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从《乡下人悲歌》看基层文化渗透

(2024-07-18 06:59:14) 下一个
范思的书写了绝望悲苦,写了个人奋斗,写了产业结构升级对普通人的抛弃,其实也写了欧美发达社会文化对社会基层渗透时遇到的阻碍。

当年听老师讲《格林童话》普及了规范的德语,大为震惊,原来文化的力量是实实在在的;后来知道詹姆斯一世颁发的钦定圣经英语版,极大地统一和促进了英伦三岛的英语,就不那么惊讶了。教会事实上还维持了西方基层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直到越战时期的文化战争。不觉得吗,西方尤其美国,大量的社会问题都能追溯到那个贻害甚深的年代。

中国是个古老的文化大国,也是初步翻身了的穷国,经历过无数次超长周期大幅度的兴衰起伏,底层基本上没有崩溃,甚至并无现代意义上的基层自治,却屡屡经历逃难或移居海外能异地重建华人社会,以吃苦耐劳的勤奋劳动和读书上进,适应了新世界。

那么中国社会的底层文化渗透是如何实现的呢?

告老还乡的官员,大多能回到原籍的村镇,买一大片土地做老爷,买好几个小妾享受人生以外,这些退下来的乡绅,基本起到了民间道德教化、基本纠纷仲裁、推动基础教育等方面的作用,直到痞子运动杀乡绅。

民间宗教多宣扬顿悟,尽管比较偷懒地世俗化,但也教诲了大多数普通人;民间艺术,特别是村口大戏台上热闹的各种戏剧,宣扬普及了各种各类的道德规范,《赵氏孤儿》的忠义,《打金枝》的孝顺等等。尽管渗透效率远非尽善尽美,但中国人的社会大致表现出了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优良品质,吃苦、隐忍、上进….有些在北美社会看来“太儒家”、“不够坏”,妨碍了中国人进到“琼楼最上层”,但也保住了中国人旱涝保收的中产策略。

中外发达地区的发达,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超越周期的弹性,尤其是生产要素体现出来的弹性,才能屡屡适应、转型乃至超越。这些弹性的载体是一个个家庭与基层社会及其教化。而文化,对基层的渗透渠道、传导机制,是个有意思的观察。

回到锈带,看到的是基层文化崩溃导致的绝望,想到的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文化渗透的低效,以至于并未如同新英格兰地区那样,建立稳固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体系?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dhyang_wxc 回复 悄悄话 贊。

這個點到了本質。比成功學的解讀強得多。
油翁 回复 悄悄话 Phobos's article is well-researched and insightful. I appreciate the unique perspective he brings to the topic. Looking forward to reading more of his work in the future.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