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小脚女人的最后一封信

(2025-07-29 17:41:02) 下一个

一段被历史忽视的家国之痛,1932年的秋天,苏州拙政园旁的老宅院内,一位名叫沈婉清的老妇人正在昏黄灯光下,艰难地执笔写下她这一生最后一封信。

她七十有余,鬓白如雪,身穿暗红色绣花夹袄,双脚裹得极小,只能靠椅边的拐杖颤颤巍巍地挪动。沈家曾是江南名门望族,家中藏书无数、园林精致,门口每日有轿子来回,是远近闻名的书香门第。而如今,国破家亡,园林荒芜,剩下的只是一位老人和一纸未寄出的信。

这封信,是写给她当年远赴东北抗战、从此失联的儿子--沈明初。

一段被埋没的女性力量,沈婉清年轻时是苏州女子学堂里第一批受新式教育的学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可惜家道保守,在她16岁那年,她便被迫缠足,并草草许配给邻里一位纨绔子弟,婚后受尽冷眼,却生下了她最疼爱的儿子。

战争爆发后,沈婉清悄悄将自己珍藏的银器变卖,资助儿子奔赴东北参加抗日义勇军。那是她一生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违背了家族妇人无权涉政的家训,然而儿子走后,便再无音讯。

人们渐渐忘了沈婉清,忘了这个女人曾为国家默默送出自己的血脉,忘了她用尽全力守着一纸家书,不愿相信儿子已在关外冻土之中长眠。

她的信,没有寄出,这封信写了三十年,改了无数次,字迹从起初的坚定有力,慢慢变得斑驳零乱 
(明初,我的孩儿,你走的时候是冬天,娘在门口给你缝的那条围巾你还带着么?你说你去的不远,可娘盼了三十年,这条路比你小时候跌倒哭泣的路还要长。娘老了,听不见你的声音了,可我在梦里总听见你轻声喊‘娘’……)。她一遍又一遍地写,仿佛儿子还会回来。

一段被历史遗忘的时代背影,沈婉清的故事没有载入史书,没有人歌颂她为“烈母”,也没有人为她在烈士祠堂立碑。她不是将军,不是名媛,她只是千千万万中国女性中的一员,但正是这些无名的女性,撑起了那个动荡时代里无声的半边天。

她们是夜里独自缝军鞋的母亲,是送别丈夫后独守空房的妻子,是在逃难路上咬牙背着孩子的寡妇……她们不曾登上讲台,不曾拥有权力,却在最黑暗的时刻,用血与泪,用爱与信仰,守护着那一点点家的余温

沈婉清最终倒在了书桌前。那一封未寄出的信,就放在她右手边,像一根从未断掉的脐带,将她和她的儿子,以及那段被尘封的历史,紧紧连在了一起。

后来,一位进城做文化普查的年轻人在老宅中发现了这封信,并写下这样一句话:真正的爱国,不一定是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有时候,是一个母亲三十年不曾熄灭的灯,一封从未寄出的信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