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成都力田小学
成都力田小学是我六岁发蒙读书的学校,原是四川省农业技术改进实验所(现在四川省农科院前身)的子弟小学,地址最早在东门外老糍粑店,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更名为龙舟路小学。
学校坐落在糍粑店花市旁边,四排校舍,中间合抱着一个大花园,像个大四合院。房屋都是齐刷刷的一层草房,白墙黄顶,门前有一条清清的溪流,一座木质小桥把校门和马路相连。整个学校没有围墙,一道浓密的刺篱笆把学校和周围的农舍农田分割开来,让学校完全笼罩在一片旖旎的田园风光之中。
大概因为是科研单位子弟校的缘故吧,学校聘请的教师水平都相当不错。学校地处近郊,那些烦腻了城里喧嚣生活的知识分子,喜欢来这里教一两门课程,在清新幽静的环境中呼吸带有泥土和庄稼味的新鲜空气。记得有一位叫周羣的老师,教书育人对学生要求严格,在学生中威信很高,尤其深得家长们的喜爱。另外,这里隔着锦江与四川大学相望,不少川大学生喜欢来这里担任代课教师。同学们尤其喜欢一位教美术和手工课的肖姓男老师,他人长得高大帅气,生性活泼,和学生相处得很随意。记得手工课上,他教我们用黄泥制作各种器皿,用纸来折叠飞机或白鹤,同学们都很喜欢上这类课程。这些川大学子来学校代课,在他们或可是郊游打猎和谈情说爱,是工作实习赚外快,在学校则是新鲜信息和知识的涌入,是教育质量的提升。
力田小学还有一个与其它学校不同的传统,经常安排学生去农改所的试验田上自然课。学生们或者从田边地头走过,了解各种作物的种类性状,或者下到地里,围在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的试验地四周,听农业技术员讲解农作物知识。技术员讲解的那些科技术语,我们听不大明白,但是能够与自然亲密接触,感觉比在受束缚的教室上课惬意多了,日久的耳濡目染也让我们学得一些最肤浅的农科知识。我在八、九岁的年纪,从那种课堂上见到了平生的第一个轮作制作物试验田、第一个奶牛场、第一个玻璃大棚花卉实验室和第一辆拖拉机,比普通城里的小孩足足早了好几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幸运。
除此之外,力田小学还是一个藏龙卧虎的地方。解放前夕,这个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学校,由于交通不畅和信息相对闭塞,许多地下党员就把这里作为理想的藏身之地。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之后,学校原来的一些老师突然消失后又重新现身,但是却改换了不同身份。校长何天休,解放后担任成都市东城区文化局长,一位叫李茂华的女老师也担任了政府职务。但是,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我上三年级时的班主任孙嘉顺老师。
孙老师是一位年轻女性,对学生关爱备至,有一种妈妈情怀,深受学生们喜爱。解放后第一天上学,力田小学全校同学被接收农改所的解放军军代表请到所里见面。那天的见面会有糖果吃有文艺节目看,同学们都过得很开心。可是,那天的军民联欢会上,我们没有见到孙嘉顺老师,让我们有些许的失落感。此后,同学们一直在打听她的消息。两年后的一天,我走到成城中学(现在的成都市田家炳中学)门口,贴在墙上的一张法院宣判布告,让我着实吃了一惊,布告的落款处赫然写着“华阳县人民法院院长孙嘉顺”(当时力田小学所在地也属华阳县管辖)。哇,孙老师当上‘大官’了,原来她之前在力田小学教书,只是一种身份掩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