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表情包:文化假面下的另类表达

(2016-10-10 18:30:36) 下一个

                 表情包:文化假面下的另类表达

   戴上表情包的夸张假面,人前难以彻底传达的喜怒悲欢得到了全面宣泄。然而狂欢过后,我们怅然若失:一片喧嚣热闹终究掩盖不了内心的孤独与思想的贫乏。

 

“一言不合就斗图”“没有表情包,还能不能愉快地聊天了”;金馆长的“迷之微笑”衍生出无数的网络魔性表情,宋民国快要萌化人心的可爱表情也成为无数女生微信聊天时的“标配”;“洪荒少女”傅园慧赛后接受采访时的自带表情包为她圈粉无数,在引发全民关注的同时也折射出国民对于真诚直率的赞许,对于体育竞技精神的本真回归。不知不觉间,“表情包文化”已经登堂入室,进入主流文化的视野中,成为一种无法忽视的网络文化现象。身处移动互联网时代,在即时通讯软件大行其道的当下,表情包已然成长为一套通用流行的话语表达体系,改变着我们日常表达、交流的方式。

“:-)”是用ASCII字符构成的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表情符号。1982年,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斯科特·法尔曼教授为避免网络平台上纯文字的交流方式可能带来的误解,在大学的电子公告牌上建议,用“:-)”这个符号表示笑话,用“:-(”表示需要严肃对待的问题。作为一种图形符号,表情包既是人们进行文字交流时的辅助工具,更在语言、文字之外开辟了表情达意的一片新天地。相较纯文字而言,丰富、细腻的面部表情往往更能传递出人们复杂微妙的心绪。在视觉文化时代,简洁明了的图片能够负载大量信息,更易为受众所识记,天生具备文字表达所不具备的优势;在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动一动手指就能发出大量有趣、讨喜的表情图,在线上交流时打破冷场、拉近距离,可谓方便、快捷、高效。表情包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日常交流的成本,适应了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需求。

粗线条、浮夸、犀利而又含混的表情,莫名戳中笑点的配文,由这些质素构成的“蠢贱萌”的表情包深受网络原住民一代的喜爱。而在这一张张“不羁”表情的背后,更是这一代青年“人前冷漠,人后疯魔”心理状态的真实写照。戴上表情包的夸张假面,人前难以彻底传达的喜怒悲欢在网络平台的娱乐狂欢中得到了全面宣泄,现实生活中饱受压抑、煎熬的心灵得到了慰藉与补偿。与二次元、非主流、恶搞文化等相比,表情包同样呈现出网络亚文化的基本特征。在荷尔蒙迸发的青春期,青少年群体急于创造出一种能够代表自我心声、可与成人文化抗衡的新文化,因而这种文化天然就带有对既有价值、审美规范的反叛和颠覆态度。

随着PS技术、美图软件的普及和微信取消用户自定义表情数量上限,制图门槛大大降低,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表情的制作者、收藏者和传播者。“斗图”活动使群聊具有了极强的互动性,相近的表情风格也反映出使用者共同的情致爱好,使参与互动的个体在活动中获得了身份的认同感与集体的归属感。

以碎片化、戏谑化、热点化为特征,网络空间里飞扬的表情图片不计其数,令人脑洞大开。一方面,“表情包文化”是互联网时代进程中一种自然的文化现象,短短几年间我们已经见证了它从边缘亚文化向主流文化演进的迅猛态势。从文化成品到文化产品,表情包的IP价值也不可小觑。日本的即时通讯软件LINE单凭销售表情包贴纸即获益上亿美元,周边产品的开发同样潜力巨大。它所代表的“注意力经济”也成为天使投资人最感兴趣的话题。另一方面,当高亢的情绪逐渐平复,狂欢过后的我们怅然若失:一片喧嚣热闹终究掩盖不了内心的孤独与思想的贫乏。缺乏精致的美感与对时代的沉思洞见,这样的表达方式究竟能走多远?很多时候,我们更为怀念的,其实是那个用语言文字认真交流、踏实生活的过去。

对于表情包的大规模使用,不必过于担心也无需人为干预,但也不能为顺应潮流而去毫无原则地迎合。生活在浮躁的现代社会,“娱乐至死”所导致的文化精神的枯萎值得警惕。真正引领一个国家和民族不断进步的,应当是具备人文关怀、反思精神的高雅艺术、精英文化。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