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被拍卖的豪宅,看中美家庭消费文化的深层差异
上个星期,我跟邻居一起,走进了离家不远的一个社区,一座曾经价值不菲的豪宅正在被公开拍卖。这个社区属于亚特兰大高端住宅区之一,进入还需要门禁通行。那栋房子至少价值在200万美元以上,在这个城市已算是相当不错的住所了。可如今,所有物品都被摆了出来,从锅碗瓢盆到窗帘布艺,从孩子的玩具到成人的衣物,无一遗漏——这一切让人心酸。
那情景不是有人准备搬家,而更像是被突然“丢出去”了。屋主似乎仓促离去,甚至没有带走生活中最私人的物件。这是一种说不出的落寞,一种从繁华坠入现实的重力。我们站在那片看似高贵却已经失守的庭院中,仿佛看到了一个家庭曾经努力维持的表象如今被彻底摊开:连那块买来垫窗户装修时保护木地板的布都还在,仿佛时间凝固在了离开的那个瞬间。
我不清楚这家人是西方人还是亚洲人,但从家里的布置看,生活细节很讲究,孩子也不少,应该是一个曾经很努力过日子的家庭。但努力归努力,终究还是撑不下去了。他们为什么会这样?也许是超前消费、信用卡透支、缺乏储蓄——这在美国社会并不少见,甚至可以说是常态。许多人不习惯未雨绸缪,认为“明天总会更好”,却从不问“如果明天不好呢?”
这种生活方式,一旦遭遇经济下行或个人变故,就容易出现“全盘崩溃”的情况。而这也正好映射出了当前美国家庭与中国、亚洲家庭在理财观上的巨大差异。我们中国人从小就被教育要“克勤克俭”“量入为出”,一分钱要掰成两半花。老一辈如此,我们很多年轻人也依然保持着储蓄的习惯。这种习惯不只是个人美德,也是一种集体文化。
很多经济学家指出,中国的家庭储蓄率是全球最高的,而这正是中国社会在面对经济风浪时拥有“底气”的来源。如果真遇到危机,国家可以通过发行国债、引导消费、向百姓借力来共同渡过难关——因为民间有“子弹”。反观美国,很多家庭表面光鲜,实际上却“口袋空空”。这种结构性的差异,也解释了为什么一旦危机来临,美国家庭很难迅速恢复元气。
这个被拍卖的豪宅不是一个特例,而是美国社会许多家庭的缩影。而对我们来说,这一幕也应当成为一种提醒:越是在物质富足的时代,越不能忘记储蓄的意义、节制的智慧,以及一种为未来预留余地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