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量子纠缠的男人

我命由天不由我?天是什么?我又是谁?
正文

害人不浅的“甜鸡汤,毒鸡汤”!

(2025-05-08 04:41:53) 下一个

朋友,你刷微信朋友圈没?是不是三天两头被“正能量”鸡汤文甜得头晕?“生活再苦,也要笑着面对!”“爱要大胆追,幸福自己争取!”哇,句句金光闪闪,治愈得像刚喝了热可可。可你瞅瞅发这些的人:有家伙欠房租还转租房子坑人,朋友圈却喊“善良是最大财富”;有“情感导师”拆散别人婚姻害人堕胎,还发“真爱无敌”;还有整天晒恩爱的“幸福主妇”,其实跟老公为谁洗碗吵得分居。最离谱的是那些“心灵大师”,把网上抄来的歪理包装成鸡汤,卖课卖书割韭菜,害得打工人信了“努力必成功”,加班到猝死也没翻身。这鸡汤文化在华人微信圈里跟病毒似的,甜得齁嗓子,毒得要命。今天咱就来扒扒这鸡汤文化咋来的,社交媒体咋把人忽悠得团团转,营销号咋拿它割韭菜,最后学鲁迅那股子犀利劲儿,幽默地撕开这层糖衣,提醒你少喝毒汤,多读好书,练出个不被洗脑的脑子。

这鸡汤文化可不是啥新鲜货。 rewind到19世纪末,美国佬就爱搞“励志文学”。1890年代,《心灵鸡汤》这本书横空出世,一堆温馨小故事,教人“爱与希望”“坚持就是胜利”。那会儿工业革命刚搞完,工人累得像狗,生活苦哈哈,鸡汤就像精神吗啡,读完感觉人生又行了。到了中国,80-90年代改革开放,经济腾飞,压力也跟着飞。杂志、广播开始推“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努力就有回报”,听着朴实,暖心,像大冬天喝碗姜汤。可到了微信时代,鸡汤彻底变味儿。社交媒体把每个人都变成“自媒体”,朋友圈就是你的个人T台。现实里过得像狗?没关系,发句“知足常乐”,立马变身人生导师。这不就是鲁迅当年骂的“正人君子”翻版?戴上面具就觉得自己是观音菩萨,实际可能连房租都赖着不交。

为啥鸡汤在华人微信圈跟野草似的,烧不尽,吹又生?得从文化和心理学掰扯掰扯。咱华人讲究“面子”,家里鸡飞狗跳,出门也得装岁月静好。朋友圈就是面子工程的升级版,发几句鸡汤,既显得有深度,又能掩盖内心的空虚。心理学上,这叫“印象管理”——人人都想在网上打造个完美人设,鸡汤就是最便宜的化妆品,抹两下就觉得自己高尚了。再加上社交媒体的“点赞机制”,简直是鸡汤的火箭燃料。你发句“努力就会成功”,立马有人点赞评论“太有共鸣了”,转发到十个群,瞬间觉得自己是哲学家。这背后是“社会认同”心理在作怪:大家都点赞了,这话肯定对!其实呢?点赞的可能压根没细想,纯属手滑。微信的群聊、转发功能又像病毒传播器,一句鸡汤能从北京传到上海,害得无数人感动得稀里哗啦,却没发现自己被洗脑了。

更绝的是,社交媒体的算法和营销号把鸡汤推上了“割韭菜”的神坛。算法啥最爱?情绪化内容!鸡汤短小精悍,读完像打了鸡血,立马想点赞转发,平台一看流量哗哗涨,乐得推更多鸡汤给你。营销号更狠,他们深谙“情绪经济”。比如某“情感博主”,每天发“爱要勇敢说出来”,配上粉色滤镜和樱花图,粉丝直呼“太暖了”。可这博主背地里是个“拆婚专家”,看上个有未婚妻的男人,硬是把人家婚事搅黄,未婚妻怀着孕被逼堕胎。她还好意思发“真爱不怕世俗眼光”,好家伙,这脸皮厚得能挡子弹!营销号才不管道德,他们的鸡汤是流水线货:抄几句金句,拼个煽情故事,再加点风景照,保准转发过万。粉丝感动得泪流满面,他们却在数广告费、卖课钱,笑得嘴都歪了。这套路,鲁迅看了得写篇《论鸡汤的“甜”与“割”》,骂他们“披着鸡汤皮的吸血鬼”。

咱来举几个例子,撕撕这些鸡汤包装工的遮羞布。第一个,朋友圈的“正能量小王子”小明,天天发“施比受更有福”“善良是最好的投资”。网友点赞都点到手抽筋,可现实呢?这货欠房东半年房租,嘴上喊“房东大哥通融下”,却偷偷把房子转租,赚差价赚得飞起。被房东堵门时,他还甩句“市场经济,资源优化!”好家伙,这“善良”怕是把房东气进了急诊室。第二个,“婚姻幸福代言人”大姐小红,每天晒烛光晚餐,写“夫妻吵架是爱的调味料”。可邻居都知道,她跟老公为谁带娃吵得天翻地覆,已经分居半年,离婚协议都打印好了。朋友圈甜得像偶像剧,现实却像伦理剧。最恶心的,是那些“心灵导师”。某自称心理学博士的家伙,鸡汤张口就来:“别抱怨,负能量会毁了你!”结果呢?他的“理论”全是百度来的,卖的“月入百万”课教你怎么被割韭菜。多少打工人信了他的“努力必成功”,加班到凌晨,最后累倒也没翻身。这鸡汤,甜得像砒霜,毒得要命!

这鸡汤文化为啥害人不浅?因为它甜得让人上瘾,毒得让人麻木。心理学上,这叫“认知捷径”:鸡汤简单粗暴,给你个“努力就行”的答案,省得你费脑子思考。可现实哪有这么简单?“努力必成功”让你忽视社会不公,把失败全怪自己;“爱要勇敢追”模糊道德底线,让人觉得拆别人婚姻也没啥。长此以往,理性被甜腻谎言淹没,社会风气都跟着跑偏。鲁迅要是活着,估计得气得从棺材里蹦出来,写篇《朋友圈的“伪圣人”》,骂这些鸡汤包装工“用甜言蜜语装门面,用高尚口号掩无耻”。比起他笔下的孔乙己,这些人更可悲——孔乙己好歹敢在酒肆里喊“我穷”,鸡汤包装工连面对真实的胆子都没有。

咋摆脱这鸡汤魔咒?说难不难,说简单也得动脑子。第一,少刷朋友圈,多啃好书。读本《呐喊》,能让你看透人性虚伪;翻翻《红楼梦》,能让你洞悉世态炎凉。经典经得起推敲,不像鸡汤,转发三天就没人理。第二,练出独立思考的脑子。看到句“正能量”鸡汤,先问:这话有证据吗?逻辑站得住脚吗?别被花哨措辞忽悠,理性是你最好的防毒面具。第三,看人看行动,别信嘴上功夫。朋友圈再光鲜,也比不上现实里的为人。一个天天发“善良”鸡汤的人,背地里坑朋友,那他的鸡汤再甜也得吐出来。最后,幽默点,别被鸡汤气得跳脚。学学李奥,笑着揭穿这些“皇帝的新衣”。生活已经够累了,干嘛让毒鸡汤再给自己添堵?

说白了,社交媒体的鸡汤包装工,就是现代版的“伪君子”,用甜腻谎言给自己化妆,用高调宣言掩盖不堪。他们能骗过点赞的网友,却骗不过时间的审判。朋友圈不是人生,鸡汤更不是真理。与其被这些虚幻光环晃花眼,不如关掉手机,翻开本好书,让思想在经典的洗礼中硬核起来。做个不喝鸡汤的清醒人,用独立思考怼翻虚伪,用真实生活干翻浮夸。毕竟,生活不是秀场,咱得活得真,活得爽!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