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年我刚来多伦多,以一个低薪临时工为起点开始积累生活的时候,市中心金融街上的一块招牌,总是在午间休闲漫步的时候跳入眼帘。Szechuan Szechuan, 是一家座落在最气派的蒙特利尔银行大厦里的中餐馆。"四川 四川"这两个字,仿佛是激励的号角,每当看到,我会在脑海里自动翻译成"加油 加油",给自己打气。"有一天,我要带爸爸到这里来吃川菜",我对自己说。
我认为自己是懂得爸爸的四川情结的。巴蜀之地的童年滋养,留给了他对麻辣的偏好,对竹林的喜爱,甚至是对四川女性多多少少的情有独钟。记得有部叫做"何日彩云归"的老电视剧,讲述的是有情故人经历国共交战,海峡分隔的悲欢离合。此剧在我看来有些沉闷,爸爸却津津有味地看到剧终。他说,剧中的女主角,是典型的四川女子的模样。
因为中国历史的某个拐点,我的家庭意外地受到了四川风情文化的浸润,长达八年之久。后来长辈们不但乐此不疲地携带这份不曾褪色的熏染走过岁月,而且用游吟诗人般的浪漫,把他们对长江上游那片神秘之地的眷恋,化为传奇故事,讲述给了年轻一代的我们。
民以食为天。如果说饮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那么饮食的选择就是文化的皈依。如此,故乡南京的那家座落在太平南路繁华地段的老牌饭店---四川酒家,之所以几十年来毫无悬念地成为我家的节庆首选,则实在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了。
四川酒家的菜肴丰富多彩,我家点菜下单的或繁或简,则是根据不同场合的轻重酌情考量,灵活取舍。但是无论场合是大是小,有三个菜式是我们永远的不离不弃执迷无悔: 糖醋里脊,鱼香肉丝,宫爆鸡丁。这老三篇是我们的压轴项目,传统保留,也是除夕之夜和生日庆祝的桌上必备。
除夕之夜,除了自家的凉拌热炒,饺子火锅,春晚花炮,还得加上四川酒家的老三篇,这年三十儿好像才算完整。生日庆祝,无论是祖辈贺寿还是我辈增岁,也都离不开老三篇。只是父母从来没有为自己庆过生日。一个家庭,那克勤奉献的一辈,也永远是克简忘我的一辈。
来自传统名店的老三篇,质量自然不在话下。不过每次拎回来的份量,却有着明显分别。当然这些多了点少了点的误差仍然都在可以接受的区域之内。我们也明白,少了点的时候并非饭店有意克扣,他们只是公事公办罢了; 而多了点的时候则是来自额外的情份---妈妈去买外卖的时候,又恰巧遇到了她那热忱又忠实的学生 。学生在四川酒家已经做成小经理了。那多添加的一勺大概就是最朴素的师生情谊了吧!
老三篇已经成为我生命里的自然而然,以至于在海外生活的这近三十年里,我把这些从前的节庆佳肴变成了家常小炒,隔三岔五山寨一番,颇为得意洋洋。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厢情愿,按娃她们爸的说法:"光是菜名叫得响,吃起来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你还不如干脆叫满汉全席呢!"
当然,对比四川酒家,我的鱼香肉丝确实不够滑嫩,也少了特有的红油晶亮的卖相。芡粉放多了糊弄,放少了干老,我对这一矛盾,还在一愁莫展; 我的宫爆鸡丁也刻意减少了麻辣,增加了酸甜,因为北国干燥的气候已经改变了我的体质,我也必须因地制宜; 我的糖醋里脊,起初更像无锡酱排骨。后来在给孩子们尝试做菠萝咕噜肉的时候灵光一闪,无意发觉程序中出现了与记忆里的糖醋里脊的似曾相识,霍然开朗之际又頓生疑惑: 人家四川酒家绝对不会用番茄酱做糖醋汁的吧?!
我对那个年轻奋发的自己失了信---父亲生活在多伦多的18年里,我们一次也没有去过"四川 四川"。父母团聚移民后,我们经历了最初几年的艰难。这艰难不是来自贫困窘迫,而是源于父母对我和妹妹人生前途的忧思。直到多年后我们各自为人妻为人母,父亲的心才算完全放下,开始享受自己的晚年了。而我,在经年累月的兜转忙乱中,早就忘记了"四川 四川"的诺言。有趣的是,我后来在一家名叫"半亩园"的川菜馆用餐,却怎么也没能找回南京四川酒家的滋味。"半亩园"号称多伦多正宗的川菜馆,那么我家乡的四川酒家难道是江南改良版的川菜馆? 不得而知了。只是在我心里,童年的滋味,才是最正宗的滋味吧!
白天,做一轮老三篇,外加回锅肉,麻婆豆腐,酸辣汤,在浓浓的川味里咀嚼往日时光; 入夜,放一曲巴赫,在沉静幽转中魂归故乡。梦中我自家乡沿江而上,在那个我从未踏足过的内地,我看到爸爸与祖母在防空洞里躲避轰炸,看到爸爸跟着祖父坐滑竿逛集市,看到爸爸托着下巴听姐姐在家门口唱"门前一道清流...",梦中的爸爸,是快乐的孩童,永远都不会衰老...
巴蜀的文化也是渊源流长,食文化也是文化的一部份。
思韵啊,你太让我失望了。以你之才,小目标应该是这样滴:
“有一天,我要让自己成为这里的老板!”
还是希望美国,加拿大尽快摆脱颓势,重新崛起。我们这里疫情不乐观,第三次封锁了。
我到了北美,因为水土和气候,变得不太能吃辣了。所以世界上的好多思念,真的就是思念了。
看来咱俩口味接近。:)我写这个小系列,是回顾自己的原生家庭留给我的温情脉脉。在并不富裕的年代,他们依旧是那么热爱生活。我的身上带着那样家庭的印记,我唯有感恩。
考川菜厨子的第一道菜是什么?
回锅肉
看到这里有好多的南京朋友。周末我们也去了四川菜馆,看思韵这篇又饿了。我也是不太能吃太辣的,一般都让餐馆弄成微辣。好棒的美食亲情篇!!
思韵记忆力强,还有老三篇之说,可见对四川酒家的喜爱,从四川酒家展开来说,再到亲情、乡情,
怀旧感人的好文!
谢谢王妃。我的这个系列就是想在记忆尚健的时候,多保留一些生命的痕迹。
这次王府活动太欢腾了。圆导,大家都盼你多多出谋划策呢。人生苦短,人生不易,咱活着,得整出点儿动静,才不枉费一场啊!
我虽然不是四川人,但是对川菜情有独钟。你的老三篇糖醋里脊,鱼香肉丝,宫爆鸡丁都很喜欢!
谢谢参与王府第一次,我的答谢都是“借你吉言”,谢谢金句相帮,要不写到今天都写不完的。谢谢!
陕北民歌吼出了人生的悲怆,还有古典音乐,如倾如诉…
谢谢思韵,我们的盼望是在天上,而不是地上。
谢谢你还关注文革琐忆系列,唯一的希望就是提醒大家勿忘历史,不要等到事情落到自己身上才知道疼。
这篇文章不仅吐露着芬芳,也凝聚着沉沉的乡情,浓浓的亲情。川菜的香味扑鼻,把圆猫引来了。。
石头的文革系列很好看,可惜历史被遗忘得太快,生命仿佛蝼蚁一般轻贱。不过石头,历史是一个钟摆,对过去对现实,也不要过于忧愤。我还是相信:伸冤在我,我必报应。
让我们依靠主而喜乐,与君共勉。
我做的几样川菜,现成的调料只有祁县豆瓣,其余部分都是靠悟性自己调制,我蛮乐在其中的。川菜,喜欢的人多。我先生是北方人,我做菜,偏川味,他乐在其中,别看那嘴硬。:)
五湖兄说的对,这个人生阶段的回首,并不意味着裹足不前。而是通过记忆,懂得了自己的来处,然后更加清楚以后的去处……
Hauser演奏的这首巴赫的名曲也很赞!
都说川菜辣,其实还有一个糖醋系列一点也不辣,好多不吃辣的都不知道。
有一家台湾人开的在北美好几个大城市都有连锁店的“半亩园”,但不是川菜,是面食。
抗战时期,巴山蜀水为躲避战乱的国人提供了避护之地,而外来入川的也带去了新文化新思想,所以算是彼此互相滋养吧。四川山高水长,虽然物产丰富,但因为秦岭大巴山阻隔,就像李白的诗句,"不与秦塞通人烟"。川人深情而忧郁,像巴金那样,脱不了故土的情怀。我们家全是四川人,但你做的三个川菜,我们都不太会。太太家在学校,以前很多时候上食堂打饭菜,她还是出国后才学着做菜的,我们家都沒有固定菜单,所以要为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