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吗?即便是两幅中国山水画,也能让欣赏的人体会到代沟。什么是代沟?按照百度百科上面的解释是指两代人之间在思想、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态度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对立和冲突。我觉得这个解释只是从表面上总结了两代人的差异,但并没有说清楚为什么两代人之间会产生这样的差异。为什么人活到八十岁的时候会跟十八岁的人的想法完全不同?为什么十八岁的人根本不相信八十岁的人嘴里讲述的世界和人生?到底在人生几十年里,我们每个人都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呢?这种改变如果只是单纯的去想好像很模糊,但从十八岁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和八十岁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两幅画作中去看却是一目了然。
《千里江山图》是宋代著名山水画家王希孟唯一传世的作品。王希孟十多岁入宫,先作为图画院学生学画,后被召入禁中文书库,曾奉事徽宗左右。宋徽宗赵佶当时是图画院的老师,认为王希孟“孺子可教”,于是亲授其法。经赵佶亲授指点笔墨技法,王希孟画艺精进神速,用了半年时间终于绘成名垂千古之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当时年仅十八岁。可惜这位天才画家英年早逝,去世的时候只有二十几岁。《千里江山图》是王希孟的“千古绝唱”。
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在山水组合间充分展现了“道游于艺,艺合乎于道“的意境。在构图中以线性的画面结构,运用“高远”,“平远”,“深远”的空间,用”以大观小”的山水法则,利用亭台,楼阁,茅屋和人意象化作为符号,来体现大众心理上对人类“可游可居”的理想居住环境的向往。通过人与物生存空间,人与人生活空间,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在山水画中的体现,表现了人在环境中可走,可看,可望,方为游乐其中的梦想。这幅画不仅在构思和意境上展示了十八岁王希孟作为懵懂少年对人类理想生活的不切实际的幻想,而且在技法和用料上也是竭尽所能的突显画面的富丽堂皇。【《千里江山图》虽然历千年之久,部分颜色已经脱落,但是其画法仍然清晰可辨,并突出显示了矿物质石色的富丽装饰效果。山石之画法,是先用浓、淡线条勾出轮廓,再以柔润而长短不一的线条加皱,峰顶皱法似荷叶皱,线条不刚不硬,之后再用淡墨加赭石或花青渲染,渲染多在前后两石中的后面一石。在此之后又罩染赭色,石头顶部以汁绿接染,再以石青或石绿罩染,山石下部保留赭石色。山石之青与绿色往往前后各异,互相映衬,且颜色较厚故容易剥落。水天交界处以赭色接染,画面浑然一体。远山则以赭色为主,不施青绿等色以示空间之远。柳叶为石绿,天空以赭墨,上深下浅,彰显了天空空间透视的变化。水色全以汁绿染出,矿物、植物颜色融合使用,将中国画色彩的表现力发挥到极致。】(【】中部分文字来自网络)
这幅绢本的长卷山水画,画面跌宕起伏,富有强烈的韵律感,好似一位生命力旺盛,风华正茂的少年引人入胜。同样画作所追求的意境也充分体现了“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意气风发,正好似一个初出茅庐,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无知且无畏。一方面义无反顾的确信自己的实力,勇敢的认为无论什么样的人生目标,只要自己足够的努力就一定会实现。但另一方面这样的自信中往往又参杂着犹疑,怀疑如同白纸一张,毫无自身价值的自己到底在世人的眼中有多大的分量,所以才要不遗余力的往自己身上堆砌附加物。就好似年轻的画家无所不用其极的使用丰富的色彩来提高画面的生动感一样,现代的年轻人也是省吃俭用的追求品牌奢侈品,好像从头到脚都挂满“名牌”的自己就会显得更成功一些,其实这都是在潜意识里追求利用外在的资源来弥补自身价值的不足。
年轻人的特点正是思想浅薄,行为幼稚,自身价值不足,但却拥有一颗勇敢的心。人生几十年,从十八岁活到八十岁的时候人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看看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吧!
黄公望是元代著名全真派道士、画家。本姓陆,名坚,幼年父母双亡,族人将其过继给永嘉州平阳县黄氏为子,因改姓黄,名公望,字子久。他曾入朝为官,后来因为“经理田粮”之事入狱,出狱后的黄公望不再为官,从此开始了他入道隐居的生活。他工书法,通音律,长词短句落笔即成,尤擅长画山水,多描写江南自然景物,以水墨,浅绛风格为主,与吴镇,王蒙,倪瓒并称元四家。他的绘画曾得赵孟頫指导,主要师法于董巨(董源、巨然)。黄公望的山水画风格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作浅绛色,笔势雄伟。另一种是作水墨,皱擦较少,笔意简远。他久居富春山,年近八十画下了《富春山居图》,成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为师弟郑樗(无用师)所绘的纸本水墨画。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画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原画画在六张纸上,六张纸接裱而成一副约七百公分的长卷。而黄公望并没有按着每一张纸的大小长宽构思结构,而是任凭个人的自由创作悠然于山水之间,可远观可近看。这种浏览、移动、重叠的视点,或广角深远,或推近特写,使人在浏览过程中,感觉视觉观看的方式极其自由无拘,角度也是千变万化。画卷的第一部分剩山图从一座顶天立地浑厚大山开始,长篇巨制,拉开了序幕。图画上峰峦浑圆敦厚,缓缓而向上的土堆,层层叠叠渐进堆砌着,又转向左方慢慢倾斜,表现出江南山水湿润的独特气候的特色。接着山脉的发展变化发生了转折,随着山脉的层次变化,画中的树木,土坡,房屋和江中泛起的小舟有一种层峦环抱,山野人家的萧瑟感。至此黄公望画笔突转,略用皴染的坡与平静的江面又向后延伸,画面由密变舒,疏离秀丽,此处画家用浓墨细笔勾勒出画中水波,丝草,阔水细沙。水是从哪里来?是从天空的云中出来的,正如唐诗里面讲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景色。整个画面突显出在山穷水尽之时, 你却看到云在升起来,而云气刚好是生命的另外一个现象。接下来的画面是一片水沙,一段最长的留白,如同一年四季,时间流逝,岁月匆匆。正好像人生从前面的繁华葱荣,大气磅礴转到了秋冬的寂寥,这时候正是繁华落尽,肃静苍茫。画面的最后部分是宽远的白沙,留白处两艘小船并行江中,船上渔夫也只是点景,微小的身影显示出渺小的生命。在整片的留白中,渔夫正如一颗尘埃显得微不足道。远处一片远山,通过笔的线描,墨的拖带而交织在一起,一直延续在后面的大段留白中,预示着生命的无限延长。
八十岁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与十八岁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八十岁的黄公望眼中,人生已经不再绚丽多彩,取而代之的是朴素沉稳和厚重。《富春山居图》朴素到只有墨色,但如果你细细品味,仅仅是墨的焦,浓,重,淡,清就已经可以充分体现人生的高低起伏,繁杂纷扰了。画面中的层层叠叠,缓缓而上的土堆,山岚雾气中的小船,峰峦怀抱中的山野人家,村落,亭台,渔舟,小桥。。。无一不寓意着人生的丰富内容。八十岁的人不再需要绚丽的颜色来标榜或提升空洞的自身价值,因为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早就填充满了内在的修为,外在的辅助资源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不仅如此,八十岁的人的画作中更是多了一份对生活的思考。他知道世间并不全是美好,人生路有高就有底,有得意就有绝望,但在低谷和绝望之时又一定会有转机,正所谓 “柳暗花明又一村”。。。
两个年龄画家的两幅画,同是山水却又完全不同。一个张扬一个内敛,一个绚丽多彩一个朴实素雅,一个重在表面一个重在内容。到底从十八岁走到八十岁的人发生了什么改变?如果你要问我,我会说:是自身价值的增加。十八岁的少年自身如同一张白纸,思想纯洁且癫狂。八十岁的老者早已活出了自己的内容,展开几十年风风雨雨的人生,不需要任何特意的渲染和修饰,就已经是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