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毛居士

人类崇尚强盛,自然崇尚柔弱。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大海姿态最低,最后万川归之。
博文
(2008-04-29 23:40:09)

1941年7月,胡适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发表了《民主与极权的冲突》的英文演说。 他在演说中概括了美国政治家马科斯·伊斯特曼(MaxEastman)对极权主义
二十个特征,并认为不管哪个政权只要具备这二十个特征中的任何一个特征,
便具有二十分之一的极权主义本质。这二十个特征是: 1.把狭义的国家主义情绪提高到宗教狂的程度。 2.由一个军队般严格约束的政党来[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作者:王永章2008-04-2713:01:04发表于:博客中国刚刚再次当选意大利总理的贝卢斯科尼,其准夫人韦罗妮卡·拉里奥日前公开说,“意大利从来都不适合统一”,宣称意大利应该分裂。如果爱国是一个价值判断上毫无选择的概念,那么显然,韦罗妮卡不仅不爱国,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分裂分子,意大利人能饶过她吗?事实是,目前要求意大利分裂的呼声越来越高,她只不过是其中[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西藏事件发生之后,有过关於双输如何走向双赢的讨论,现在不见赢家,却也无人认输。究竟是输是赢,谁输谁赢,输赢在哪里?
事情似乎在慢慢过去,奥运火炬在继续前行,传过欧洲,也传过了西藏流亡政府所在地的印度,它无疑还将进入西藏和中国。它在中途被阻挡、熄灭过,但可以预见,火炬最终会进入奥运北京会场。那一刻,会在中国民众心中激起强烈的民族情感[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8-04-28 21:32:22)
作者:林思云
中国经常有这样一种怪现象,提到某个人的名字是妇孺皆知,但问起该人的生平和事迹时, 却又是鲜为人知。汪精卫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的人物。汪精卫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大 汉奸,可是大家对汪精卫的“卖国事迹”却是一问三不知。这也是中国历史教育的一大特 色;只告诉大家他是坏人,却又不告诉大家他作过什么坏事。好在中国学生头脑比较简单[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8-04-28 21:19:37)
作者:林思云
中国经常有这样一种怪现象,提到某个人的名字是妇孺皆知,但问起该人的生平和事迹时, 却又是鲜为人知。汪精卫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的人物。汪精卫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大 汉奸,可是大家对汪精卫的“卖国事迹”却是一问三不知。这也是中国历史教育的一大特 色;只告诉大家他是坏人,却又不告诉大家他作过什么坏事。好在中国学生头脑比较简单[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8-04-28 17:32:38)
作者:林思云
中国经常有这样一种怪现象,提到某个人的名字是妇孺皆知,但问起该人的生平和事迹时, 却又是鲜为人知。汪精卫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的人物。汪精卫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大 汉奸,可是大家对汪精卫的“卖国事迹”却是一问三不知。这也是中国历史教育的一大特 色;只告诉大家他是坏人,却又不告诉大家他作过什么坏事。好在中国学生头脑比较简单[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四十多年前,中国人制订了一个非常宏大的计划,那就是进行一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正如后来我们所知道的,这场计划果然在“地大物博”的中国成功而又持久地展开着,基本上是按照设计者所安排的内容和程序展开的。那一场浩浩漫漫的混乱和屠杀,至今还无可拒绝地刻印在少数有灵性有良知的人心中。  可是,四十多年后的今天,或者说,早在三十多年前那[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8-04-27 01:47:22)

回顾改革开放的30年,第一个念头是,幸亏有了改革开放。对我们个人来说,改革开放不仅意味着职业和收入改变,旅行和迁徙增加,买东西不用票证。最重要的是,我们侥幸地赶上了末班车,重新进学校完成了我们的基本教育。这一切,对后代来说是那样的稀松平常不足为奇,对我们来说却是人生道路上的一次起死回生。这30年的变化,大概只有我们亲身经历过的人才有[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8-04-27 01:04:06)


《南方周末》2007-7-19E30版刊登了林达的文章《宪法的自信来自哪里?》文章介绍说西北政法大学拆除了一座校园雕塑,那个由宪法模型与地球仪组成的雕塑,被网民讥讽成“宪法顶个球”。林达挖苦西北政法大学此举为“鸵鸟政策”。并介绍了美国那座自由女神像,经常在媒体上遭遇各式各样的涂鸦,美国人压根儿不以为然,原因在于他们的自信,因为自由在美国是无可否[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周恩来多次教训日本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大概,那些日本人听了一定偷着笑,说不定还嗤之以鼻。要不,他们怎么会愈演愈烈地朝拜靖国神社呢?试想,毛泽东一而再再而三地感谢日本侵略中国,直言不讳地说:“那些日本人实在好,中国革命没有日本人帮忙是不行的。”(《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三册,P169)既然如此,他们凭什么要道歉?因为毛泽东[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1]
[2]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