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量子纠缠的男人

我命由天不由我?天是什么?我又是谁?
正文

竞选游戏

(2025-05-26 19:19:01) 下一个

竞选游戏:华人参政中的黑白灰操作

引子

2024年春,南加州。初选临近,阳光炽热,选票冰冷。

蒙特利公园市,一场年轻华人律师参选市议员的风潮悄然兴起。他的竞选口号是“华人不再沉默”。但他很快发现,在美国的政治游戏中,沉默远非最大敌人,“被自己人背后捅刀”才是。

那个敢“喊”的人

陈若言,36岁,移民美国16年,耶鲁法学院毕业,现为洛杉矶一家大型律所合伙人。三年前,他因在一桩华人房东被控歧视案中公开发声,成为华人媒体焦点。他的语言干净有力,眼神沉稳锋利,仿佛注定要踏入体制。

2023年底,他宣布参选蒙市市议员,成为首位以“为华人发声”为核心的候选人。人们称他为“新一代华裔希望”。然而,这场“希望之战”在第一周就露出狰狞面目。

“欢迎加入屠龙者名单”

“你确定要参选?” 一晚,一位华人资深政客打来电话,语气如旧时谋士。“若言,做律师多好,何必趟这浑水?你知道你在挑战谁吗?”

陈若言笑了笑:“你们总说选票是改变的起点,我真来选了,怎么没人帮我?”

电话那头沉默片刻:“政治是个死循环。你不是在挑战白人或墨裔,而是在威胁老一辈华人掌权者的饭碗。你站出来,就等于告诉他们,你要抢他们的餐桌。他们不会让你活着进来。”

来自“同胞”的攻击

竞选第三周,“华人论坛”匿名爆料称“陈若言有境外资金背景”。随后,一家与旧金山某华人组织相关的公众号发文:“警惕‘新精英’操控华人选票,背后或有复杂金权势力。”

陈若言在家反复刷着这些文章,电脑屏幕映出他眼中愤怒与冷静交织。“是自己人,”他喃喃道。他的白人助理Lydia瞪大眼睛:“你是说,攻击你的也是华人?”

“对,就是那些最早劝我别选的人。”

金钱,政治,和一张被收买的椅子

四月初,一场华人商会晚宴上,陈若言原计划发表演讲。却在开场前,主持人突然宣布:“因流程调整,取消候选人发言。”后台,一位黑西装地产商低声对他说:“陈律师,别太高调。我们也有孩子,不想‘反华言论’再被引出。”

他凝视对方,沉默许久,只问:“那你们为何还办华人晚宴?”

对方笑得温和:“为了有位置坐,不是为了真说话。”

反击的代价

陈若言没有退缩。他发布三支短视频,直指华人社区选举中的“家族式操作”、非营利组织暗箱操作选民注册,以及华人精英封杀自己人的潜规则。第一支视频三天内播放破百万,但第四天,Lydia收到威胁邮件:“小心点,这不是你们这些‘理想主义傻瓜’能玩的局。”

与此同时,两家承诺赞助的地产公司撤资,原定为他站台的前市长也“因病”取消出席。

初选之夜

2024年3月5日,投票结束。凌晨1:15,官方数据公布:陈若言得票率23.1%,距前二晋级仅差218票。

他没有哭,也没有怒。他走出竞选办公室,在蒙市空荡的街道上走了一圈,月光拉长他的影子,显得格外孤单。

赢得失败的人

一周后,他在社交媒体发布一段文字:“感谢那些在背后开枪的自己人,你们让我看清这游戏的真相。但我也更确定一件事:在美国,只有开口,才有人听见。沉默,只会让我们永远靠边站。”

这条动态转发超十万。评论区涌现数百位年轻华人留学生,他们的第一句话往往是:“你让我看到,我们真的可以选。”

他没赢得议员席位,却赢得了一群愿意倾听他的人。

结语:冥想修道者笔记

一位修道者在夜里写道:“选举不是权力的分配,而是真相的表演。真正的胜利者,不是登上台的人,而是在嘘声中仍敢大声说话的人。”

法律免责声明:本文纯属虚构,人物与事件均为艺术创作,切勿对号入座。若因过度脑补导致现实中追查“陈若言”,概不负责!知识产权声明: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小心被“华人论坛”匿名爆料!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