心里面的思量,就说我这个“一加一等于二”,这个东西,它到底是不是真实的,这个思量和人的意识是两个东西。意和形成的识,就像是工具一样的,而且我们内心的认知的这个思量,就是我们所说的自我。

人这个自我是怎么形成的?就是我们思量内在的那个认知,聚合了我们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形成的体验的确定感。就说我的手可以拿东西,啊,我的心知道了我的手可以拿东西,形成了这种确定感,这个确定感就凝固了我的心识,形成了一个“我”的概念,就是我是可以拿东西的概念。

那么如果说,当我内心的形成的这个自我的体验开始分解的时候,当我内心体验执着于外界对境的,这个对境熄灭的时候,那么这个体验就会形成巨大的不确定感和恐慌感。就好像那个婴儿,婴儿手里面习惯于握着个东西,他才能睡觉,如果你突然间把那个东西从他手里面拿走的时候,他的内心体验就会很不适应,啊,就会陷入巨大的这种失落感、迷茫感、无助感,他就会哭,人死的时候就是这种东西,一模一样的。

你之所以害怕死亡,是因为你心底里面啊,看不到光明,这是我说的一个最浅显的一个道理。我今天不跟你们讲那些,那些抽象的什么,这个五蕴六识的分解啊,人为什么会害怕死亡,是因为你的内心执着呀。那个都是法理,我今天告诉你们解脱的方法。

人内心里面没有光明,黑暗就是你自己。那么这黑暗是什么东西呢?黑暗就是内心对体验的执着。

内心对体验是怎么形成执着的呢?就是你认为这具身体是你自己。当你在你的信念上面,在你心灵的体验和记忆当中,认知这具身体就是你自己的时候,那么由这具身体反馈给你心灵的一切经验和信息,它就真的变成你自己。就像你穿了一件衣服,当你认为这件衣服是你自己的时候,这件衣服的质量、质地、温度、感受、习气、细腻的这种触觉,它就会变成你自己。就是当你信受了它,当你真的相信它,相信这件衣服是你自己的时候,这件衣服任何一个地方的破损就等同于你生命的破损。

你们好好想想是不是这样子,当这具身体,这个身体手断了,你会觉得是自己残废了;当这个身体的眼睛瞎了,你会觉得是自己看不到事物了;当这个身体的意识坏掉了,人整个陷入了昏迷了,所有人都说你这个人痴呆了,你自己也陷入了这种懵懂无知的状态,可是在这种懵懂无知的状态当中,依旧有一个不死的生命存在。否则那些植物人怎么解释呢?他的意根坏了,休克了,他依旧是活着的呀,你能说植物人是死人吗?那么那个在这个意根坏了的身体里面活着的究竟是谁呢?是吧。

我们所谓的死亡,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心灵的认知啊,确认了这具身体是我们自己。当我们确认的这一刻开始,身体的一切的感受,眼耳鼻舌身意形成的色声香味触法,六根六识交织形成的境界,就会成为了我们自己。而我们自己就会被境界带入了看到、听到、想到、闻到、触到,这个六根六尘的这个相续循环的习气的聚合当中去。这个聚合的习气呢,又将我们内心的认知,带入了我们认知储存的记忆的相续当中去,这个相续就会形成了投射到我们的外面,我们的身体外面,显现出来了空间和时间各种名相,显现在我们的大脑里面,形成了我们的记忆思想,显现在我们的内心感受里面,形成了我们的喜怒哀乐惊恐惧的各种体验。

所以说,人的活着的基础是认为这具身体是我,是自己的信念,啊,他这种信念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理解,一部分是人内心的确定感,就是我确定水是能喝的,这个确定感,我确定这个身体是我的这个确定感。在心确定的一瞬间,你的灵性,就是你生命真正的自己,就被这个确定感带到了这个身体的细腻的觉受和妄想习气当中来了。一旦你成为了这具身体,就好像是你成为了你身上穿的这件T恤,这件衣服一样,那么你就永远,就只能看到这件衣服的破损,新陈代谢,而忘却了穿着这个衣服的人了。

那么如何能够从你穿着的肉体这件衣服当中解脱出来呢?首先就要确定,你们要牢记一个事实,你的身体呀,不是你自己,你的身体真的不是你自己,绝对不可能是你自己。如果承认这件身体的衣服是你自己的话,那么这具身体的喜怒哀乐,新陈代谢,生老病死,它都会无时无刻地不牵动着你的心和你的这种知觉,最终进入到死亡的无奈的恐惧当中去。可是你们仔细听好了,无论是你在死亡前的那一刻的恐惧,还是在此刻听我讲法的时候这种安宁和集中精力,你身体里面能听到我讲法的,能知道自己死亡前恐惧的那个“知道”,它一直没有改变过。不论你是死的,你是生的,你是快乐的,你是悲伤的,你内在的那个清醒地认知到你所发生、经历的这一切的那个认知,从来没有改变过。他不会随着你的生老病死而衰老,他也不会随着你的幸福和痛苦而有任何的情绪波动,那个是不死的。

如果你生命里面有一个不被你的身体所带动的,那个永恒不灭的东西的话,那么你的活着就是一种虚幻,那么你的死亡同样是虚幻的相续而已。就像是你看电影陷入了电影情节之后,你忘却了自己,那个主人公死掉了之后,你就会觉得自己真死掉了。可是当你知道这个电影结束了之后,还有另外下一场电影出现的时候,你并不是里面的主人公,而是你是看着电影的这个,在电影之外的一个观看者的时候,那么无论是那个主人公当皇帝,当乞丐,是诞生了还是死亡了,他都和你毫无关系的。这个就是释迦牟尼佛在《楞严经》上讲的,人的内心的这种见性。

但释迦牟尼佛讲的这种见性啊,它距离……当然我现在只是讲我自己证到的东西啊,讲我自己证到的东西,就是你们现在看到的我和我看到的你们,我们每个人生命的因素、习气、感受、境界的构成因素是不同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陷在生命轮回的过程当中,积累的习气和妄想的来源啊,性质是不一样的。但是五蕴六识的结构是一模一样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眼耳鼻舌身意,啊,都有色声香味触法,只是色声香味触法的微观的性质和习气的成分不同,而导致了我们看到同一个现象反馈回来的境界的内涵不同。

这个你们能明白吧,就是同一个景象,我拿了一袋……我拿了一个西红柿,啊,一个圣女果,有的人喜欢吃,它就很好吃;有的人不喜欢吃,他就过敏,他看了之后,他就很反感;有的人没吃过,觉得很好奇;有的人吃完了之后就觉得这东西倒胃口。同样一个东西我们都能看到,但是内在的境界和体验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我们的五蕴六尘的川流的习气的因素,因缘不同而显现出来对这个果的,对这个现象的境界的果的体验不同。无论你境界是什么样的境界,啊,是欢喜的,是看到圣女果想吃的,还是看到圣女果无感的,还是看到圣女果觉得厌恶的,这些情绪背后,见到圣女果的那个清醒的“见”,它不会随着你的感受而有任何变化的,它也不会随着你眼睛瞎了,耳朵听不到了,身体残缺了,而有任何损伤的。

这个内心的见性,就是释迦牟尼佛在《楞严经》里面问那个波斯匿王说:“你年少的时候看到恒河水的那个‘看到’,和你年老的时候见到恒河水那个‘见到’,有任何区别吗?”那个波斯匿王说:“没有任何区别。”那么好了,释迦牟尼佛讲的这个见性啊,我们从小看到这个世界,包括我们老了,临终前看到的这个世界,看到世界的我会衰老,看到世界的内涵会变化,所看到世界的境界会有川流改变,体验不同,但是看到的这个“看”,却从来没有改变过。这个“看”是什么呢?这个“看”就是人的见性。

实际上释迦牟尼佛讲的这个见性啊,他只是讲了一个存在的一个状态,见性里面划分了很多层级。从见性,就是你们能够感受到,我说话的时候,你们内在能够听到、看到、意识到的这个清醒不动的见性开始到见性的本体,中间是整个的三界六道的中下层次。它划分出来了,它划分出来那个造物的那些天神,神灵,一些天主,包括一些不同层次的这个天上的神灵,包括到人间,到畜生道,到地狱,从见性当中的能见到所见的刹那生灭的能量,啊,见性的性质一直贯穿到了整个三界宇宙当中。

所以说修行的人的话,你首先要确定的一点啊,就是你不是这具身体,只有你自己确实地意识到这一点,随着意识的反复地深入,你的内心里面能够确认到你不是这个身体的,这个是个事实的时候,这种确认感,它就会激活你内在的这个见性。你就会体验到你内在生命当中,有那种无论你睡着的、醒着的,无论你闭眼的、睁眼的,那个永远清醒地看到自己的身心内外,看到这个世界现象,看到自己的生,看到自己的死的那个“看到”,你就会觉醒它。

当觉醒了这个见性之后,那么你就会有一种什么感受呢?你就会有一种,生命啊,从这具人体当中啊,苏醒的感觉。见性的深处,就是知觉,而知觉的话,它就是半灵半人的一种状态。因为我在我的这个宇宙体系里面,在我这个宇宙体系里面,除了灵性以外,啊,除了灵性以上的生命属于生命,在灵性以下的生命都不属于生命,包括人类认知到的什么天人啊,神仙啊,造就物质本源的那些庞大无限,但是又无形无相的那种意识能量啊,它们都不属于生命。

什么是生命,对于生命的定义是什么?生命是不朽的,啊,第一个:生命的概念是不朽的概念,就是它永远不存在坏灭,这个称为生命。第二个:光明,因为它无垢,所以它光明,光明它并不是发光啊,不是的,因为它无垢,它离开了一切垢染和隐蔽,所以它是裸然纯洁的,那是清醒透彻的,那是自由而透明的广阔,那个叫光明。

光明,真正的光明是不可能被黑暗所掩盖的,那个才称为光明。跟黑暗相对的那个叫光明相,那个不叫光明,跟光明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因为有了黑暗,所以才有了光明的相。如果连黑暗本身都是虚幻不实的,那么这个光明本身也就不存在。当光明相和黑暗相尽皆熄灭的时候,那种清醒、透彻、永恒、无限、不朽、纯净的裸然圆满,那个叫光明。但是这个还不是觉性,这个是灵性,啊,这个是灵性。

在灵性相对于觉性来说的话,就好像是,就好像是你眼睫毛上挂了一滴露水,而觉性就像是遍满十方三世的目光。灵性在觉性的这个境界当中非常的渺小。你可以说是,你可以说灵性是觉性的倒影,梦境当中的回忆,也可以说梦境当中对于觉性的记忆。那么这个知觉呀,就是这个灵性堕落了之后,灵性对于存在的觉受,形成了对存在的经验,经验觉受埋葬了灵性,形成了半知觉半灵性的这么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就叫做知觉。这个知觉啊,陷入了完全知觉的梦境当中的时候,对于灵性的浅层潜在的这种分别和记忆投射出来了知觉上的回忆,啊,在知觉内在投射出来的知觉的回忆,知觉的凝固形成了见性。就像人睡着了之后,睡着了沉入在体验和觉受梦境当中的知觉,沉入到觉受梦境当中的知觉,在梦境当中回忆起灵性的这种状态的时候,对于存在状态的分析,体现出来了这个见性最原始的这种所见的这种能力,从而有了能见的刹那的生灭相续的这种光明微粒的表现。

我刚不是说了嘛,光明和光明相是两种东西,见性上面就形成了光明相,因为有了光明相,因为有了最基础的原始能量微粒的形成,有了微粒就会有了微粒的现在、过去和未来,这就是时间产生了。有了时间,那么它就……,有了原始的微粒,就形成了最原始的时间流动,有了时间,它就有了这种空间的这种差异性,就是这是现在的空间,这是过去的空间,这是未来的空间。随着时间对于空间的这种摇曳,空间在时间当中不断的这种震荡和分裂,就像是一颗石子掉到了这个平静的水面当中的时候,它就会形成涟漪,这就形成了三界中下一层能量宇宙的最原始的时间、空间,以及世界。

但是这些空间、世界与时间,它一定一定是有相的。什么叫相?相就是形态、概念。相的基础的源头在哪里呢?在分别。这个分别是什么东西呢?分别就是见性,见性当中的能见对于所见的刹那的认知。认知到你是存在的,那么存在它就一定有形态,有形态就一定有过去和未来,有过去和未来,就一定有形态的变化,它就会形成了认知变化的众生,这个就是三界的神灵,造物的人,他们都是无形无相,充满三界中下层宇宙。他是没有形态的,他是一种,用现在的术语来说的话,他是一种纯意识的存在,纯意识。可能是佛教里面讲的非想非非想天?我不太清楚啊。因为对于佛教的宇宙观跟……

免责声明:本节目内容为媒体或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文学城电台(海外电台)的观点、立场以及投资建议。
评论
评论不支持HTML代码
注意: 请不要在评论中留下不友好信息或者类似侮辱性的言辞。

天呐,这些至高无上的修行密法是我不花钱就能看到的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