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由于网络兴起, 新闻与社交媒体的无孔不入, 我们每天无论是在报章、杂志、或网络世界, 都可以读到、或看到好多好多别人的文章, 以增长自己的知识!
然而在这浩瀚的文海, 我们除了寻求增长知识外, 当然还希望能读到一些感性的、优美的、有启发性的好文章!
但究竟什么样的文章, 才是感人的、优美的、有启发性的好文章?!
爱写文章的人, 可都有个通病, 那就是:“文人相轻”, 不太愿意去“赞” 别人的文章!虽然有时碍于情面, 即使是去“赞”了, 但也有点心不甘、情不愿!
所以一般作者, 常常都只认为自己的文章好, 而且希望多多获得别人点“赞”!
台湾前知名作家李敖, 常常狂妄自大, 自吹自擂! 他不止一次扬言, 50年来, 写白话文写得最好的前三名, 就是: 李敖! 李敖! 李敖!
后来他又有了另一种说法: 近50年来和500年以内, 写白话文写得最好的前三名, 就是: 李敖! 李敖! 李敖!
李敖曾写文章骂过鲁迅, 这不仅是他狂妄自大的表现, 同时也满足了他自大狂的需要. 试想: 如果李敖不把鲁迅骂倒骂臭, 他李敖的白话文怎能算是写得最好? 他又怎可称得上是近代写白话文, 50年来, 500年内的第一人?
但如果我问:“白话文写得最好的标准是什么? ”
我想到目前为止, 我们似乎还找不到一套举世公认的标准!
因此如果只是用自己的标准, 来评定自己文章的好坏, 说得好听一点, 是对自己的一种期许和勉励! 说得不好听一点, 这只不过是一种自我膨胀、自我吹嘘的广告行径! 李敖曾经对这一说法, 也不打自招, 承认就是为了要推销自己!
但我觉得世界上任何文学家或艺术工作者, 他们的文笔、创作及思维, 都有他们各自的独特风格, 尤其是真正能登峰造极者, 彼此是很难相互比较的!
譬如很多人都认为;提倡白话文的学者胡适, 应该是写白活文的高手!
于是我们就以胡适与李敖; 他们两人的白话文写作功力来比较, 究竟谁写得比好? 恐怕也很难下断语吧! 如再拿鲁迅来与李敖相提并论,恐怕也只能说是各有千秋!
又我个人的认知,说到真正好的文章,它应该是一篇经得起长时间的青睐与考验的文章。它就好像一本人人喜爱的经典文学名著,有时也好像一颗光彩夺目的钻石,你读了它以后, 它不但能让你时常记挂在心,而且还能让你回味无穷。
好的文章,归根结底就是能打动人心、引发共鸣、并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文章!它或许文字述说简洁优美,或许逻辑缜密,或许情感丰富、或许思维深入,但它一定是要能触及某种普遍人性的探讨,让人读完后有所思、有所感,甚至有所行动。
所以经过仔细的分析, 一篇好文章, 应该包括:
1, 情感的共鸣:一篇好文章能让人感受到作者的真挚,比如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寥寥数语却勾勒出爱情的宿命感。
2, 思想的深度:它能启发思考,挑战认知,如鲁迅的杂文,每一句都像匕首般直击要害。
3, 语言的魅力:文笔精炼或华美,读起来如诗如画,如余光中的《乡愁》,简短却回味无穷。
4, 叙事技巧:讲故事的方式独特,结构巧妙,如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让人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5, 影响力:它能推动社会变革或改变个体命运,如《共产党宣言》。
但也有人认为;好的文章, 也就是你此刻最需要、最想读的文章!如果你伤心,能安慰你的文章就是最好的;如果你困惑,能指引你的文章就是最好的;如果你寻求真善美,那篇让你心动的文章就是最好的文章!
所以好的文章, 即使一读再读,仍然会使你觉得清新感人。像中国的古典小说:“红楼梦”即是一例,经得起一读再读, 而且每次再读一遍,就会有再读一遍的不同感受。
同时好的文章,人人爱读,尤其是很多特别好的文章,文字简洁,意境深远,言之有物,我们读了以后,不但能增长见识,激起共鸣,而且还可以启发新的思维!
现今网络兴起,很多网站都有部落格或博客之类的网页, 就像现在的文学城,我们只要注了册, 在那里不但可以随时贴上自己的文章,而且还可以欣赏和读到;别人各式各样的妙文佳作,当然有时我们也可能会读到,一些胡诌乱扯、狗屁不通, 或一些专门作人身攻击的烂作。
现在有些网站,在这些文章被登出之前,会有小编加以审查,陶汏那些胡诌乱扯、狗屁不通, 或专门作人身攻击的烂作!
不过我还要再问,要如何才能审视出什么样的文章,才算是好文章?才算是妙文佳作?
我突然想到, 要评审一篇文章, 是否是一篇的妙文佳作?这应该是小编或网站管理阶层的问题!
但我个人的看法是:除了从文章本身的文笔与内涵评论外,也可以从读者反应的流量来衡量! 就像以电影院上演过的影片, 它的卖座情况来比譬,可分为四大类:
一,叫好不叫坐:
这类文章,应该是文笔一流,意境深远,下过一番功夫的!但可惜因用辞遣意,太过于深奥,或文章内容太过于专业,因此除了少部份有相当文学素养,或专业知识的人,能看得懂外,其余一般普罗大众,那知道他在说啥?
譬如华裔中文作者高行健,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那部作品“灵山”,请问有几个人从头至尾看过?看过的人, 又有几个是看懂了他在说啥?所以在网路上,像这类文章点撃的人数,除非他有极多的铁粉, 不然, 一定是少得可怜!
二,叫坐不叫好:
这类文章,刚好与前一类相反,作者文笔通俗流畅,记事论文,尽量适应或迎合大众口味,常常是反应市井小民的心声,尽述他们的所需所求。尤其是这些文章中,如果还夹带着狡辩歪论、人身攻击、情色内容、或对当前的头版政治或社会新闻有犀利的评论等,那就会轰动!因此这类文章在网路上的点击率,一定会是超高的!
三,叫好又叫坐:
这类文章,才真的是好文章,作者不但文笔犀利,言之有物,而且行文如流水,单刀直入,一针见血, 不作人身攻击。同时一点也不炫耀自己,不畏别人的威胁利诱, 只是非常认真投入,写出自己的感受,真情毕露,记述他的所思所为。读这类文章,读了以后,不但会引起了读者的共鸣,而且还会让我们为之沉思不已,有一种说不出的快感!当然这类文章的点撃率, 应该也是超高的!
四, 不叫好又不叫坐:
这类文章, 不言而喻, 是那些胡言乱语, 或言语无趣, 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文章!
其次, 再谈一谈, 怎样才能写出一篇好文章:
有人认为写文章, 如同做菜, 有名的大厨,他应该知道好菜与烂菜的区别。写文章也是一样,真正的写作高手,他应该知道怎样写,才能写出一篇具有吸引力、人人爱读的好文章。
又有人认为,要写出一篇好文章,三分靠天赋,七分靠努力。
以上他们的见解, 虽然都说得不错,但我个人却认为,总体来说还应该要再加上:
一,好的文章,作者写作时,必须要能保持个人的思维的自由、自主的心态,隽永的妙述,不求名,不为利,更不要刻意对别人作人身攻击!作者的述说或评论,只对事不对人,纯粹只是为了写作而写作,这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要想写出好的文章,创作一篇妙文佳作,作者内心绝对要尽可能的摆脱一切约束和枷锁!
譬如:可能会因受到政治教条的迫害;或宗教教规的约束;或某些意识型态的框架, 以及所谓违反善良的风俗习惯和传统礼教的训示等等。
当作者心中,没有了这些约束,去掉了这些枷锁,这样他就可以自由自在、毫无顾忌的,发自内心,纯情地他写出他真正高瞻远瞩的思维,言人之所不敢言的见解,说他想要说的,评他所要评的。
二,好的文章,一定要言之有物,切不可无病呻呤,或不知所云,或前言不对语。文章要有内容,看的人才会看得下去。就如一盘好菜,要色、香、味俱全,就要靠好的食材和配料,好文章也是一样。没有内容的文章,光靠文字华丽去唬人是不行的。
懂得吃的人会问:“牛肉在哪里?” 这里所谓的“牛肉”,当然即是泛指文章本身有没有“料”。换句话说,决定文章的好坏,是它的内容而非文字的华丽、或它的排列组合!文章内容的性质不同,好坏也没有一定的标准。钟鼎山林,各有各的价值;桔子苹果,岂能硬拿来相比?
同时文章的结构要清晰,层次分明。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论,各部分之间逻辑顺畅,过渡自然, 一气呵成!
三,好的文章,一定要人人看得懂,所以遣意用词,尽可能要平顺通俗,尽量要避免用冷僻的词汇和典故。因为如果菜再好,但难以下咽和吃了不消化,那也就不是好菜。用词准确,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句子结构多样,但避免冗长和复杂的句式,使阅读体验顺畅。
严格说起来,文章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它只是一种传递信息和启発思维的工具。如果写的东西,自以为好得不得了,但没人看得懂;或明明一句话可以讲清楚的,你偏偏要用五句话来讲,搞得人家没耐心去看,这就犯了没达到传递、启発,与人沟通的目的。所以好文章不仅是要:有如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但要如何拿捏得准,那就要看作者的智慧了。
四,好的文章,不但要能给人有“回味无穷”的感受,并且还要能让人有”何日君再来”的期盼。所以好文章让人读了以后,还会想再读。而且每读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感受,甚至还会产生不同的启发。如很多人喜爱的“红楼梦”,不但读了再读,读十几遍,都还不会厌倦。
五, 同时要写好的文章,一方面要有自己的风格,一方面还要继续保持自己的风格,所以我们读了张爱玲所写的小说,就会感受到张爱玲的风格,觉得这才是张爱玲的小说。
六, 好的文章, 被别人夸赞或激赏时, 不要骄横自大, 唯我独尊!须知:“强中还有强中手, 一山还比一山高!” 同时也不要怕被别人批评或回应, 有时截长补短, 我行我素, 正是进步与保持个人风格的必须!
又现在AI(人工智能)兴起, 很多人写文章时, 常常会利用AI帮助, 写出很不错、有论据、结构优美的文章!但AI 写的文章与人类作者写的文章, 有非常大的差别, 分析如下:
AI写的文章和人类作者写的文章,主要在情感、创意、个性化、逻辑结构等方面有所不同。
1. 情感温度:
AI:可以模仿情感,但缺少真正的个人体验。它的情感表达往往基于已有文本数据,而非亲身经历,因此可能少了一点“灵魂”。
人类:带有真实的情感体验,能通过独特的记忆、情绪、痛苦或喜悦赋予文字深度,让读者感受到真诚和共鸣。
2. 创意与个性:
AI:擅长组合已有模式,生成符合逻辑的内容,但要突破既定框架、创造全新概念较为困难。它的写作常见“完美但缺乏惊喜”的问题。
人类:个性鲜明,创造力无边,可以天马行空地想象、玩文字、打破规则,比如王小波的幽默,博尔赫斯的超现实,都是AI难以复制的。
3. 逻辑与结构:
AI:逻辑清晰、结构完整,尤其擅长数据驱动的文章,比如报告、论文摘要等。它不会偏题,也不会感情用事。
人类:有时思维跳跃,甚至不合常理,但恰恰是这种“不完美”让文章更具生命力,比如村上春树的小说,常常看似漫无目的,却能精准戳中人心。
4. 语言与表达:
AI:可以写出流畅、得体、符合语法的句子,但有时缺少个性化的表达,难以形成独特风格。
人类:善于使用隐喻、象征、讽刺等修辞,文字可以带有个性印记,比如余华的冷峻、张爱玲的克制,都是AI难以自然生成的。
5. 文章的“灵魂”:
AI:更像是一个高效的信息整合器,能快速生成有条理的文章,但它写出的内容更像“高级总结”而非“原创洞见”。
人类:能从生活经历、文化背景、情感体验中提炼出独一无二的感悟,使文章具有思想深度。
如果文章是一杯咖啡,AI写的更像是标准化制作的拿铁---醇厚但少了点个性;人类写的则像手冲的黑咖啡,每一杯都有不同的韵味,有时微苦,但让人回味无穷。
总之, 从古至今,好的文章知多少,但真正好的文章却不多见! 一本"古文观止",即知其梗概也!
而且信徒有圣灵帮助,圣灵是三一神中一位,经文有瑕疵的地方自会提醒信徒查考。
《哈利波特》已经被我扔了,并在神面前悔改自己看巫术的东西,神也原谅我了,因为那时认识神还很肤浅。佛教就是因为巫术根深蒂固,才雪上加霜地成为杀人献祭藏教。
我不是牧师,连个小组组长都当不上,但是神却带领我挖掘《圣经》的真意,结果先是中文的,再是外文的,最后四五十岁了开始学第一手的《圣经》语言:古希腊语。新约的第一语言是古希腊语,不是希伯来语,新约比旧约重要,因为罪人有了耶稣十架的救恩;旧约只是叫罪人知罪且知难以自救,预言了耶稣的救恩。
其实目前最早的旧约文本,也是古希腊语的七十士版本。
各个版本、译本的《圣经》会有瑕疵,但是因为有圣灵,这些经文仍然能使人得救,而且是足足地能。
你阅读《认识真理》张郁岚著,里面的《圣经是神默示的》就可以知道《圣经》从古至今没有改变,且是奇迹多多,人根本写不出这样的书。
谢谢你介绍自己接触圣经的心理路程:
但我认为:
一,虽然圣经是“史上累计销量第一”,但:它不像现代畅销书那样, 进入每年畅销书排行榜(比如《哈利波特》系列),因为它太“常驻”了,往往被单列统计。
同时有些数据来源不是完全一致,因为部分圣经是免费赠送的,没有准确的“销售”记录。
二,圣經最早是用希来文写的, 后翻成英文, 后再由英文翻成中文, 几经翻译, 現在的中文版, 应该多少已失去原味!
三,研读圣經, 大多经由教会神职人员, 利用传教時, 讲解给慕道者听, 而自动自发去研读者, 应该不会太多!
你提到的《天路历程》(The Pilgrim's Progress):
是由17世纪英国清教徒作家约翰·班扬(John Bunyan)创作的一部宗教寓言小说,被誉为基督教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仅次于《圣经》的影响力,全球销量超过2亿册,翻译超过200种语言。
文章写得好,主要的是作者的思路清晰,主题明确,用最简洁易懂的文字写出。
至于文章的长短, 虽然越短越好, 但只要没有废话, 或杂乱的表达, 作者可以自行管控它的长或短!
当然写作是要尊重读者的表现,力求精准、简洁、有力。但如果你不欣赏这篇作品, 你大可跳过, 绝对不会因为你不喜欢, 而它的存在, 形同犯罪!
我不信耶稣、未领受圣灵之前,读《圣经》犯困,且很生气,因为发觉四福音经常讲一件事,但有不同之处,就认为这是自相矛盾。当时我很懂文学的多角度叙事,角度之间不可能整齐划一,这样整件事的叙述才全面客观完整。但是读《圣经》,完全忘记了这些,苛责批评放弃,仿佛自己是上帝,其实只是盲人摸象。
信耶稣后阅读,哇塞,里面滋味无穷的甜蜜令人流连,才明白上帝才是上帝,我不是,而且我不信耶稣基督的话,只是个瞎子,摸着大象自以为是,骄傲不已。
好文章贵在言之有物,《圣经》等言之有永生,那就更加贵重了。张爱玲的别致的异象描写,令人耳目一新,即便没什么思想家长里短,也比别人絮叨得别致,但是那样写《圣经》,《圣经》得多加几册,而且如同掺水之酒、注水之肉;鲁迅有思想,针针见人血,但是上帝的爱对人更多的是不见人血就能医病,里面很多宽容怜恤,甚至到了为罪人流自己血的地步,两者的思想基础不同,照鲁迅文风见识,《圣经》会变成以批评指责为主、无神爱的书。
《红楼梦》简化了,就是瞎子阿炳的悲哀,没出路啊。一个酱缸文化中,富贵的贾宝玉与贫穷的阿炳,一样的宿命,悲哀无路,在偶像教巫术的鸦片里不知所以。但是为何两人的作品都感人至深,因为真实有料,就是表现他们自己的生活,即便没出路。
谢谢来访并赐评!
的確, 我也同意你的说法!
当审视标准缺乏明确界限,评判自然就容易流于混沌,失去客观尺度。
谢谢来访并赐评!
谢谢来访并赐评!
谢谢来访并赐评!
更谢谢指正,本贴文篇幅太长!
其实我在贴文中, 也有提到:“所以好文章不仅是要:有如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但要如何拿捏得准,那就要看作者的智慧了。”
谢谢来访并赐评!