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号称是民国时期的大才子,他的著作《中国古代哲学史》也是大名鼎鼎。但在他的这部大作中,受万人敬仰的古代圣人老子却是个不堪的存在。唯一得到胡适认可的是,老子发现了“道”。这多少有些出人意料。
在老子所处的年代,中文还没发展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些语法还不完备,有些语义也晦涩难懂。因此,后人读老子的《道德经》时,各人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在我看来,《道德经》主要讲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主要是论道,也就是讲“道”这个东西的方方面面。
在这部分内容中,老子说“道”很玄妙,很难寻找。又说除他之外,寻道之人很少很少。为了让读者相信道 的存在,他不仅描述了道的强大功能,还举例做了说明。在布道的时候他发现,世人对道的态度也各不相同。同时他还告诫,行道之人不要沽名钓誉等等。
老子论道的这些内容有二十多章,就像是他讲道之前长长的开场白。剩下的五六十章的文字讲述了老子发现的各种各样的道。这应该才是《道德经》的正文。
在正文里,老子首先阐述了以“无为”治国的思想。这“无为” 不是胡适所理解的放任无为的无政府主义,而是依道治国,顺其自然而貌似无为。
其次,老子教导读者要有知足不争的人生观。这个人生观在胡适眼里是消极的。但胡先生可能没有意识到,《道德经》只是写给王公、贵族和士大夫这些统治阶级看的。因为绝大多数的老百姓并不识字,读不了。
所以,在官场上的人如果不知足,反而贪得无厌,迟早会进监狱吃牢饭的。而“知足不争” 恰恰是有志仕途之人最好的座右铭。
治国的一部分是治军。因此,在《道德经》中,老子也提出了他的军事思想。比如,不要强兵黩武,好战必遭报应,哀兵必胜,国之利器不可示人等等。
现在人们一提起道家,便想到了养生。道家已不再是春秋战国时期以治国为己任的道家了。这其实也完全归功于道家的老祖宗——老子。
因为在《道德经》中,老子便已提出养生要趁早,不要多食多欲,不要逞强等养生道理。还说打坐练气功也是养生的好方法之一。
此外,老子还教大家怎么识人,做事要虚心,做大事要从小事做起等许多成功学的内容。比如,大家都熟知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不光无私地向世人介绍了他所发现的所有的道,还公开了他寻找道的方法。
在《道德经》第四十章老子说:“反者道之动”。意思是当反过来看一件事情时,常常能发现它的背后的道道。其实,这就是我们熟知的逆向思维,只不过有人常常忘了用它。
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老子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来告诉我们要取法于天地自然。后人的“格物致知” 可能就是这个方法的体现。
比如,人们常看到树木易被风吹倒或吹断,而竹子却从不。因为竹子的中间是空的。因此,有人从中悟出处世要虚心的道理。这就是一次格物致知。
在《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认为万事万物皆有阴阳两面。
这阴阳的概念经后世阴阳家们的不断发展,形成了阴阳一体、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互化的阴阳学说。
其实,阴阳学说就是一种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方法。它是发现事物发生发展之道的一个利器。
由此可见,老子并不是胡适所理解的那样,知足不争而无所作为。两千多年来他的智慧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我们的血液,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我们中华民族。
可见,老子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圣人,应受万民万世之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