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曲奇aaa

知人论世,朴实无华,不昧良知,人文情怀。
正文

在芝加哥见到了她,让我的心一阵抽紧

(2024-09-03 19:36:23) 下一个

与北京发小聊天,聊他堂弟侯鸿亮最近投资拍摄电视剧《凡人歌》,央视热播后,他让我提点观后意见。我说,我赞赏片头设计和装置道具的安排。他随话就说,让我去芝加哥的艺术博物馆看看,说剧组的美工在芝加哥艺术学院留学过。

他看我没有反应,就继续说,能走动的时候还是抓紧时间,人老腿先老,别犯懒。

好吧,听人劝吃饱饭。飞了4个小时到了美国第三大城市芝加哥。

根据以往的经验,看大的博物馆很费时,一天下来只能按图索骥看看重点。

起个大早,先去看看同一路线上的“大豆子”。这个公共艺术塑像作品,反射和扭曲着影像,在它的面前,人乌泱泱的。一个艺术品,一经诞生就成为一个城市的地标,而不是其他的历史遗迹,真可谓艺术的魅力和感召力。

走过这一景观,行100米,就来到了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所属芝加哥艺术学院)。

在那三幅馆藏的作品前,流连忘返了几次,算是还了心愿。随后的时间,重要是看印象派画家的作品。

闭馆才出来,总结起来有点失望。它的古希腊古罗马的雕塑作品、古埃及的收藏与纽约大都会相差太远,尽管这个博物馆号称除大都会它排美国第二。印象派大家的作品收藏不少,莫奈、梵高、雷诺阿、高更、马奈、德加、塞尚的都有,但像洛杉矶盖帝博物馆收藏梵高的《鸢尾花》那样的珍品,让人惊喜的藏品不多,当然古斯塔夫·卡耶博特《雨天的巴黎街道》、梵高的《在阿尔勒的卧室》、莫奈的《睡莲》和《干草堆》还是值得推崇的。中国古代各朝代的藏品,都虽有几件,但也都是国内地市级博物馆的一般货色,没有惊讶。

倒是现代艺术的数件藏品,是我预料之外的。毕加索的作品不算上乘,但你能看到20世纪艺术大师欧姬芙的顶级作品,看到安迪·沃霍尔的著名作品。这些作品都在强调时代共性里的抽象形式。我很想知道,这些艺术品博物馆是怎么得来的。是搞期货的商人捐赠的吗?还是芝加哥政府出钱购买的?眼光很独到。

晚上继续打卡,去了一家网红比萨店,是什么深盘比萨。过去在意大利游览吃喝,也没有发现过这种比萨,就赶个新鲜吧。

不好吃,真的不好吃。除了外壳还挺香之外,没有什么可点赞的。我一深圳的女歌星朋友说,只要是网红店你都不要碰,劝你也不听。只动一张饼的三分之一,就装盒打包了。

夜幕下,刚出店门,就看见远处有一个流浪街头黑人兄弟,于是就走过去把整盒比萨送给了他。他很轻微道了一声谢,郑重地看了我一眼,就消失了。

我好一阵子不能忘怀那眼神,心里出生了一种异样的情愫。我随手为需要的人,做了一点微不足道的事情,我就会被注视,它让我情感上充满了喜悦和满足。我当时多么希望上帝能看到,知道我还不是一个行尸走肉,爱的灵魂也深植在我的心里。可惜,这辈子做这样的事太少了。

在芝加哥逗留了几天之后,我们按计划从芝加哥坐加州和风号火车去旧金山,然后开车去斯坦福大学和硅谷的苹果公司总部。

在芝加哥火车站等火车,见到她,一下子让我浮想联翩,从自然想到了社会,想到了贫穷和富有,想到了哲学和行为方式。

在宽敞的火车候车大厅,散落着一排排木质长条椅。好多服装异样的男男女女,散坐在大厅的四周。他们非常安静,不走动,一家一家的。我找了角落坐定,看过去对面也是那样装束的一家人。这种人在美国东西两岸都很少见到,只是通过一部电影我过去就认识了他们。对,就是美国的阿米什人。

看美国电影《证人》,第一次知道了阿米什人,知道了在现代社会中还有这样一个族群:拒绝现代文明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过着非常简朴的生活,与非阿米什人保持最低限度的接触,与世无争,多数人从事非机械化的农耕,几代人偏安在一隅。

电影由哈里森· 福特主演,讲述一个好警察和坏警察的故事。好警察受到阿米什人妇人保护后产生爱情,但因生活方式的不同而依依惜别。编剧一般般,但由莫里斯·贾尔写的电影音乐却非常震撼,深深地打动了我。那牧笛与交响乐的浑然配合,让人无法不心灵抖动。他的另一部电影《日瓦戈医生》的音乐,那就更是直捣心魄。音乐让电影长上了翅膀。

对面长椅上坐着一个小女孩,距离我有3米左右,正用眼睛直勾勾地看着我。我也微笑地看着她,并用手向她友好地摆了摆。她没有回应。

她穿着粗布蓝色长袍,没有样式的设计和点缀,带着白色的便帽,就是简·奥斯汀小说里面经常提到的那种最简单白色便帽。在手边还有一顶黑色的祈祷帽,她时不时地带到头上,用带子系起来,在下巴下面打一个结。脚上的小黑色皮鞋旧而过时。她像是从中世纪来的小姑娘,时代好像在她这里按下了暂停键。

她的眼神停留在我的脑海里。眼神里好像没有问我是谁?我是哪里人?我有什么话要说吗?我为什么会在 这里?眼神没有丝毫疑问,也没有探求和很友好的表示。

眼神那么平静,那么干净,那么空旷、那么和善。

她与家人在交流,他们是如此的亲近,但好似与我又非常遥远。

我时不时用余光看向小姑娘,我在想,他们为什么要躲避或抵御外界的诱惑和 资助?对物质的高追求不好吗?他们不竞争,生活动力哪里来?他们不避孕,他们不考虑孩子的教育和生活质量吗?他们不想看看天下吗?各种各样的变化不能改变他们的初衷吗?

我们用外在的物质表达着内心的想法,而他们用纯朴的、无欲无求无浪费表达着内心的期盼。我们的力量来自身外的助力,他们的力量来自于他们笃信的信仰。我们坚信达尔文,他们却不相信进化论。

也许阿米什人的信仰,会让我们这个纷乱的世界,耗损会少一些,水和空气更纯净些,人的内心少些骚动,让水草更丰茂。

这里怎么会有这么多阿米什人在等火车?后来查书才知道,这条铁路连接芝加哥和爱荷华州的爱荷华市,向南25公里,在小鹿溪之滨的卡罗那,那里有密西西比河河岸以西最大的阿米什人聚居区。

火车开了,我走向远方。无论人们如何思绪飞扬,尊重别人的信仰和宗教,尊重他人的生活选择,应是一种人格底线。看着那么漂亮的小姑娘,希望她坚守她虔诚的信仰,过属于她自己认为的美好生活,同时也希望她们能做自己的自由之鸟,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去找自己心仪的配偶。

火车穿过五个州,风景如画。

突然有事,没有去成斯坦福大学和硅谷,只好留下遗憾来年4月再走一趟,那时山里的水量充沛,还可以到优胜美地去看新娘面纱瀑布。

哈,文章的题外之话,年纪过70岁的人,或有晕车晕船的人,不宜坐这趟令人神往的列车。

(人们在镇馆之宝之一乔治·修拉《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画前。)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2)
评论
我爱栀子花 回复 悄悄话 也许很多年轻人想改变吧,只是因为宗教,被迫守着。
新林院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丹麦曲奇aaa' 的评论 : 我对第一幅和第三幅都知道一点。
第一幅的画法后来成为 Inkjet printing 的技术基础。只不过 Inkjet printing 颜色点更小、更密集。
第三幅《American Gothic》有数不清的 parodies,比如这个网站:
https://www.crma.org/exhibitions/past/Seriously_Funny_American_Gothic_Parodies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里我最向往的还是 Renoir 的《Two Sisters》。可惜还没去过。

丹麦曲奇aaa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二胡一刀' 的评论 : 我读过真正意义电影剧本是赖川生的《暗恋桃花源》,主要是为了学习电影剧本的写作。那年是1992年。因为有关领导让我参与改编周大新的小说,编剧电影《香魂女》。但由于其他一些事,发生了改变。
丹麦曲奇aaa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宇都宫' 的评论 : 回复 '宇都宫' 的评论 : 是的,很晃。晚上睡觉时感觉晃得更厉害。我和妻子都吐了,她把美味的三文鱼都吐光了,当然我更厉害些。第二天,列车负责人说:我必须叫救护人员上车。但沿路的风景太美了,妻子带吐拍照片。
丹麦曲奇aaa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新林院' 的评论 : 乔治·修拉《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爱德华·霍普的《夜游者》、格兰特·伍德的《美国哥特式》。
丹麦曲奇aaa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野彪' 的评论 : 芝加哥很现代化,商业化也很浓,各种机会一定很多,你很幸福。我和妻子去时,就是有点热。但妻子说,与北京的热天比,那就不算什么了。
二胡一刀 回复 悄悄话 证人的电影剧本八十年代在中国电影上刊载过,是我读过的第一个电影剧本,给我打开了一扇窗。它的电影感很强。
HBW 回复 悄悄话 那个阿米什人的照片像油画一样。他们的神情于其信仰一样简单纯粹。不似大量在金融街通勤打工人的眼神 -- 沉重疲惫。
cage812 回复 悄悄话 阿米什人在当今世界是个异族,能留存下来实在不易。
宇都宫 回复 悄悄话 从芝加哥去旧金山的火车是不是颠得厉害?
野彪 回复 悄悄话 我也在芝加哥哦。
新林院 回复 悄悄话 【行100米,就来到了芝加哥艺术博物馆。
在那三幅馆藏的作品前,流连忘返了几次,算是还了心愿。】
哪三幅?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